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怀明整理:近年新出说唱文学研究论著一览

图片
1
姜昆、董耀鹏主编:《东北亚说唱艺术散论》
图片
《东北亚说唱艺术散论》,姜昆、董耀鹏主编,中国文联出版社2018年版。
内容简介
东北亚地区地缘相近,文缘相通,无论是文学、绘画、书法、戏剧、说唱艺术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东北亚各国起源于民间,扎根于民间的说唱艺术的渊源很好长,从古至今都有过密切的交流与相互借鉴。2012年,由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中华曲艺学会、中国曲艺家协会共同实施的《东北亚说唱艺术散论》研究项目正式启动,并先后完成了对日本、韩国、蒙古国说唱艺术基本情况的研修。
该书是以散论形式对东北亚各国说唱艺术种类、表演方式、分布情况、主要演员、作品、历史传承和现状、演出场所、研究状况等进行介绍与知识性普及。
目 录
第一章 中国说唱艺术散论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说的艺术
第三节 唱的艺术
第四节 有说有唱的艺术
第五节 似说似唱的艺术
第六节 边舞边唱的艺术
第七节 蒙古族的说唱艺术
第八节 朝鲜族的说唱艺术
第九节 盘索里研究
第二章 韩国说唱艺术散论
第一节 传奇手
第二节 韩国漫谈
第三节 盘索里
第四节 才谈
第三章 日本说唱艺术散论
第一节 日本传统艺能概述
第二节 日本笑的历史
第三节 落语
第四节 漫才
第五节 漫谈
第六节 讲谈
第七节 日本曲唱
附录 韩国传统说唱艺术的坚守者们
人·说唱·文化——中韩说唱艺术的文化交流
做客日本落语艺术之家
后记
2
唐力行主编:《中国苏州评弹社会史料集成》
图片
《中国苏州评弹社会史料集成》,唐力行主编,商务印书馆2018年版。
内容简介
江南评弹钩沉所收明清以来关于苏州评弹的资料来源,主要有报纸、期刊、档案、方志、笔记、回忆录、口述等。其来源皆于每一资料末尾注明。一方面完整地披露了评弹自明末清初诞生以来的历史变迁过程,反映了评弹与江南、上海地域社会文化的密切相关。评弹从苏州到上海历史演变的史实,为学术界考察研究近代江南、上海文化圈提供了资料基础。另一方面,集中反映了评弹在上海都市发展起来以后的繁荣面貌,如书场众多、听众层次多样、与广播电台报刊杂志等媒介关联密切,成为上海都市文化实实在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上海辐射江南、 影响江南的重要媒介。
因此,该资料集对研究评弹历史,乃至上海都市文化历史有重要的价值。
目 录
上卷
第一章 评弹与江南文化圈
第一节 评弹与苏州
第二节 评弹在上海
第三节 评弹与江南
第二章 评弹艺人与社会交往
第一节 评弹艺人的来源
第二节 评弹女艺人
第三节 评弹艺人的社会生活
第四节 评弹艺人的社会交往
第三章 评弹与行业组织
……
中卷
下卷
3
周良:《苏州评话弹词史补编》
图片
《苏州评话弹词史补编》,周良著,古吴轩出版社2018年版。
内容简介
该书从苏州评弹艺术史论、苏州评弹艺术特征论和苏州评弹保护与传承论这三个方面进行深入的理论探索,直面当前苏州评弹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有针对性地在理论上阐明作者对当下苏州评弹保护与传承的认识,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全书以苏州评弹发展的历史进程为主导线索,凡七章。
目 录
关于苏州评弹三个**问题的理论探索——读周良先生《苏州评话弹词史补编》
一、苏州评话、弹词的形成阶段
二、苏州评弹的古代繁盛时期
三、苏州评弹传统书目的传承
(一)形成于古代的评话传统书目
(二)形成于古代的弹词传统书目
(三)形成于近现代的评话传统书目
(四)形成于近现代的弹词传统书目
附一:苏州评话、弹词知名传统书目表
四、苏州评弹艺术的传承发展
五、苏州评弹在近现代上海的发展
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书目建设
(一)继承传统书目
(二)传承传统书目中“左”的失误
(三)新书目的创演及失误
七、苏州评弹研究工作的现状
(一)研究工作的必要准备: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
(二)20世纪80年代以来,研究工作中的常见话题
附二:苏州评弹研究工作的若干回顾
附三:继续克服“左”的思想认识,推进苏州评弹的研究工作
代后记:苏州评弹的传承和创新
4
吴瑞卿:《傅惜华藏宝卷手抄本研究》
图片
《傅惜华藏宝卷手抄本研究》,吴瑞卿著,学苑出版社2018年7月版。
内容简介
对于傅惜华的碧蕖馆藏书,学界的关注点仍集中在戏曲、小说等。实际上,傅惜华收藏的古籍体裁是丰富多样的,除了备受关注戏曲、小说外,他还收藏宝卷、鼓词、弹词、版画等。其中宝卷的收藏量很大,约占傅惜华古籍藏书的三十分之一,且其中的手抄本极为珍贵,绝大多数是明清时期抄本,不乏孤本和珍本。
为了将傅惜华收藏的宝卷手抄本完整呈现,推动研究和利用,作者参考前辈学者的宝卷目录,结合傅惜华藏宝卷手抄本的特点,制定新的目录式并对傅惜华藏宝卷手抄本重新进行编目。在此基础上,笔者就傅惜华对宝卷的整理、研究、利用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和分析。
目 录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内容
五、研究方法及研究难点
上编
第一章 傅惜华与傅惜华所藏宝卷
一、傅惜华简介
二、傅惜华对宝卷的整理、研究及利用
三、傅惜华宝卷收藏源流和他中止宝卷研究的几种推测
第二章 傅惜华收藏宝卷手抄本的整理
一、傅惜华收藏宝卷手抄本目录的制定
二、傅惜华收藏宝卷手抄本分类
三、傅惜华收藏宝卷手抄本目录简介
第三章 傅惜华收藏宝卷手抄本的珍贵价值
一、傅惜华收藏宝卷手抄本的文献资料特点
二、傅惜华收藏宝卷手抄本价值
第四章 傅惜华收藏宝卷中的珍贵手抄本
一、《目犍连尊者救母出离地狱生天宝卷》
二、《观音菩萨香山因由卷》
三、华炳坤抄写的四部宝卷
结语
下编
傅惜华藏宝卷手抄本目录
编例
简目
目录正文
参考文献
后记
5
郭腊梅主编:《苏州戏曲博物馆藏宝卷提要》
图片
《苏州戏曲博物馆藏宝卷提要》,郭腊梅主编,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8年版。
内容简介
宝卷是一种流传于民间的俗文学,是由唐代寺院中的俗讲演变而来的一种中国传统说唱文学形式,有深厚的民间基础。
近来年,多地宝卷相继被列入国家、省、市、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很多图书馆藏有宝卷。现存宝卷以江浙地区为多,在江浙寻访宝卷又必须到苏州戏曲博物馆。
这是苏州戏曲博物馆第一次以摸家底的方式来编制宝卷馆藏目录。编者多次下到书库调出原书,抄录封面、卷端、卷末、书口、题跋信息,并撰写出较详细的故事梗概。
其中很多故事记载了民间代代相传下来的一些奇闻异事,值得俗文学研究者参考,是民间文学的一朵奇葩。其内容即使对于编写古装传奇影视剧的剧本,也是大有益处的。
目 录
凡例
A
《庵堂宝卷》
B
《八宝鸾钗》
《八宝山宝卷》
《八仙宝卷》
《八字宝卷》
《白鹤图宝卷》
《白龙宝卷》
《白马驮尸》
《百花台宝卷》
《百鸟图》
《百岁图宝卷》
《碧玉簪宝卷》
《卜素玉宝卷》
C
《财神宝卷》
《蚕花宝卷》(三姑蚕娘)
《蚕花宝卷》(蚕花娘娘)
《茶碗记宝卷》
《长生宝卷》
《沉香宝卷》
《陈世美宝卷》
《雌雄盏宝卷》
《刺心宝卷》
D
《打刀劝妻》
《大红袍宝卷》
《大莲船宝卷》
《大孝垂坊宝卷》
《代皇进瓜宝卷》
《戴黑心宝卷》
《雕龙宝卷》
《窦娥宝卷》
《独占花魁》
…………(中略)
Z《灶皇宝卷》
《斋僧宝卷》
《斋僧宝卷》(顾金龙本)
《张仙送子宝卷》
《赵千金宝卷》
《珍珠塔宝卷》
《郑元辉歌本》
《朱买臣宝卷》
附录:宗教宝忏、经文及其他
宝卷名称索引
后记
6
马克·本德尔:《梅与竹:中国传统苏州评弹》
图片
《梅与竹:中国传统苏州评弹》,马克•本德尔著、李东鹏译,商务印书馆2019年版。
内容简介
在长三角地区,观众在书场里一边喝茶,一边听说书人说书和弹唱。故事每周都在书场里上演,主题一般围绕复杂的感情纠葛。这一传统至今仍在上海和有“园林之城”之称的苏州蓬勃发展着,《梅与竹:中国传统苏州评弹》是对这一迷人的口头叙事传统所做的全面介绍。
说书是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之一,它可以与戏曲和其他表演形式相媲美。在当下,苏州评弹是世界上最具有生命力的说书传统之一,在长三角地区仍活跃着数百位说书人。通过广泛的田野调查和对传统说书艺术的鉴赏,马克·本德尔运用民俗学的方法进行研究,聚焦语境化的叙事表演,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关于传统艺术的概述。除了提供历史和相关的社会背景,该书还探讨了如何在表演中打开和探索口述领域,为不了解说书传统的读者以身临其境的直观体验。
目 录
前言
第一章 苏州评弹介绍
第二章 开放的苏州评弹口述领域
第三章 表演《双女成亲》
附录
附录一 著名苏州评弹故事概要
附录二 潘伯英传承的《再生缘》概要
附录三 吴语《双女成亲》选段
参考文献
索引
译后记
7
解军:《金戈铁马:晚清以来苏州评话研究》
图片
《金戈铁马:晚清以来苏州评话研究》,解军著,商务印书馆2019年版。
内容简介
苏州评话的主题是金戈铁马,苏州评话遭逢的时代风云也是“金戈铁马”。本书将苏州评话的命运置于晚清以来的大历史之中,着重考察其构造、改造和再造的过程,分析艺术与社会、政治之间的互动关系。在对苏州评话进行线性梳理的基础上,对不同时期苏州评话与社会、政治的关联进行研究,考察传统评话的生命力。通过该书,可以了解苏州评话的内在特点,较为全面地把握它在近代以来社会变迁中的得与失,对于当今有针对性地传承保护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启发意义。
目 录
分序
绪论
第一章 从历史走来:近代评话的发展变迁
一 明末清初至19世纪中叶的评话
二 近代上海都市文化中的评话
三 近代评话艺人群体
四 评话艺人的性别分野
第二章 向社会宣讲: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评话事业
一 变与不变:1949年前后的《上海书坛》与评话传播
二 被改造的传统:“十七年”评话传统书目的禁与改
三 传统的裂变:“十七年”新评话的创作
四 “评话要绝种了”:20世纪60年代评话座谈会
第三章 不尽的政治:评话的困境与再造
一 走向“文革”
二 岌岌可危的评话生态
三 政治评话的异军突起
结语 传统评话的存与失
参考文献
后记
8
唐力行主编:《光前裕后:一百个苏州评弹人的口述历史》
图片
《光前裕后:一百个苏州评弹人的口述历史》,唐力行主编,商务印书馆2019年版。
内容简介
该书分上下两卷,上卷为五十位苏州评弹人演讲录,下卷为五十位苏州评弹人访谈录。
苏州评弹人演讲录以“评弹与江南社会”系列讲座的形式,遍邀国内外有代表性的评弹人前来演讲交流,共计辑录五十讲。每一篇演讲稿均经整理并由演讲者本人审核认可。演讲者中包括评弹艺人、研究者、创作者、管理者、爱好者等各类人士,他们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将苏州评弹这一传统曲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的生存、发展、变化以及其在各个阶段与社会的互动的情况,以全景式、多角度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能了解文字材料以外大量的历史细节。
苏州评弹人访谈录收录了上海师范大学中国苏州评弹文化研究中心成员历年来采访评弹人所得的口述史五十篇。这些口述史学涵盖了评弹艺人史、书目史、书场史、听客史、社团组织史等评弹要素的丰富史料和生动故事,对于了解近百年间评弹文化与江南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细节,弥补了文字材料的不足。
苏州评弹人访谈录之中,占据主要内容的是评弹艺人的个体记忆。许多评弹人的个体记忆伴随着其生命历程的终结将彻底消失,通过口述史的抢救性记录,保存了这些最为生动但又最容易流逝的历史资料。评弹人在口述访谈过程中将记忆碎片整理成为历史记忆的“拼图”,而五十个不同角度的“拼图”,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接近了还原评弹整体历史画卷的目标。
目 录
序 言 唐力行
上 卷 苏州评弹人演讲录
(“评弹与江南社会”系列讲座)
第一讲 苏州评弹与戏曲/朱栋霖
第二讲 评弹的历史研究/何其亮
第三讲 评弹艺术的特征:讲故事/彭本乐
第四讲 陈云文艺观的历史与现实意义/周良
第五讲 我的评弹观/吴宗锡
第六讲 对评弹当前问题的思考/周震华
第七讲 中篇评弹六十年(1952—2012)
——从《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说起/彭本乐
第八讲 布莱希特戏剧理论与评弹/蒋云仙
第九讲 评弹与文学和戏曲的关系之探讨/周锡山
第十讲 如何为评弹名家立传初探
——《皓月涌泉·蒋月泉传》写作浅谈/唐燕能
第十一讲 试析评弹艺术的魅力所在/袁小良 王瑾
第十二讲 我对评弹艺术的领悟与思考/盛小云
第十三讲 艺术转换与评弹表演/〔美〕马克·本德尔
第十四讲 我与评弹四十春/孙惕
第十五讲 评弹的艺术性和社会性/张如君 刘韵若
第十六讲 苏州评弹的定位与走向/金丽生
第十七讲 第一书码头常熟
——苏州评弹与江南基层社会的研究/陶春敏
第十八讲 评弹的发展轨迹和艺术魅力/沈鸿鑫
第十九讲 苏州评弹(曲艺)研究与学术规范意识/吴文科
第二十讲 评弹教育和评弹教学/邢晏芝
第二十一讲 沈东山评话艺术生涯回忆录/沈东山
第二十二讲 我对评弹艺术的理解../秦建国
第二十三讲 当前评弹的生存状态和发展契机/高博文
第二十四讲 老书新说《珍珠塔》/赵开生
第二十五讲 苏州评话七十年../陈卫伯
第二十六讲 苏州评弹的艺术特征及其在浙江的发展状况/施振眉
第二十七讲 我的评弹创作之路/徐檬丹
第二十八讲 开拓历史学的新领域
——从社会文化史的视野研究苏州评弹 /唐力行
第二十九讲 评弹在江南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周锡山
第三十讲 评弹还能存在多久
——21世纪初,上海的书场、听众和演员调查 /彭本乐
第三十一讲  “蒋调”与蒋派../翁思再
第三十二讲 解构国剧:戏曲与民族文化史的重建/姜进
第三十三讲 说书说世——评弹艺术之我见/陆建华
第三十四讲 上海文艺演出市场及评弹现状/范林元
第三十五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评弹界的改制、改书与改人/李庆福
第三十六讲 文化视野中的苏州评弹/潘讯
第三十七讲 评弹与电视?评弹现状与将来/殷德泉
第三十八讲 旧书新赏:以吴君玉的评话实例谈“噱头”之功用/都文伟
第三十九讲 空间转向与苏州评弹研究/吴琛瑜
第四十讲  坚守·克己——我的苏州评话缘/姜永春
第四十一讲 评弹音乐的基因、生成和流变/彭本乐
第四十二讲 苏州评弹的传承与创新/陆军
第四十三讲 不入园林,不知春色如许
——关于吸引青年进入评弹的思考/窦福龙
第四十四讲 城市文化空间与集体所有制评弹团/周亚君 朱维德
第四十五讲 寻找评弹的现实意义:我对评弹的实践与感悟/徐惠新
第四十六讲 从评弹演出机制话书场与评弹兴衰/王正浩
第四十七讲 黄慧如与陆根荣:弹词戏曲文本与社会文化变迁/何其亮
第四十八讲 苏州评弹演出市场回眸与展望/尤志明
第四十九讲 风雨一甲子
——我演出《岳飞传》的一生经历与所思所感/陈景声
第五十讲 苏州评话真的要灭亡了吗?/李刚
下卷 苏州评弹人访谈录
第五十一讲 从少小学艺到初上书坛——唐耿良访谈录
第五十二讲 上海“说书先生”的日常生活及演艺生涯
——陈希安访谈录
第五十三讲 书坛芝韵——邢晏芝访谈录
第五十四讲 弦索长春——邢晏春访谈录
第五十五讲 金声玉振——金丽生访谈录
第五十六讲 艺术与人生——王柏荫访谈录
第五十七讲 忆上海评弹团的点点滴滴
——周震华访谈录
第五十八讲  “响”在弦上,一代“琶王”
——张鉴国亲属访谈录
第五十九讲 忆故旧:潘伯英、蒋月泉、杨仁麟、朱慧珍、杨振雄、吴子安、徐丽仙、王伯伯
——唐耿良访谈录
第六十讲 我的评弹见闻
——任康龄访谈录
第六十一讲 评弹理论的思考者
——彭本乐访谈录
第六十二讲 评弹见闻杂谈
——王公企访谈录
第六十三讲 1949年前后的评弹行业状态
——评弹老艺人的集体访谈
第六十四讲 我的弹词艺术道路
——王鹰访谈录
第六十五讲 1949年前后的评弹生存状态
——老听客的集体访谈
第六十六讲 忆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评弹界
——陈希安访谈录
第六十七讲 未曾远去的记忆
——糜隽逸访谈录
第六十八讲 我与弹词《白蛇传》
——余韵霖访谈录
第六十九讲 弹词名家薛筱卿小传
——口述与文献
第七十讲 “文革”前上海评弹团工资制度
——吴宗锡访谈录
第七十一讲 我在“十年浩劫”中的遭遇
——唐耿良访谈录
第七十二讲 轻舞飞扬、温文飘逸的薛小飞
——钱正祥、邵小华访谈录
第七十三讲 “文革”前的上海评弹团学馆
——江肇焜访谈录
第七十四讲 情定西厢,艺术长生的杨振雄
——朱迎迎、许君伟访谈录
第七十五讲 忆评校生活——陶谋炯访谈录
第七十六讲 曹家四代与评弹艺术——曹莉茵访谈录
第七十七讲 金声玉振,忠烈侠义——金声伯访谈录
第七十八讲 我所了解的传统书目——王正浩访谈录
第七十九讲 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上海评弹票房——张国椿口述
第八十讲 唱不倒的《珍珠塔》——赵开生口述访谈
第八十一讲 忆评话艺术人生——周天来访谈录
第八十二讲 我与《文武香球》——王映玉访谈录
第八十三讲 父亲教伲说好《玉蜻蜓》——王玉立、庞婷婷访谈录
第八十四讲 “物非人是,愿景长留”
——原静园书场经理罗叔铭访谈录
第八十五讲 我与蒋月泉先生共同经历的那些事
——唐耿良访谈录
第八十六讲 忆嘉兴评弹团——庞志英访谈录
第八十七讲 光裕书厅的历史与现状——林建方访谈录
第八十八讲 旧曲重弹人已去,弦音萧索忆(凌)文君
——凌子君访谈录
第八十九讲 嘉兴老听客的评弹记忆——沈金良口述
第九十讲 我的从艺经历——江文兰访谈录
第九十一讲 “新长征评弹团的尾声”
——石磊、张蝶飞、程艳秋访谈录
第九十二讲 我和改革开放后的浙江评弹
——魏真柏访谈录
第九十三讲 风雨六十年——陈景声访谈录
第九十四讲 从“飞兄”到“响档”
——庞志豪访谈录
第九十五讲 从票房里走出来的评弹艺术家
——薛君亚访谈录
第九十六讲 我是说书人的儿子
——唐力行访谈录
第九十七讲 “文华绚丽,磊落胸襟”的弹词名家石文磊小传
——口述与文献
第九十八讲 对苏州评弹历史及艺术特征的探索
——周良访谈录
第九十九讲 续谈苏州评弹的研究
——周良访谈录
第一百讲 漫漫评弹路,弹指一挥间
——周亚君自述
9
李秋菊:《清代弹词再生缘研究》
图片
《清代弹词再生缘研究》,李秋菊著,光明日报出版社2020年1月版。
内容简介
该书从文本细读出发,探讨了《再生缘》的成功的人物形象塑造、文学结构、女性意识的觉醒、浓厚的悲剧意蕴、耐人寻味的结局等学术问题;附录部分搜集了大量的移植于《再生缘》的戏曲、电影、连续剧、小说(不包括网络小说)、曲艺、话剧、连环画、音乐剧等相关作品,分析了《再生缘》在传播过程中的种种问题以及折射出的文化内涵。
目 录
绪论
第一节 弹询园地的奇花异卉
第二节 改编领域的“孟丽君热”
第三节 日渐热闹的研究局面
第一章 江南才女陈端生
第一节 书香世家的活泼才女
第二节 才高命蹇的不幸遭际
第三节 值得瞩目的女性作家
第二章 文苑奇葩《再生缘》
第一节 青出于蓝的续书
第二节 峰回路转的情节结构
第三节 出神人化的心理描写
第四节 青春才女的黄粱美梦
第三章 一代奇女孟丽君
第一节 已然觉醒的女状元
第二节 男权统治的反抗者
第三节 既醒且醉的孟丽君
第四章 舞台荧屏俏丽君
第一节 红杏枝头春意闹
第二节 敢问新路在何方
第五章 众说纷纭话结局
第一节 类型多样的现有结局
第二节 团圆其表的悲剧结局
附录 万家移植《再生缘》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