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三展齐开:眼遇精彩 只等你来

5月18日是第44个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为:“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和包容。”当天,我市文博单位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主题宣传活动,并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举行三大展览的开展仪式,搭建博物馆与公众沟通、互动的平台,加深公众对博物馆的了解与认同。
图片
此次活动,由市委宣传部、市文物局主办,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宝鸡日报社、宝鸡市考古研究所、烟台市博物馆承办。当天向公众新开设“发现宝鸡证史鉴今——宝鸡市考古研究所近十年考古成果展”“寻觅,那一抹蓝——烟台市博物馆馆藏金属胎珐琅器展”“记‘疫’——宝鸡日报2020春季视觉作品展”三大展览,为观众带来多样化的文化选择和文化享受。三大展览共展出文物600余件,展出抗疫期间摄影作品近300幅,展期至8月18日,免费向公众开放。
发现宝鸡 证史鉴今
宝鸡市考古研究所近十年考古成果展
宝鸡是陕西的文物大市,其历史悠久,文物资源丰富。宝鸡市考古研究所成立于1980年,是陕西省组建最早、也是全国组建较早的地市级考古研究所。40年来,宝鸡考古工作者头顶烈日、肩披风霜、手持锹铲,考古发掘的重要遗址和墓地达80余处,出土的文物10000余件,其中珍贵文物500余件,保护了一大批珍贵文物,取得了引人注目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
图片
“发现宝鸡证史鉴今——宝鸡市考古研究所近十年考古成果展”上展文物500余件,时代上迄商周秦汉,下至宋元明清。展品汇集有王室贵胄的金玉礼器,也有寻常百姓的锅碗瓢盆;有经过科技保护和修复后“焕然一新”的文物,也有刚刚出土还保留“原生态气息”的标本……通过这些文物,观者仿佛看到了场面盛大的贵族宴饮;以及在窑火边辛勤劳作的工匠身影;依稀听到丝路古道上悠扬的驼铃声;沙场上金戈铁马的厮杀声……
历史是一面镜子,鉴古知今,学史明智,只有正确认识历史,才能更好开创未来。展览通过石鼓遗珍(渭滨区石鼓山商周墓地)、凤州印记(凤县大坪墓地、东台墓地)、东沙流金(高新区旭光墓地)、千阳古窑(千阳陶窑遗址)、蟠龙追孝(蟠龙新区宋代墓葬)五个部分,解读遗迹遗物,在一件件文物中寻找祖先的智慧,探寻先民的创造精神。
寻觅,那一抹蓝
烟台市博物馆馆藏金属胎珐琅器展
源于阿拉伯的珐琅器,自元代传入中国后,便以雍容华贵的造型、富丽堂皇的色彩、寓意吉祥的纹饰赢得了无数人的青睐。至清代,珐琅器的发展更是到达了顶峰,由于画珐琅、内填珐琅等欧洲珐琅工艺技法的传入,清代的珐琅工艺有了更多的表现手法。新旧技法的交融、新风格与传统的互相启发,创造了许多前所未见的精彩作品。
图片
“寻觅,那一抹蓝——烟台市博物馆馆藏金属胎珐琅器展”是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从烟台市博物馆引进的精品展览。此次展览展出的烟台市博物馆馆藏86件珐琅器,多以掐丝珐琅和画珐琅为主,尤以掐丝珐琅居多;时代横跨明清至近代,覆盖了珐琅器发展的高峰与传承,较为清晰地反映出珐琅工艺在中国的发展脉络。这批珐琅器拥有变化多姿的造型、精密繁复的纹饰、金碧交辉的色泽和雍容华贵的气韵,展现了明清至民国时期中国珐琅工艺精湛优良的制作水平。
此次展览以珐琅工艺将展览分为掐丝珐琅和画珐琅两个单元,讲述珐琅器的历史与技艺,解析常见的中国传统吉祥纹饰,并将其中的图像糅合历史文献加以深化,让观众在领略珐琅器物之美的同时了解传统技艺、聆听中国故事、增强民族自信。
记“疫”
宝鸡日报2020春季视觉作品展
值得一提的是,“记‘疫’——宝鸡日报2020春季视觉作品展”是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首次与地方媒体联合办展,以社会重大事件为题材的纪实图像展,也是我省首家博物馆举办的抗疫主题展。
图片
2020,岁在庚子,一场新冠肺炎疫情突袭荆楚大地,蔓延波及全国。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人民万众一心,以静战“疫”;医护人员、公安民警、社区干部冲锋在前,共同铸就了联防联控的钢铁长城。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刚刚打响,大年初二下午,宝鸡日报社全体编辑记者取消春节休假,立即返岗上班,像每一次发生重大社会事件时一样,打开了全天候守望的灯塔。
这个名为记“疫”的展览,就是集中浓缩了我们的记者在战“疫”采访中的所见所闻,记录我市医务工作者、交通干警、基层干部、环卫工人、志愿者们、市民等逆向而行、坚守岗位的瞬间,展现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各行各业的精神风貌,传播社会正能量!
这些包含着温情与感动、慷慨和壮烈的画面,不一定有美丽的光影和巧妙的角度,但有新闻最可宝贵的真实。记录这些真实,让我们更加有信心、有力量去迎接各种挑战,战胜各种困难。
宝鸡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星
编辑:杨青
审核:张家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