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地摊经济调查:有烟火气的城市,更考验精细治理

每天下午5点,28岁的陈舟和妻子都会开着简易餐车,到成都地铁二号线塔子山公园站前的安宁河路上,开始“练摊之旅”。
今年3月17日,上游新闻首发报道了《支持复工复产,成都有条件允许摆摊设点占道经营》。
5月28日,上游新闻记者从成都市城管委了解到,上游新闻报道刊发后两个多月以来,成都市设置临时占道摊点2230个,允许临时越门经营点位17147个,允许流动商贩经营点20130个,增加就业人数10万人以上,中心城区餐饮店铺复工率超过98%。
一夜之间,因为烟火气和人情味,成都的做法被多个城市所效仿,“地摊经济”成为了火遍大江南北的词汇。
对于成都允许占道政策一夜之间的爆红,陈舟和其他摊贩看在眼里,“我们是政策的受益者,城管把秩序维护得很好,这真的是考验地方官员的水平。”
图片
▲5月30日,成都地铁二号线塔子山公园站前安宁河路上的游商摊点。摄影/上游新闻记者 胡磊
夫妻练摊两月,净收入过万
疫情前,陈舟在一直在成都一家电影院上班,从事秩序维护工作,为观影的客人提供引导等服务。疫情开始蔓延后,陈舟和从事服装销售的妻子都停工在家,家里的收入一下就少了一大半。
今年3月,陈舟从老家回到了成都,“我当时想法就是房租怎么办?”
3月下旬,“闲得无聊”的陈舟开始动起了摆摊的脑筋,他发现大部分企业复工复产之后,上班族的吃饭成了一个大问题,每天下班回家之后不想做饭是年轻人的常态,陈舟便向妻子李洁提出,“不如我们去摆摊卖点小吃吧。”家在农村的陈舟夫妻俩,从小就在家帮忙家务,对于厨房里大大小小的活也是略知一二。
陈舟夫妻决定以做四川特色的卤味和凉面等小吃为主,陈舟很快从市场里淘来了价格便宜的大锅、餐车、展示柜等物品,李洁专程回了一次雅安老家,把自家的“老卤水”带到了成都,开始调制配方、准备菜品。为了迎合市场,陈舟多次去成都知名的几条小吃街考察,了解什么卖的最好、什么风味最受市场欢迎,“虽然原来也是做的服务业,但卖卤菜和电影院隔行如隔山,差别有点大,心里一直在打鼓。”
3月29日,陈舟和李洁的无名卤菜摊第一次出摊了,从下午5点到晚上11点,准备的菜品卖了一半,营业收入460多块,陈舟认为这算初战告捷,“第一天卖菜还能开张,对于新人来说还是应该很不错了。”
从3月29日到5月底,陈舟和妻子出摊赚的净利润超过了万元,他认为这与成都地摊经济的包容度有关,“原来城管对于这种我们这种小摊天天东赶西赶,但这次摆摊以来,和城管打交道都是客客气气的,没有不让我们摆摊,都只是提醒不要占盲道,不要挡了过路人等。”
慢慢的,陈舟和妻子找到了出摊赚钱的奥秘,营业额也开始逐步提升,经营品种也开始逐步丰富起来,凉面、冰粉等夏季食品也开始引入。
陈舟对上游新闻记者开玩笑说,原来工作的电影院再不开门,自己都不想回去上班了。
图片
▲5月30日,成都市建设巷美食街设立行人专用区,方便市民购物。摄影/上游新闻记者 胡磊
有了烟火气,城市不再高冷
每天晚上,成都安宁河路已经固定有长约数百米的小摊贩队伍,卤味、冰粉、鲜花、水果、蔬菜、衣服鞋袜、手机贴膜……这里已经成了一个小型市场,不同的是没有人来收取管理费,每天的地摊经济结束后,这里又会恢复平静,垃圾和杂物被一一清理。
黄琳在成都东大街的一家担保公司上班,因工作的关系,每天走出地铁站买点吃的对于她来说就是晚饭。
黄琳对上游新闻记者表示,疫情前安宁河路上也有人摆摊,“但是经常会不见人,一天有摊贩一天没有,后来才知道有时候城管会赶。”黄琳认为,地铁站门口的安宁河路是近几年新修的城市道路,人行道比较宽,有些小摊小贩晚间在这里摆摊,并不会影响行人的通行,也方便了周边居民,“回家时顺便买点水果、买点小吃的,整条街也热闹起来了,就是网上说的烟火气吧,不像原来那么高冷了,有人情味的城市就该这样。”
对于地摊经济的壮大,有声音质疑是否会对租房经商的商户们造成影响,加剧商业竞争。上游新闻记者走访发现,除了部分业态和游商相似的商户们抱怨“生意不好做”之外,几乎很多商户都是乐见地摊经济的兴起。
安宁河路上一家水果店店主抱怨说,自从开始摆摊之后,自己店里的生意的确不好了,“外面的(摊贩)没有房租和人工成本,价格自然要低一点,也确实新鲜一些。我们只能做白天和一些品质要求高的顾客生意,顾客群体不一样吧。”
便利店店主庞冰则说,街边的摊贩多了以后,入夜后的街头热闹起来,自己的生意也比原来好了,“做生意的都知道,人流就是钱,现在街上这么多人,对于做生意的来说这就是口岸。”
图片
▲5月29日,成都市建设巷美食街附近,火锅店将桌子摆上了人行道,营业结束后需进行环境打扫。摄影/上游新闻记者 胡磊
政策解绑,更考验治理水平
上游新闻3月17日刊发的报道显示,为了最大程度助力复工复产,成都市城管委正式出台文件,允许设置临时占道摊点、允许临街店铺越门经营、允许大型商场开展占道促销,同时坚持柔性执法和审慎包容监管,还规定临时占道经营需保障安全,不占用盲道和消防通道,不侵害他人利益,做好疫情防控和清洁工作。
5月28日,成都市城管委的数据显示,成都市两个多月以来设置临时占道摊点、摊区2230个,允许临时越门经营点位17147个,允许流动商贩经营点20130个,增加就业人数10万人以上,中心城区餐饮店铺复工率超过98%。
成都市城管委副主任何汝云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政策放开意味着要把握平衡,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这更加考验城市的治理智慧。”
成都市成华区建设巷因靠近大学校园,数百米的街道旁聚集了各地的小吃美食,是成都老资格的“网红美食街”。成华区猛追湾街办的城管队员宋世全和队友们一起,负责这条网红美食街的管理。宋世全告诉上游新闻记者,他们负责的这条街仍然不允许有游商进行经营,“我们看到要进行劝导离开,这里的人流太密集了,不允许随意摆摊。”
上游新闻记者注意到,这条曾作为成都夜间经济名片的美食街,经过多次改造以后,专门将一条机动车道用隔离墩隔离出来,作为行人专用区方便“好吃嘴”们来消费,街道上也专门设置了额外的垃圾桶,维护街道的干净卫生,城管队员和治安队员们也专门设置了巡逻点位。
不同街区采取不同的监管政策,这是建设巷的经验。上游新闻记者了解到,虽然建设巷对于游商采取劝导离开的态度,但对于原有的商户越门经营是放开的:火锅店把火锅桌摆到了人行道上,夜宵店把等位区的茶水、小吃放到了店外。店主们表示,这些都是疫情之后的新变化,“原来只要一出来就要被城管赶回去,现在都不说了。”
火锅店店主陈先生表示,自己经营的火锅店店内面积本来就不大,现在政策放开之后,门外可以摆三到四桌,“放开之后对于营业额肯定有帮助,营业额比去年同期也要好,而且最大的好处是热闹了。”陈先生说,街办对他们的要求就是不能影响行人通过,晚上营业结束之后要恢复街面的清洁,“只有这些要求,也是我们开门做生意应该做的。”
基层一线的城管队员告诉上游新闻记者,现在成都放开对于占道经营、越门经营的监管之后,他们的工作内容更多了。原本的一赶了之变成了要去看哪个摊商占了人行道、妨碍了行人通行,要去监管营业结束之后商户有没有清扫垃圾、恢复街道的原貌,“不知道的以为我们城管都失业了,现在对于我们队员的要求更高了,从监管者变成了服务员,不仅要讲政策、解难题,还要及时处理各种突发情况。”
城管形象获得改变,是地摊经济开放后的直接效果,城管工作人员赵兵对上游新闻记者表示,疫情之后的这段时间,他们几乎没有和商户、摊贩发生过冲突,“读小学的儿子也可以对同学说我是干城管的了。”
图片
▲城管队员需要规范商贩临时占道的开市、退市时间。 成都市城管委供图
城市精细治理,体现在包容与管理
针对放开地摊经济后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成都市城管委发布了《关于建立城市管理“八项机制”深化柔性管理服务助力“六保”任务落实落地的意见》,对原有措施进行了细化和补充。
上游新闻记者注意到,该文件明确了建立摊点摊区设置引导、商贩摊主清洁卫生责任、群众投诉现场快速处置、商贩摊主容错纠错、商贩摊主榜样示范、商贩摊区择优拓展、摊区安全防护、城管巡查服务等具体问题,明确可以从事占道经营的街道、路段、时段,以及对每条街道商贩最大容量,实行一街一策、一点一策。
成都的新政策要求商贩摊主严格执行市容和环境卫生责任区制度,建立商贩摊区择优拓展机制,及时收集和反馈摊区商贩意见和建议,根据反馈意见,实施分类处理,进行规范引导,促进市民和商家和谐共存,引导市民参与城市治理。
中央文明办此前明确,在今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中,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
四川大学行政管理系系主任范逢春接受采访时表示,成都地摊经济的放开,体现了“地方治理创新”与“顶层规划设计”间的互动,反映了文明城市标准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完善,找到治理城市与方便群众的平衡点,就能持续提升城市精细治理能力。
上游新闻记者 胡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