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聚焦乡村振兴 建行文爱华两会详解财政投入金融支持方略

在当前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文爱华认为,必须配套大力发展乡村金融,引导资金和综合金融服务向农村地区流动
图片
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建设银行湖南省分行党委书记兼行长 文爱华
《投资时报》记者 邓妍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今年“三大任务”能否完成的关键。近年来,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国家财政对乡村振兴的投入持续增长,占比不断提升,但由于乡村基础薄弱,财政投入离实现乡村振兴总体要求仍有距离。
如何构建、完善财政支持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发挥财政投入的乘数效应和引导效应,加大财政投入,补齐“三农”领域短板?
《投资时报》记者了解到,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建设银行湖南省分行党委书记兼行长文爱华在今年的“两会”上,提出了关于加大乡村振兴财政投入的几点建议,同时,他还结合自己的金融背景,就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提出了建议。
财政投入与乡村振兴尚有差距
《投资时报》记者注意到,文爱华代表在建议中分析指出,有关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目前所存在的问题之一在于,财政投入总量与乡村振兴新的要求尚有差距。
2019年,财政农林水支出为2.2万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10%左右,而2019年,全国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收入为突破7万亿元,是农林水支出的3倍多,与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土地出让收入“取之于农、主要用之于农”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问题之二是财政投入与今年两大重点任务需求尚有差距。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两大重点任务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和补上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突出短板。而突出短板就是乡村薄弱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保障。
他以湖南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确定的目标举例说,到2020年,湖南全省90%的村庄生活垃圾得到治理并建立基本日常保洁机制,50%以上的行政村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85%的农户用上卫生厕所,全省25户以及100人以上的自然村通水泥(沥青)路,经概算,以上4项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投入310亿元。但省财政每年安排约为6亿元,加上发改委安排的重点项目资金,以及环保、住建、水利、交通、农业等部门的存量整合,还存在巨大缺口。
此外,社会保障投入不足。尽管国家对乡村居民社会保障支持力度逐年加大,个人缴费的比例也低于城市居民,但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三保障”仍有突出难点。
问题之三是财政投入对产业支持不足,带动力不够明显。近年,中央财政加大对产业的支持,2019年安排了100亿元,但重点在农产品初加工、创建特色品牌、建设特色产品基地,相对于乡村产业发展仍显不足,带动效应不明显。加上产业政策扶强不扶弱,大量乡村企业得不到足够扶持,国家对小微企业的支持也主要集中在城市,对农业种植、养殖业扶持面比较窄,对农业产业链、农业二三产业扶持力度不够。
问题之四是财政投入管理和机制建立有待进一步加强。
在文爱华看来,财政投入管理需要加强,需要建立完善保障机制和政策支持体系:一是乡村振兴很多要求主要体现在政策层面,尚未通过法律的形式明确下来;二是牵涉部门多,管理难度大,仅中央层面,就有近二十个部门可以安排使用财政涉农资金,湖南省惠农补贴“一卡通”发放管理项目就有372项,存在重复投入、撒胡椒面等现象,针对性、有效性不足;三是管理层级多,部分存在层层弱化、层层衰减等现象;四是透明度不够,财政投入的公正公平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项建议紧扣差距解决之道
针对上述问题,文爱华代表提出了四项建议。
其一是加快顶层设计,构建完善财政支持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
按路线图,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为此,文爱华代表建议加快构建完善财政支持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确保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具体而言,一是建立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完善支持政策体系,财政涉农资金使用管理机制等;二是明确各级财政对农业投资、农业补贴、精准扶贫、农村产业扶持的责任,推动城乡区域融合发展;三是推动财政支农支出的管理模式转型,明确牵头部门,充分运用科技力量,从源头上解决涉农投资条块分割、管理层级过多、透明度不够的问题。
其二,整合财政投入,更好发挥财政投入的乘数和引导效应。
文爱华建议,整合中央和省级财政安排的存量项目资金,对环保、住建、水利、交通、国土、卫生、农业、财政等部门,分别牵头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危房改造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村镇类)、饮用水工程、农村公路建设、农村土地整治、农村改厕、美丽乡村建设、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等项目资金进行整合,发挥财政投入的乘数效应,增加乡村收入、扩大乡村内需,并发挥对社会资金投入的引导效应。
与此同时,对财政投入情况及政策进行全面梳理,处理好常量、增量、变量政策的关系,发挥财政投入的乘数和引导效应。
其三是加大财政投入,更加积极有为,补齐“三农”领域短板。当前,鉴于乡村农民收入较低等因素,村民自管和付费尚需要过程。推进乡村振兴,尤其是攻克“两不愁三保障”的薄弱环节和补齐“三农”领域短板,除“以地生财”、加大金融与社会资金投入外,积极的财政更加积极有为,需围绕“六稳”“六保”,加大投入。
具体在加大社会保障投入方面,文爱华建议,一是农村基础养老保险发放金额与国家贫困线保持一致;二是农村60岁以上的老人基本医疗保险取消个人缴费,相关差额由财政补助,预计增加投入300亿元左右。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方面,一是加强农村道路建设和养护;二是加强人居环境治理;三是加强医疗卫生建设。
其四是加大产业支持,推动产业融合,奠定乡村振兴的基石。
产业发展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文爱华建议:对第一产业进行价格损失保障补贴、风险保障补贴;对农村二三产业就近接收农民就业的企业,以市场价或者高于市场价采购农产品,进行补贴,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特别是社会责任感强、与农户联系密切的龙头企业。三个方面的补贴建议按第一产业产值的2%来掌握,每年约需投入1300亿元。
依据文爱华的第三和第四两项建议,每年约需增加投入4600亿元,按2019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3.5万亿计算,约占支出的1.95%。
六项建议金融支持乡村振兴
《投资时报》记者了解到,结合自己的金融背景,文爱华委员还就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相比城市而言,农村金融服务仍然存在较多问题:一是金融服务主体单一,县以下的银行主要是农商行、邮储银行等,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投资公司对乡村的支持也比较少;二是农村地区的存贷比过低,金融领域长期存在“农村补贴城市、农业补贴工业”的现象;三是金融服务和产品简单,缺乏产品体系,更没有综合服务,对农业产业的信贷支持不够,农业保险的范围主要集中在相对风险较低的水稻、玉米、小麦种植。四是农村普遍存在金融知识缺乏、金融意识不强的问题。
在当前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文爱华认为,必须配套大力发展乡村金融,引导资金和综合金融服务向农村地区流动,大力支持乡村振兴。乡村金融应该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2020年基本搭建乡村金融的总体框架;2035年实现乡村金融现代化,全面满足乡村振兴的需要;2050年实现城乡金融服务均等化。
文爱华代表建议,一是制定乡村金融相关法律,优化乡村金融顶层设计,为乡村金融的发展提供法律支撑;二是优化金融监管,加大政策扶持,为乡村金融发展营造更加有利的环境;三是鼓励国有大型银行积极探索乡村金融新模式,形成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乡村金融新生态;四是加强平台建设,完善抵质押配套机制,促进乡村信贷市场的健康快速发展;五是加快农业担保、农业保险的发展,探索有效的乡村金融风险分担机制;六是加强金融普及教育,打击非法金融活动,维护金融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