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孟柏:把生活过成公路片

图片
| 77
傅孟柏非常喜欢《成化十四年》剧本里隋州的一句台词,虽然它最终没能出现在剧情当中。
那时隋州因诬陷被罢官,失去了锦衣卫百户的官职,但是他原本冷清的家里多了非常多的人,唐泛、冬儿、唐瑜、老裴、乌云、朵儿拉……唐泛安慰被罢官的隋州,眉飞色舞地讲着自己对“隋唐小馆”的设想,唐瑜招呼着一大家子人吃饭。
剧本里,此时的隋州触景生情,对唐泛说了一句:原来这就是家的感觉。
隋州独来独往惯了,没有对朋友存过这样温暖的期待,但在那时他发现,拥有朋友原来是件很美好的事情。
“我觉得那个代表了他心境上的一个转变。”
图片
听多了傅孟柏说话,总觉得在他身上有跟隋州高度重合的东西存在,莫名有种“人戏难分”。搭档官鸿的答案一语中的,“他们都很稳。”
这种稳会慢慢地把观众钉在原地,吸引他们不断入戏,进而认同这个人物。就像他的配音一样,乍听之下口音有些违和,但是细细想来,也确实没有任何一个声音比傅孟柏的原声更能贴合隋州。无论在声音还是气质上,他们好像都是无法分割的。
他是傅孟柏,他也是隋州。
01
傅孟柏是获得过台湾电视金钟奖迷你剧集男主角奖的实力演员,但对内地观众来说,他还是个生面孔。
《成化十四年》的制片团队在选角的时候,看到过傅孟柏在上海拍的《我的莫格利男孩》,在那部戏里,他饰演的是一位呆萌的律师,跟隋州的样子天差地别。但制片团队觉得他合适,于是推荐了他。
傅孟柏记得,那时候《成化十四年》的制片团队刚好要去横店看景,顺道来了上海。他们在上海碰面,聊了一下剧本和角色,双方都很有意向。
图片
傅孟柏看中了隋州身上的反差。曾经的隋州因为在战场上受过心理创伤,留下了一些伤痕跟缺陷,这些负面情绪作用在他的待人处事当中,导致他把自己整个隐藏起来,变得面无表情、沉默寡言。
他不依靠任何人,虽然贵为皇亲国戚,但是一个人住,不指望自己的关系,也不会跟朋友诉苦,所有的事情都是自己一力承担。傅孟柏觉得隋州逞强,其实说的是他从不展现脆弱,从不轻易把自己的脆弱暴露给身边的人。
直到成化十四年,他遇到了一系列变故,遇到了唐泛、汪植他们,才重新把自己打开,让心里面的温柔渐渐流淌出来。
图片
傅孟柏在前期的表演过程中,一直在铺垫隋州这种情绪上的变化,所以到了三十几集之后,隋州的改变越来越明显。他的笑容变多了,不再是从前心善但面冷的样子,他开始会开玩笑,会跟身边的人有肢体上的接触。
这些变化固然是人设使然,但其中也不乏傅孟柏自己的添加和设计。观众在追剧过程中感受到的他和角色的“合一”,也跟他惯于把自己延伸到角色当中有关。
“隋州有一些部分是跟我蛮像的,所以当你找到一个路径,你知道你们什么地方是什么样的时候,这个角色就会很好做,演员本身的惯性也好,或者是你的精力也好,它会体现在表演上。”
傅孟柏比较喜欢把自己的一些东西,比如生活上的体悟或者习惯,应用在角色上,“这样一来,(角色)诠释起来会更得心应手,然后更自然一点吧,我是这样做的。”
图片
目前,《成化十四年》已经完结,这部剧自上线起,就在剧情和人设上存在一定争议,这当中围绕傅孟柏的,就是他的配音问题。作为“成华男团”中唯一原声出演的演员,他的口音让有些观众觉得出戏,但也有观众表示过,“保留了傅孟柏的原声是我坚持到今天的唯一理由。”
这些争议,傅孟柏都有关注,他追着看了每一集,想象观众听到他的配音,会是什么样的感觉。但不管效果如何,他还是坚持初衷:能自己配音是一件好事。他不会因为争议就觉得,“早知道让别人来配,不要我自己太自告奋勇了”。
“因为当时是希望自己可以还原那些现场的情绪。配音演员厉害的太多了,但是即便再怎么厉害,我相信那些状态还是另外一个人的,它不是属于表演者身上发展出来的东西,它会是另外一种二度创作。我想要(配音)这个部分我也自己重新地再演绎一次,让观众可以明白我当时所选择的表演(方式)为什么是这样。”
当他踏进录音室的时候,才知道一切有多困难,成果也不是他想象中的那么让观众能够接受。但对傅孟柏来说,这是一次非常好的体验和经验。观众的评论一开始确实影响了他,但后来给了他很大的动力,让他可以再接再厉。如果还有下一次的机会,傅孟柏还是想要自己配音,“然后把我的普通话练好这样子。”
02
说起自己在《成化十四年》当中的整体表现,傅孟柏用了“问心无愧”四个字。这是他的第一部古装剧,他虽尽了全力,但也有因经验空白而导致的美中不足。
《成化十四年》中的每位演员都有属于自己的表演风格,傅孟柏很喜欢裴淮,他的演员给自己设计了一整套的大夫的范式,有点潇洒,有点风流,同时医术又很高超。
傅孟柏也有设计隋州平日里的样子。他原本想把隋州往最“写实”的方向打造,尽量降低自己的表演成分,“但我觉得古装还是要加一些身体的元素在里面,有一些部分我还可以再调整得更英挺一点,不要太写实。”
图片
一般说起“写实风”,难免让人联想到台剧。近年来台剧精品频出,原因之一就在于题材类型或表演风格上的写实。
在傅孟柏身上,比起受台湾本土风格的熏陶,他追求“写实”更多还是源自表演方式上的舒服。“我不喜欢让别人觉得我在表演,我希望让大家觉得这个人真实存在。”
但有一些演绎成分较强的表演方式,也不会影响观众觉得这是一个真实存在的角色。把“写实”和“表演”两相融合,这样的表达方式对傅孟柏来说还有些许陌生,这或许就是他可以去调整的地方。
图片
《成化十四年》不是傅孟柏在内地的第一部作品,之前他还拍过《真爱的谎言之破冰者》《我的莫格利男孩》等等。在他看来,台湾和内地在拍摄习惯、演员表演上大同小异,比较大的是调度方式的不同。
内地的编制比较系统,剧组分工明确,节奏相对较快,演员在现场需要更加投入和专注,否则很容易被其他人做的事情打乱自己的节奏。
傅孟柏目前在内地遇到的每一位演员,都是提前做好准备的,他很少遇到一个演起戏来会让他觉得“天啊,他在干嘛”的人,这无疑是经验的累加。
内地虽然竞争大些,但是开机数量相对较多,机会也相对多,演员有渠道能积攒更多经验。“我也不是在讲台湾影视的不好,我觉得这是一个问题,就是很多时候很多演员没有太多的机会练习,终于有一个机会的时候反而无法施展了,不知道该怎么发挥自己。”
这样说来,两地多少存在一些差别,也都有一些不足,各有各的生存之道。在傅孟柏看来,两地之间能够相互借鉴的最核心的东西还是剧本。“你的故事要好,你要感动到别人,你要把它确实地呈现出来。观众是很聪明的,你只要东西好,你就有机会卖座,这个都是相辅相成的,最重要最重要的还是故事。”
图片
傅孟柏在内地的事业轨迹自《成化十四年》后又有推进,他拍了自己在内地的第一个广告。虽然在出道之前,他就有过很多广告拍摄经验,但这种商务性质的广告,于上升中的傅孟柏而言,又有不同的意义。
他凭电影《范保德》 提名过金马奖最佳新演员奖,凭电视电影《最后的诗句》拿过金钟“视帝”,在电影、电视剧领域都有涉猎。电影是他最喜欢做的事情,能够满足他的创作欲望。
但“酒香也怕巷子深”,广告可以从戏剧以外的层面,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他,这样,“我就可以有更多的机会演我想要演的剧也好,电影也好。”这都是给自己找寻更好作品的机会。
他在两地的工作安排上也没什么侧重,唯一的侧重就是剧本,只要剧本是好的,不管在哪里拍,他都想要尝试。
图片
傅孟柏不敢想自己能在内地取得一个什么样的成绩,目前他还是以自我要求为主,就像他对《成化十四年》中自己的要求一样:问心无愧。
“我不太会定一个目标是希望达到什么样的门槛跟成就,我只希望可以继续感动更多人,继续接到好的作品,继续用我来影响、感染更多观众,我觉得这样就好了,这样就很满足了。”
03
这两年在内地拍戏,傅孟柏没有因此产生过什么变化,他的转变多来自于自我的整理,跟环境无关。他把这解释为表演的阶段。
“比如说我今天接了一部剧或者电影,我都会给自己定一个功课,我要完成一件事情,如果我完成了,OK,我的功课做完了,我就给自己及格这样子。几次下来之后,你去整理那些你每一个阶段给自己设定好的功课,然后再去观察自己的变化。”
图片
近一两年,傅孟柏观察到的自己的变化是,在开机喊“action”之前,他学会了让自己极度地放松。在拍很严肃的情感戏的时候,他习惯在现场一直开玩笑、嬉闹,等到真正开始的时候,再非常专注地转换到剧中人的状态,这会让他得到一种舒缓,更容易切入情境。
他也曾经试过,直到拍重场戏的前一刻,还让自己沉浸在戏剧情境当中,但效果并不好。他太重视一场表演,以至于准备得太充足的时候,恰恰是他表演最“死”的时候,出来的东西很不灵活。而且一不小心,这些情绪还会长久地存在他的身体里,代谢不掉。
现在他反而觉得,那些准备工作都是开拍前该做好的事情,在现场就是要让自己全然放松。即便是要演哭戏,他在前面也可以一直讲笑话,但是一喊“action”,他马上就能哭出来,原因正是自己处在一个绝对放松的状态里,悲喜都很自如。
傅孟柏才发现,这样对他来说才是最好的。
“但是我以前不是这样子的,可能是累积到了一定阶段,有了自己的经验,所以我可以疯疯癫癫,可以偶然间认真,同时我还可以知道现场在干什么,摄影机在哪里,他们准备拍什么,导演想要什么,我要怎么样发挥才是最好的状态。”
这些都是他基于经验增长而催生出来的一些转变。
图片
在“如何生活”这件事上,傅孟柏趋近于全才。他爱摄影,爱玩极限运动,八极拳和画画也拿手。拍《成化十四年》的时候,他拿上自己的摄影设备,拍了很多照片。
他喜欢拍人,拍他的演员伙伴,以前他做过职业摄影师,偶尔接摄影订单,拍照成了他的习惯。他把照片当成一种图片日记,观察哪些阶段的哪些照片是往哪个方向去的,“代表那个阶段的心情是好或者不好,在乎的是一些什么。”
摄影曾经是傅孟柏的精神寄托。他有过一段时间的患得患失,天天怀疑自己:我在干嘛?为什么我要这么迎合别人?他卖掉一台摩托车,带上所有存款去日本待了一个月,那段时间的所见所感彻底改变了他,回来以后,他“踏实做摄影,演戏就看缘分。”
他在2018年的一个采访里说,“因为有摄影这份工作,见任何导演我就是用一种心情:你喜欢吗?不喜欢没关系,但我会准备好。”傅孟柏说不上来这种改变为什么会发生在当时,只是突然之间,自己的想法完全都不一样了,好像一下回想起自己做表演这件事情的初衷。
那个时刻之后,他更明白,“我今天要做这件事情不是为了别人,是因为我喜欢,我喜欢这个故事,我想要做这件事情,但你觉得我不适合做,OK,那我先去做另外一件我喜欢做的事情。”
“就是一种豁达吧,我觉得。”
图片
傅孟柏还有很多喜欢做的事情,比如画画。不出工的时候他会在酒店画画,或者待在房间里看书。他是个宅男,喜欢做的都是一些很“静态”的事情。
他有想过把自己的单车从台湾带到片场,拍戏的时候骑一骑,但是被老板阻止了。“因为我的单车是那种特技车,一不小心就会摔断手摔断鼻子的。”这种情况不是没有发生过,所以在剧组,他还是选择做一些“不会造成危险的娱乐”。
傅孟柏在表演上会基于经验而有转变,在爱好上同样。他最近在想,要如何把自己这些多元的爱好整合在一起。一直以来,它们在他心里都是独立分配的,拍照就是拍照,画画就是画画,都是记录而已。
虽说这些爱好都有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他,但如果把它们系统地整理出来,可能又会得到一些不一样的心得。
“我最近想要做这件事情,因为我看了河正宇写的一本书叫《河正宇,有感觉》,他现在可以说是一个画家了,我发现他是借由写书来整理自己当演员跟学画画的过程,他因为写书的关系,把这些东西整合得很好,我觉得我好像也可以来做一些这种事情。”
图片
傅孟柏拥有的是足够分量的生活,有些人会说“最近都没有事,好无聊。”通常听到这种话时,他都会告诉他们,“没有事怎么会无聊呢?”
他还想要做更多的事情,所以才会选择当演员,因为演员可以满足他的需求,别人要练一辈子才能做的一件事情,他通过扮演一个角色就能够去体验。
同时他又要有生活,表演是生活中的能量的展现,如果没有生活,演员就会失去赖以汲取的养料。
傅孟柏笃信的原则是,工作的时候努力工作,休息的时候努力休息。工作和生活有时很难配比,最重要的是学会自己合理地支配时间。
现在,他已经走过了“成化十四年”,未来,他还要在未知的、长远的时间中继续跋涉。
他还会变吗?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