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安都安全产业链扶贫协作带动3万多贫困户增收脱贫

风景秀丽的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

宝安区捐建的隆福乡羊场初具规模。

深圳都安小康中心古良牛场。

都安县隆福乡葛家村龙角屯贫困户中华蜜蜂养殖场。

都安县粤桂扶贫协作八仙产业园(效果图)。

建设施工中的都安县粤桂扶贫协作八仙产业园。

深圳特区报记者 林捷兴/文 邱海彬/图

“今年10月会有2头牛可以出栏。”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保安乡古良村的农户蒙月英看着自家的牛棚笑着说,到时候将有一笔可观的收入补贴家用。

在都安县地苏镇的澳寒羊拉棠场养殖基地,6000头羊新入栏不久,预计到5月底基地将达到5万头规模,其中包括了来自14个乡镇4333户贫困户的2万多头羊,届时将采取联养联营模式帮助贫困户增收。

都安县地处大石山区,是广西四个极度贫困县之一。山多地少、严重缺水,恶劣的自然条件严重影响都安的经济社会发展。近年来,得益于“贷牛还牛”“贷羊还羊”扶贫产业,宝安区与都安县的扶贫协作打造“党委引领、政府主导、企业牵头、农户养殖、企业回收、集中屠宰、冷链物流、市场销售、消费扶贫”的全产业链帮扶模式,已带动了3万多户贫困户增收脱贫。

“户均一头瑶山牛”有效增收

“我家最多养过5头牛,去年卖掉了2头。”蒙月英说,她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丈夫因病长期不能劳作,她平时只有村里公益性岗位每月1300元的工资收入,难以负担家庭经济压力。在了解“贷牛(羊)还牛(羊)”的产业扶持政策之后,蒙月英开始尝试养牛。

何为贷牛(羊)还牛(羊)?这是都安县因地制宜探索出来的产业发展模式,即通过农业企业把牛犊或羊羔“贷”给贫困户,待牛羊可以出栏时再保底收购,扣除牛犊或羊羔的成本费用,剩余部分归贫困户所有。贫困户可以向政府提出参与“贷牛(羊)还牛(羊)”项目请求,并根据自身条件选择个人自养、联养联营等方式发展牛羊养殖。

蒙月英选择的是自养模式,她家的牛棚一共有8个栏,在切身体会到“贷牛还牛”模式带来的经济效益后,她决定扩大养殖规模。“我正在向乡里申请小额信贷,毕竟我有规划牛棚,还有2亩多的牧草。”蒙月英说。

据了解,“贷牛(羊)还牛(羊)”在第一年养殖出栏后,将继续实行还牛(羊)再贷、滚动发展,有利于贫困户扩大养殖规模。贫困户有了多头牛羊作为后续发展资金,同时掌握了养牛羊的实用技术,也可有效预防返贫。

自2017年启动“贷牛(羊)还牛(羊)”项目以来,都安县全县肉牛从9.27万头发展到近20万头,肉羊规模发展到近100万只,目前已基本实现“户均一头瑶山牛”和“千山万弄百万羊”目标,形成贫困户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的稳定增收脱贫路径。

联养联营推动养殖规模发展

“一些贫困户缺乏劳动能力或者专业技术,可以通过代养、联养联营的模式参与。” 宝安区挂职干部、都安县扶贫办副主任陈海广说。

在保安乡古良村拉才屯,“深圳—都安小康中心古良牛场”已成规模,该牛场占地面积200亩,建设标准化生态牛舍8栋,可一次性存栏肉牛1000头,作为贫困户“贷牛还牛”的联养联营基地。

陈海广介绍,该牛场由深圳市帮扶资金780万元投资建设,其中基础设施建设280万元,购买牛犊500万元,这笔资金委托了农业公司购买1000头育肥肉牛进行代养,带动保安乡全乡10个贫困村和100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加入到“贷牛还牛”产业,预计每年每户分红收入1000元,每年村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通过产业助推该乡脱贫摘帽。

“我们公司2016年10月过来都安,当时才几千只羊,到现在已发展到将近10万只。”广西澳都农牧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运营总监李苗说,目前公司已跟都安县5个乡镇签订合作模式,在各乡镇建立中心羊场,而澳寒羊拉棠场养殖基地也即将全面规模养殖。

李苗所说的澳寒羊是从澳大利亚引进的“澳洲白”和中国的“小尾塞羊”杂交繁育而成,具有生长发育快、出肉率高等特点。澳寒羊拉棠场养殖基地总投资8000万元,总占地151亩,建成后年存栏量将达到10万只,覆盖都安县14个乡镇4333户贫困户。

“贫困户可以过来基地看自家的羊,在哪个羊棚,在什么位置,都有编号。”李苗说,基地采用联养联营模式,每年将定期给贫困户分红,“贫困户一户有5只羊,一年可出2批,每只羊的分红是100元。”

据了解,通过“企业牵头、政府推动、农户代养、保险保障、联养联营、滚动发展”的规模运作,澳寒羊养殖产业将有效带动都安县贫困村集体经济,同时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预计2020年全县19个乡镇的104个贫困村将通过参与澳寒羊养殖,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5万元以上,全县19679户贫困户通过企业代养,实现户年均收益1200-3000元。

“粮改饲”保障产业发展需求

“原来我们都是种普通玉米,一亩玉米收成抛去成本大概能卖个几百块钱。如果通过牛羊产业带动,改种牧草或青贮玉米,一年可以增加收入1000元,也能带动本地饲料产业发展。”都安县隆福乡人民武装部部长韩克惠说。

都安县人均耕地少,长期以来,农民几乎是在石头缝里种玉米,但玉米的经济效益并不高。如今,牛羊产业的发展也逐渐改变当地的种植结构。

“现在我们牛场的饲料还是从外面购买,接下来准备在牛场附近种植牧草。”保安乡古良村驻村第一书记蓝锦勇说,古良牛场附近有接近200亩地,通过种植牧草,可以给牛群提供饲料,另外牛粪也可以作为有机肥用于牧草种植,形成有效循环。

通过大力发展“粮改饲”种植,动员农户自行改种或土地流转种植,目前都安县已建成2个县级万亩示范基地、18个乡级千亩示范片,形成“县有万亩、乡有千亩、村有百亩”种植示范格局,全县“粮改饲”种植面积达10万亩以上,为牛羊产业发展提供饲料保障。

“我们正在建设膨化颗粒饲料加工厂,农户把青贮玉米卖给我们,就是加工厂的原材料。”李苗表示,加工厂建成后,可年产膨化大豆、玉米秸秆颗粒饲料20万吨,能满足20万只羊的饲草需求,更能直接带动玉米种植户5000户,并新增就业岗位300个。

屠宰冷链销售实现市场无缝对接

“现在大家对养牛的信心很足,养好了,有企业上门回购到屠宰场。”蓝锦勇说,企业对农户的牛采取保底价回购,同时在县里配套有屠宰场、冷链物流中心,无缝对接市场。

据了解,目前宝安区帮扶都安县引进了投资3亿元的西南冷链仓储物流中心和牛羊屠宰加工厂项目,通过冷链仓储物流中心,将牛肉销售到全国各地,实现“牛在都安养,肉在全国卖”。

都安县西南冷链仓储物流中心主任韦干流介绍说,肉牛肉羊屠宰深加工厂是都安县“贷牛还牛”“贷羊还羊”扶贫产业链的重要配套设施。目前屠宰场引进了美国查维斯公司、德国康比公司等国际先进水平的屠宰加工设备,设置两条肉牛、肉羊屠宰流水线,可实现日屠宰肉牛300头、肉羊1000头。

“我们回购贫困户家牛的价格,要比市场上全牛的价格高。”韦干流说,屠宰深加工可以提升肉牛的附加价值,保证贫困户的牛销路畅通,同时也实现“一头牛变两头牛”的价值升级。

在加工厂的流水线上,工人根据牛肉不同部位进行分切,比如牛腱子、牛后腿肉、牛腩、牛柳、牛外脊、胸腹肉等。“目前我们的牛肉产品主要供应上海、北京、深圳等地的生鲜超市、批发商。”韦干流说,自2019年生产以来销量已经达到1万吨。

“产业扶贫是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陈海广说,粤桂扶贫协作以来,深圳市和宝安区倾尽政策、资源,对都安县主导扶贫产业实行全产业链帮扶。截至目前,已投入2670万元扶持“贷牛还牛”产业,援建了15个牛场、18个“粮改饲”加工厂;投入3000万元扶持“贷羊还羊”产业,援建年出栏10万头的澳寒羊养殖基地、膨化颗粒饲料厂和屠宰冷链中心。在最后一公里的销售环节上,今年宝安区出台了消费扶贫扶持政策,采购都安农产品1400多万元,并组织企业签订牛羊肉采购协议6000万元,在宝安区设立都安农特产品专营店,实现与“市场”的无缝衔接。

脱贫致富的“甜蜜产业”

宝安帮扶都安60个贫困村发展生态养蜂产业

“外面工作一个月有个四五千,一年下来也就四五万,接手蜂场后,等采蜜完卖出去,按40%分红,一年也有五六万,但养蜜蜂以后规模还可能壮大。”都安县隆福乡葛家村龙角屯的村民蒙玉先认真地算了一笔账。

蒙玉先告诉记者,两年前他从广西南宁一所大专院校毕业,前往东莞工作,“在外面做市场营销,卖家具木材等,后来进了工厂,去年放假回家后,碰上疫情影响一直没出去。”

得知村里刚好落地一个养蜂项目,在对比外出打工与养蜂分红收入之后,蒙玉先便决定接下项目。如今,他成为了龙角屯中华蜜蜂养殖场的管理员。

▶贫困户村集体双增收

据了解,去年宝安区投入600万元,帮扶都安县60个贫困村发展生态养蜂产业,葛家村龙角屯中华蜜蜂养殖场就是其中之一。

龙角屯位于有“都安的西藏”之称的拉甲山下,植被繁茂,野花丛生,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花蜜资源,是天然的养蜂场。养殖场现有蜂群100箱,年可生产蜂蜜约1000多斤。

宝安区挂职干部、都安县扶贫办副主任陈海广介绍说,养蜂场采用“企业+村民合作社+蜂农组织+贫困户”的运作方式,由政府引导,企业组织,合作社监督,能人管理,贫困户参与,共同开展经营,利益同享,风险共担。

据悉,目前龙角屯蜂场辐射龙角屯、拉甲屯共19户贫困户,收益采取2∶4∶4的分红模式,即村民合作社20%,蜂场管理人员40%,贫困户40%的收益分配。每箱蜂一年可产两造蜂蜜约10斤,按照目前150元/斤市场价计算,一箱蜂一年可收益1500元,也就是说贫困户能收益600元,村级集体经济收益300元。

▶产业带动脱贫奔小康

4月下旬,在龙角屯中华蜜蜂养殖场,100个蜂箱错落有致地摆放在田间地头,蒙玉先熟练地打开蜂箱,检查王台情况。

蒙玉先说,中华蜜蜂是一个蜜蜂品种,蜂场所产为百花蜜。近一两个月份山间野花齐放,蜂箱里新王台可能比较多,需要逐个打开检查,进行清理,另外就是检查蜜蜂采蜜情况。

“我的技术都是跟技术员学的。”蒙玉先说,村里养蜂项目的合作企业会提供技术指导,教管理员观察蜜蜂的生活习惯,平时也会通过微信群等进行线上交流。

“现在蜂场有一百箱,可能过七八个月后可以再分出二三十箱。”蒙玉先说,养蜂产业是可持续发展,目前也还只是覆盖到屯,希望接下来产业能够覆盖到全村,带动村里贫困户尽快脱贫。

据了解,蒙玉先所在的葛家村是“十三五”极度贫困村,2019年底剩余贫困户78户、贫困人口456人,贫困发生率27.16%,2020年1月被列为挂牌督战贫困村。

“以前村里没有通路,也没有通电。”蒙玉先说,有了产业扶贫政策后,村民生活得到改善,但现在还谈不上全面小康。由于蜂场管理员工作时间宽裕,蒙玉先已在计划养多几头牛或者办一个小规模的鸡场,增产增收,“我就想通过这些,用我自己的力量多赚一些。”

粤桂扶贫协作八仙产业园一期工程交付使用

伴随着机器轰鸣,都安县粤桂扶贫协作八仙产业园正加紧推进。都安县城市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梁泰臣告诉记者,产业园建成后将可容纳近30家企业入驻,目前一期工程已交付使用,已有2家企业入驻。

据了解,八仙产业园为易地扶贫搬迁产业配套项目,主要服务于八仙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新区中来自都安18个乡镇的4600户搬迁群众的就业。

该项目基建计划总投资1.95亿元,其中深圳财政帮扶资金3000万元。深圳财政帮扶资金形成的资产产权归属为都安县104个贫困村,后续产业园租金将带动贫困村集体经济增收。

项目规划分三期进行建设,拟引进轻工业、电子、五金加工、制造、组装、装配、汽配以及办公研发类产业。梁泰臣介绍说,产业园配套设施齐全,届时每家企业可安排150-200名普工就业,优先安排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一人就业。第一期工程3栋厂房已于5月初交付使用,园区满产时可带动4000-6000人就业,实现让搬迁户搬得出、稳得住、可增收、能致富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