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限运动史:人类在挑战什么

图片
△鲁班造木鹊的插图。
图片
△《天工开物》没水采珠船图,古代“潜水员”嘴中还叼着原始呼吸管。
5月12日,22岁北京女大学生安安(化名)在张家界天门山参加翼装飞行时偏离路线,随后失联。当地险峻复杂的地形,加上雨季山区云雾大,使得搜救工作非常艰难。直到6天之后,18日安安的遗体才被找到,她身上没有携带任何通讯设备和定位仪器,坠落时,身上的降落伞没有打开。
天空大海,高山河流,从古至今,世界乃至宇宙都留下了人类探索的身影。极限运动像是一场冒险,它在征服大自然、跨越心理障碍时所获得的愉悦感、成就感,充满了刺激。
人类是天生的冒险家,哪怕是在久远的古代,“极限运动”这个词还未出现的时候,人类已经就对大自然的一切产生了无穷的幻想与向往。人类的进步,或许就源于我们的祖先们一次又一次的极限运动吧。
[上天]“木鹊”堪称翼装飞行始祖
从数千米的高空上自由下落是种怎样的体验?
如果没有安安的意外事件,恐怕很多人并不知道“翼装飞行”这项运动。
作为全世界最危险的运动之一,翼装飞行,顾名思义是穿着像蝙蝠翅膀一样的装束体验飞行。体验者从飞机、热气球、高楼、悬崖等处纵身一跃,利用带有双翼的飞行服穿梭崇山峻岭,规避飞沙走石,等到达安全极限的高度时,打开随身携带的降落伞,平稳着陆。
翼装飞行能够让人在天空中滑翔,体验鸟类或者鼯鼠类动物的日常,但也非常考验体验者的体能、运动水平和经济实力。据说200次高空跳伞后才可进行高空翼装飞行训练,200次高空翼装飞行训练后方可进行低空跳伞训练,100次低空跳伞训练后方可进行低空翼装飞行训练。但对于天空的向往,让许多人爱上了这项又危险又烧钱的极限运动。
其实,翼装飞行的历史可以再往前追溯2400年。
春秋战国时代的哲学家墨翟看到老鹰在空中盘旋,产生了制造风筝的念头,他研究试制了三年,终于用木头制成了一只木鸟,但只飞了一天就坏了。后来,鲁班根据墨翟的理想和设计,用竹子做风筝,他把竹子劈开削光滑,用火烤弯曲,做成了喜鹊的样子,称为“木鹊”,在空中飞翔达三天之久。《墨子·鲁问》记载:“公输子(鲁班)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公输子自以为至巧。”
如今没人能知道“木鹊”的真实样子,因为在鲁班自以为至巧时,墨子谓公输子曰:“子之为鹊也,不如匠之为车辖,须臾刈三寸之木,而任五十石之重。故所为功,利于人谓之巧,不利于人谓之拙。”墨子觉得木鹊没有实际用处,不能称之巧,鲁班就没有再继续往下探索。
记者查阅一些资料,发现已经失传的“木鹊”和现代才出现的翼装飞行非常相似。翼装飞行是特殊材质做好的衣服穿在身上,从高处往低处展开滑翔,而“木鹊”则是做成鸟儿的形状,在下面装好扶手抓住以后从高处往下滑翔。这样看上去,“木鹊”简直可以说是翼装飞行的始祖了。
在西方,十八世纪,法国造纸商孟格菲兄弟在欧洲发明了热气球。他们受碎纸屑在火炉中不断升起的启发,用纸袋把热气聚集起来做实验,使纸袋能够随着气流不断上升。1783年6月4日,孟格菲兄弟在里昂安诺内广场做公开表演,一个圆周为110英尺的模拟气球升起,飘然飞行了1.5英里,它的第一批乘客是一只公鸡、一只山羊还有一只鸭子。
同年11月21日下午,孟格菲兄弟又在巴黎穆埃特堡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热气球载人空中飞行,飞行了25分钟,飞越半个巴黎之后降落在意大利广场附近。这次飞行比莱特兄弟的飞机飞行早了整整120年。
在科技还不够发达的当时,乘坐热气球算得上一项非常危险的极限运动。热气球的唯一飞行动力是风。对于环球飞行的热气球来说,必须选择速度和方向都合适的高空气流,并随之运动,才能高效地完成飞行。就像作环球旅行时需要不停地换飞机一样,热气球需要搭乘不同的气流,“换气流”时飞行员所要做的就是调整高度,热气球的高度通常要达到十几千米。
[下海]西周开始流行潜水,明朝出现潜水工具
体育作为人类有目的、有意识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和人自身的需要而产生的,原始人的生活条件非常严酷,他们只能靠采集、狩猎、捕鱼等方式来搜集各种食物,维持生存。为了捕获食物,生活在海边的人类不断有“弄潮儿”的出现,在鱼类、青蛙、鸭子身上得到了启示,于是,人类学会了游泳和潜水。
自由潜水,是当下非常时尚的一项极限运动。自由潜水是指不带氧气瓶,一鼓作气潜入海里的潜水。自由潜水首先要克服屏气的恐惧。能够憋气多久决定了在海里的停留时长,憋气的技巧以及身体在水下能协调配合相当重要,下潜过快导致的耳压失衡会造成耳膜破裂及更严重的后果。潜水的过程中,身体会逐渐失去氧气,继而造成浅水昏迷,如果没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更是有丧命的风险。
在中国古代,“游泳”二字最早出现在《诗经·谷风》中:“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古代的潜水叫潜游,称为泳;而浮水则叫游,表明潜水在西周已为民间常见。那时候,潜水员无非是在捕鱼捉虾和寻找失落水中的财物,都是人潜入水中完成的,没有任何保护工具,完全取决于潜水员的屏住呼吸时间的长短来区分。
《晏子春秋·内篇》记载了一位潜泳技巧很高的人,他就是齐国的古冶子:“古冶子,春秋人,以勇力事齐景公。公尝济于河,鼋衔左骖没,冶逆流百步,顺流九里,卒杀鼋,左操骖尾,右挈鼋头,鹤跃而出,津人皆以为河伯。”说的是当时齐国的大将古冶子不仅打仗勇猛,而且善于潜水,且能潜水很长时间,他曾经在水中逆流潜行百步斩杀大龟。
《列子·说符》中记载:“白公问曰:‘若以石投水何如?’孔子曰:‘吴之善没者能取之。’”没水就是潜水的意思,这段话反映了当时吴越地区确有善于潜水、能在水下取物的人。所以,吴人的潜泳技能非常出名。
到了秦代,潜水已经相当普及了。据《史记》记载,秦始皇曾派数千名善游泳者到泗水中去寻找周代沉没的宝鼎。一次能派出数千名潜水者,可见潜水在那时应用已经很广泛。之后的各朝各代总有潜水能手不绝于书,豪贵之家已经有了私人游泳池以供游泳和潜水。
到了明代,潜水技术才有较大的改进,出现了简单的潜水工具。明代崇祯时期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中,记载了当时潜水的技术要领,那时潜水是要用长绳系在潜水员的腰上,再用锡做的环形空管罩在鼻子上,潜水员通过这个管子呼吸,当他在水下感觉憋气时,就拉动绳子,水面上的伙伴马上把他提出水面,休息后再潜入继续作业。可见当时的潜水员下水作业,已经注重安排水面留守人员予以协助保护,安全第一已是潜水的前提。
《天工开物》中还记载了唐朝天宝年间,南方沿海居民乘船在珠江采集江底贝壳珍珠时,居然身穿极具现代化的潜水服,令人匪夷所思。从记载该项技术的图中,我们放大可以看出古人潜入深深的江底,浑身上下穿着潜水装备,不仅上衣和裤子被裹得严严实实,头部居然还带有氧气罩。从整体上来看,这些采珠的“潜水员”跟现代潜水员在形态上极为类似,却比1834年美国人伦纳德发明公认最早现代潜水服的时间早了1000多年。
[远行]张骞的一场13年出使
人类历史就是一部探险史,从早期的开疆扩土,到郑和下西洋,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再到麦哲伦环球旅行,无不显示人类勇敢进取的决心和无畏精神。如今,郑和、麦哲伦、徐霞客们的身影已经远去,但探险却从未停止,而且已然从“地理发现”的科考发展成为爱好者们的一项前卫的娱乐项目。
在古代的中国,极限运动并不十分发达,讲究“父母在,不远游”的中国人,更崇尚中庸平和的生活方式。所以,在公元前139年徒步出使西域的张骞,称得上是中国古代极限运动的第一人。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刘彻即位,张骞任皇宫中的郎官。为了贯彻汉武帝联合大月氏抗击匈奴之战略意图,公元前139年,张骞奉命率领一百多人从陇西出发,准备靠着自己的一双腿,走到西域去。这其中的艰难险阻不必多言,然更为严峻的考验,就是横贯在汉朝和西域之间的势力极其强大的匈奴。为了防止被发现,张骞经过匈奴领地时都是在晚上行动,靠着朦胧的月光的指引,悄悄地行走。可是,张骞还是被匈奴人逮住,被软禁起来,还给张骞娶了匈奴的女子为妻,生了孩子。但张骞“不辱君命”“持汉节不失”,始终没有忘记汉武帝所交给自己的神圣使命。
到了软禁的第十个年头,匈奴人再次调集军队攻打汉朝,许多匈奴人都去打仗了,对张骞的监视也放松了。张骞于是趁机逃跑,在浓浓的夜色里再次前往西域。
这种逃亡是十分危险和艰难的。历尽千辛万苦,张骞等人终于到了他们此行的目的地——大月氏。他们想联合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可是大月氏并没有攻打匈奴的意愿,张骞等人只能失望而归。
在归往汉朝的途中,张骞又被匈奴人抓住了。在关了一年后,趁着匈奴单于死后的混乱,张骞又一次逃出来了,最终回到了自己的汉朝。
张骞的这次远行,前前后后一共花费了13年。生死考验、贬为奴隶、沙漠夜行,这可比当今的极限运动厉害多了!是我国当之无愧极限运动的第一人。
是人类对自己以及自然发起的挑战
和奥运会一样,极限运动也有属于自己的运动会。
第一届极限运动会(ExtremeGames)于1995年在罗得岛举行。
而在中国,1999年,浙江举办了第一届全国极限运动大赛,是中国极限运动的里程碑。
登山、攀岩、空中滑板、高山滑翔、冲浪、蹦极跳……这些突破人类极限的极限运动,是人类对自己以及自然发起的挑战,也恰好是我们接触大自然,与大自然连接的一种方式。
虽然从概念来看,1995年ESPN组织第一届极限运动会,才标志着综合性的极限运动组织正式诞生。但从起源上看,极限运动的许多项目与人类早期历史的生产劳动和娱乐活动有关,这些项目的历史甚至可追溯到几千年前。它们来源于人的生产和生活,又必然要为人的生产和生活服务。
在重复那些为了生存而不得不进行的采集、狩猎、捕鱼活动时,需要经常运动人的头、手、臂、腿,为寻找食物而攀山涉水;为追捕野兽而奔跑越沟;为杀伤猎物而掷石投棍;为逃避自然侵袭而长途跋涉。从而发展了走、跑、跳、投、攀登、支撑、爬越和涉水等身体基本活动能力,这些既是劳动活动,也是生活技能。这些又都是我们现代体育活动的前身,现代体育运动正是从这些活动中脱胎出来的。
人类的身体素质和身体基本能力通过后天的这些锻炼不断得到强化,也一步步提高人的环境适应能力。
在现代社会,随着技术的发展,物质越来越丰富,人类也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但新生活方式使得人们的运动不足,体力逐渐下降,大部分人所继承的远古运动基因已经退化殆尽。极限运动借助现代高科技手段,使人类在与自然的融合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我身心潜能,向自身挑战。
然而,如果没有亲身经历,很难想象从事极限运动的人会面临怎样的危险,当我们在进行极限运动时,一定要珍爱生命,敬畏自然。
撰文/潇湘晨报报记者储文静
【来源:潇湘晨报】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