曾经的“西海”——中亚咸海是如何逐步消失的?

文/王凯迪
看过中国古代历史地图的同学一定会被唐朝辽阔的西部疆域所吸引。当时的唐朝在征服西突厥十姓部落后,将政治影响力深入到了碎叶水(楚河)以西,将药杀水(锡尔河)中下游乃至于咸海的游牧部落都置于自己的羁縻统治下,创造了汉族中央王朝的疆域传奇。
咸海,这个曾经作为华夏疆土西部极限的大湖,曾经因为其浩渺无垠的广度而一度被国人称为“西海”。不过,在千年后的今天,这个曾经的海则马上就要面临彻底干涸的命运。
图片
01 中亚的宝库
咸海位于欧亚大陆的腹地,是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交界处的咸水湖,全盛时期面积将近七万平方公里(接近一个重庆市的面积),曾经是中亚第一大咸水湖,也是世界第四大湖泊。
这个浩瀚的“内陆海洋”除了西面以外全部被中亚沙漠所包围,气候十分干旱,这也就导致其主要的水源补给来自中亚的两条著名内流河锡尔河与阿姆河(中国古称“药杀水”与“喷赤河”)。这两条河分别发源于天山山脉与帕米尔高原,每年从雪山高原之上为咸海带来取之不竭的水资源。
图片
正是由于这两条大河的哺育,咸海虽然名为咸水湖,但是却拥有较为适中的盐分,可以进行渔业的大规模开发,为周边国家带来了丰富的食物资源。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之前,咸海及其上游河流并未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因此长期保持了较为完整的生态系统,形成了繁荣的中亚绿洲与游牧经济。
图片
图/咸海捕鱼人
02 苏联大开发时代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成为苏联加盟国的中亚斯坦国开始在苏联的统一指导下进行农业与工业建设。当时的苏联将全境划分为18个基本经济区进行所谓的“区域化针对发展”,而中亚地区则因为传统的绿洲农业基础而被划分为棉花与谷物的种植区,成为了苏联在中纬度地区不可多得的粮仓与棉库。
图片
图/乌兹别克斯坦棉花产地
为了扩大产量,苏联利用行政指令对乌兹别克斯坦与土库曼斯坦的大量不可耕作的沙地进行改造。在这一过程中,阿姆河的水资源自然就成为了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在苏联“基建狂魔”的快速发动下,乌兹别克斯坦地区建立了阿姆布哈尔引水渠,土库曼斯坦则建立了著名的卡拉库姆运河(沟通了阿姆河与里海),从南北两个方向将阿姆河的水流灌溉到沙漠之中。
图片
在北方的锡尔河流域,苏联也使用同样的办法建立各种引水渠与水库改造沙漠地区,从而达成了“沙漠改造”的目的。在上世纪50-70年代的数十年之间,苏联完成了堪称奇迹的沙漠变耕地计划,也为前苏联带来了巨大的农业资源与收益。
图片
图/苏联军队在中亚
03 厄运到来
然而,苏联的沙漠改造计划是以大量粗放使用水资源为代价达成的。在阿姆河与锡尔河水资源的利用过程中,大量的水资源在路途上就被蒸发乃至于渗透入沙漠地区,而荒漠地区的改造与水资源滥用却与日俱增。
在此情景之下,阿姆河与锡尔河的水量在中途大量消耗,下游的咸海便成为最直接的受害者。水源注入量的减少,直接导致了咸海水域面积的快速萎缩。1987年,随着湖中心岛屿面积的不断扩大,咸海北面的半岛与对岸陆地相接,庞大的咸海被分割为南北俩咸海。
2003年,南部咸海中部成陆,南咸海又被分割为东咸海与西咸海。六年之后,东咸海干涸消亡,只剩下不足原来面积十分之一的北咸海与西咸海继续在沙漠之间苟延残喘。
图片
苏联解体之后,中亚各国丧失了原来的统一调度,对于咸海的消亡不仅坐视不管,甚至更加迅猛的消耗水资源。南方的阿姆河几乎被乌兹别克与土库曼两个斯坦国抽光,一滴也无法流入咸海。而北方的哈萨克斯坦则直接选择隔断南北咸海之间的通道,将锡尔河与北咸海资源保留在自己的疆土之内。
可以想见,由于苏联时代的大规模开发与后苏联时代各国的水资源竞争,咸海的全部干枯或将在不久之后就会到来。
图片
图/今日之咸海
参考文献:1.中亚史
2.中亚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