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如漆的昆仑奴,在古代的职业是什么?为什么受到不同程度的欢迎

题记:早在南朝时代,黑人就通过朝贡被送到当时的朝廷。他们“身若黑漆,齿若白素”引来了无限遐想。
昆仑奴,在古代是怎样进入中国的?在当时被突厥人叫做“黑烟灰”。
大唐的熙攘人群中,有高鼻深目的栗特胡商,金发碧眼的胡姬,还有皮肤如黑漆的昆仑奴。在当时兴盛的奴隶贸易,让许多海外黑奴走进了私家大院。
图片
昆仑奴的形象自唐代以来于史籍和其他文学作品中屡见不鲜,这里的昆仑主要是南海黑人,间或夹杂一定数量的非洲黑人,分官私两类,在上流社会做服务人员。作为最早来到唐朝的外来奴隶之一,昆仑奴以特殊的颜色成了备受关注的一类人。当时还有一首《谁是昆仑儿》这样写道:“昆仑家住海州中,蛮客将来汉地游。金环欲落曾穿耳,螺髻长卷不裹头。自爱肌肤黑如漆,行时半脱木棉裘。”
公元795年,仕途失意的张籍在四处流荡时,在广西境内第一次看到了昆仑奴,并且用自己的笔写下了昆仑奴的画像:“肤如黑漆,发似卷螺,半裸上身,能同禽兽们语。”此外他们似乎很擅长水上交通,因此唐代法师在《法苑珠林》中说他们是“善水昆仑”,能“入水六十尺,驱使运载千余人,运动此船多骨论为水匠。”
图片
昆仑奴
从北齐开始,来自昆仑国的船舶带着奇货美玉络绎不绝地来到中原。隋唐之时,昆仑国更是发展通往波斯和印度半岛的必经之路,那一代的黑肤色人种,语言相似,便被统称为“昆仑”,即今天的中南半岛南部、爪哇、马来半岛一带。
突厥语中说的“黑烟灰”代指昆仑奴的意思,因此南洋来华的黑人奴隶,就是昆仑奴。隋朝时期的书籍将他们描写成“形小而色黑”,北宋地理学家朱彧从小在广州生长,见过许多昆仑奴 在其“萍洲可谈”中描写昆仑奴“色黑如墨,唇红齿白,发卷而黄。”这些人平时不穿鞋,经常光着上身,腰间围着一块布,喜欢美的人则会在脖子上挂着“鹰爪兽牙”,并“穿耳附铛”,好生骇人。
图片
相关画面
昆仑奴来到古代的王朝后职业大体是做耕工或者杂役家奴,有的还做起了商人。在唐代,“京师权要多托买南人以为奴婢”,因此贩卖这些昆仑奴成了比较走俏的行当。因此在当时的各种中介带动下,昆仑奴大量的漂洋过来来到唐朝,开始了另外一种生活。虽然辛苦,但是他们却异常喜欢这里,甚至有的人宁死也不回去。
图片
昆仑奴在古人眼中“奇丑可骇”,但是实力确实是有的,比如“有绝力,能负数百斤”,此外他们非常善于挑水,往来速度十分迅捷。在唐代昭陵里出土过一幅壁画《昆仑奴驾牛车图》,惟妙惟肖地记录了昆仑奴驾驶牛车时的“老司机”神态。《太平广记》中记载:"到天坛山南,适遇一昆仑奴,驾黄牛耕田”的故事虽可能为虚构之事,但是一定程度上也能推测昆仑奴有从事农耕,给人留下印象,并被写入故事之中,且唐之昆仑奴除官奴之外,大部分为富户所拥有,大户之家役使昆仑奴充当耕工也是合情合理的。
图片
杂役家奴。唐代的男性家奴一般从事看门、守夜、挑水、送饭、打更和充当随从等杂役,宋人赵汝适之《诸蕃志》中提到: "托以(昆仑)管钥,谓其无亲属之恋也” ,因昆仑的奴隶身份,无亲属挂念,因此可毫无疑心地托以看管钥匙。虽不能确定其为描写唐代昆仑奴,但仍可见确有昆仑奴充当杂役的工作。据说在开元中王昌龄从吴地至长安,舟行至马当山,船夫称须备物祷神,王昌龄让船夫代为上岸献祭,并作诗云: "青驰一匹昆仑牵,奉上大王不取钱,直为猛风波滚骤,莫怪昌龄不下船”。
尽管昆仑奴很能干,但是也会出现杀人越货的事情。在唐代的广州就已经出现黑人大规模聚集的群落。武则天时期的广州刺史路元睿就是被昆仑奴用短刀刺杀,这件事曾引发巨大轰动。
图片
除此之外,昆仑奴在宋代广州的行迹,还出现于两种特殊的场合。
第一,参与攻城。皇佑四年(1052年)四月,依智高自邕州发所部战兵七千余人,谋取广州。围城期间,“贼掠得海船昆仑奴,使登楼车以瞰城中,又琢石令圆以为炮,每发辄杀数人,昼夜攻城,五十余日,不克而去。”
第二,随贡上京。三佛齐为南海大国,汛海使风20日至广州。天禧元年(1017 年),“其王霞迟苏勿驼蒲迷遣使蒲谋西等奉金字表,贡真珠、象牙、梵夹经、昆仑奴。命昆仑奴乘以前导。可以看出宋代昆仑奴的社会角色并不是清一一色的。这些在广州被称为“鬼奴”的南海岛民,既可以是家奴,也可以是官奴,甚至因被贡而成为皇室专用的象奴。
图片
此外他们还有的是驯兽师。在敦煌壁画中出现了相关描写,如骑着大象“昆仑儿,骑白象,时时锁着狮子项,买奴跨马不搭鞍,立走水牛惊汉官。”到了明朝末年,昆仑奴还成了郑成功的雇佣军,由于他们“忠心侍主,作战勇猛,不吝伤亡。”郑成功的父亲麾下就有300多人组成的黑人部队。据说在围困荷兰殖民者时,“黑人部队”大显威力啊,成了郑家的一直骁勇善战的王牌,甚至有的人因为战功获得一些中国妇女婚配,最后在海岛上扎了根,由此这些“昆仑奴”也过上了非常让人羡慕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