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护士朱海秀:我不是英雄,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

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豪
“我不想哭,我眼泪在眼睛里打圈,我哭的话我护目镜就花了,就干不了事情了……”面对媒体镜头,她的一句简单朴实的话,一时感动了无数人。
她叫朱海秀,是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内科ICU的护士、广东省首批在援助湖北医疗队的队员,在武汉一线她整整奋战59天。
4月8日,度过集中休整14天后,她回到河南老家,与9个月未见的家人补上了一顿“迟到的年夜饭”,拍下了新年的第一张合影。她说:“回去后大家都说英雄回来了,其实我不是英雄,只是普通的医护人员,我们也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情。”
图片
朱海秀
除夕夜出征武汉
1997年出生的朱海秀,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工作才半年,得知支援湖北的消息,已有三年党龄的她觉得自己该挺身而出。
“大年三十下午,群里发消息问我们,谁要报名去支援,要求晚上7点在医院集合,乘当晚的飞机走。”朱海秀毫不犹豫地报了名,“没有考虑前方环境如何,就觉得生命需要救助的时候,作为一名医护人员应该去做这件事情,不过是换个地方工作而已。”
1月24日除夕夜,在这个万家团圆的日子,朱海秀作为广东首批支援武汉医疗队中年龄最小的成员,向着疫情“风暴眼”武汉进发,这一去,就是59天。
“刚来武汉的时候还是有些害怕,除了自身的原因之外,更多的是看到病人紧张、害怕,当时没有想特别多,就觉得需要我勇敢地去面对。”朱海秀说,当第一天进病区,穿上防护服时,既然已经来了,就想着该为患者做些什么,竭尽全力去帮助他们,做到问心无愧。很快,她就投入到工作中。
图片
朱海秀工作间隙接受采访 央视报道截图
既是护士又是清洁工、搬运工
“在武汉,我们既是医护人员,也是清洁工、搬运工。”朱海秀说,去武汉时正值疫情较为严重的阶段,医疗队对口支援的汉口医院清洁工大都已辞职或是过年回家,所以医护人员便充当起了清洁工、搬运工。
当然,作为医护人员仍然是她的主职。虽然工作流程明确每位护士每日工作四小时,但是朱海秀和同事们要提前到病区,穿戴防护装备,配备药品、器具,处理交班等琐碎工作,然后测量体温、推氧气筒、病房消毒、桌柜消毒、补液更换、派发口服药……在高强度的工作中,朱海秀大汗淋漓,护目镜也经常变花,“只能从看得清楚的缝隙中继续工作了”。
朱海秀和同事负责的病区,都是较危重症患者,有些病人只能卧床。她至今难忘九床的病人,他一直独自一人,也曾多次给妻子打电话盼见一面,但直到离世,妻子也没有出现。
“他来的时候是我们接他的,后来病情恶化,转到重症病房的时候,我帮他收拾东西,然后我就看到他柜子里散落的牛奶,地上只有两双鞋,一双拖鞋和一双皮鞋,皮鞋上的灰很厚了,很久都没有动过。“说着说着,她有些哽咽。最终这位病人还是不幸去世了。
“他才40多岁,还很年轻,虽然连妻子最后一面也没有见到,但是他很乐观。面对疫情,他能保持这样的坚强态度,让我觉得,其实每个人都想努力活下去。“朱海秀说。
图片
朱海秀在工作间隙接受采访 央视报道截图
“我不是英雄,只是普通的医护人员“
酒店阿姨帮医疗队员用开水温饭、患者相处的点点滴滴……在武汉59天的生活、工作情景历历在目,成了朱海秀一辈子难忘的经历。
4月8日,度过集中隔离的14天后,朱海秀回到了河南老家,与9个月未见的家人补上了一顿“迟到的年夜饭”,拍下了新年的第一张合影。“回去大家都说英雄回来了,其实我觉得我们不是英雄,只是普通的医护人员,也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情。这或许就是我们的职责与使命吧。“
朱海秀说,在这场战疫当中,不仅仅是医护人员,还有警察、志愿者、环卫工人、记者……每个人都在努力着,拼命着。她没想到自己会上央视,也没有想到年轻的自己会成为“南粤楷模”。
“我觉得可能代表的是新一代95后青年的勇敢与担当,95后面对国家危难,不退缩,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奋斗的那种精神吧。”朱海秀说。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吕航
审签 | 吕航
实习生 | 赵妙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