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中国第一大玩家”,让海南黄花梨闻名于世

图片
编者按:
王世襄一生有许多头衔———文物专家、学者、文物收藏家、鉴赏家、美食家、书法家、民俗学家……也有人说,这些多元的头衔仍不能概括王世襄多姿多彩的一生。不错,他兴致勃勃地玩了一生,且不说秋斗蟋蟀、冬怀鸣虫、架鹰逐兔、挈狗捉獾这些小技,举凡音乐、绘画、家具、髹漆.竹刻、传统工艺、民间游艺等等,涉猎之广,钻研之深,学问之博,可谓空前绝后。世襄先生就因这些“绝学”,卓然成家,名重天下。
也许很多海南人未必知道王世襄与海南黄花梨也颇有渊源,他的研究专著,让海南花梨成名于世。2009年11月28日,号称“中国第一大玩家”的王世襄(1914~2009)驾鹤西去。他的离去,令我国文物界、收藏界、读书界痛失一位通达博学、独树一帜的文化老人,也成了花梨的咏叹调。
为了铭记先生对海南黄花梨的贡献,海南省博物馆特地举办《古韵凝香———海南黄花梨文化特展》致敬大家,海南日报海南周刊也做了封面报道记录这些故事。今日,海南日报慢读频道向读者推荐海南日报海南周刊2009年12月14日的封面报道《王世襄与海南花梨》。
点击上方收听本次推送《王世襄与海南花梨》
图片
2009年11月28日, 冬天的早晨带走了95岁的著名学者王世襄,但他“玩”出来的文化却永远留了下来。
王先生对中国古典家具,特别是对明式家具研究做了高屋建瓴的总结,他将海南黄花梨材质提升至世人瞩目,让实用主义的古代家具更是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符号,屹立于世界家具文化之巅。
图片
著名文物专家、文物鉴赏家王世襄
海南花梨 成就明式家具巅峰之作
王世襄先生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骑个三轮车穿梭于北京城市拆迁时的大街小巷,和一般收旧家具的不同,先生收旧家具可谓是只进不出,家具堆满了房间各个角落,盛不下,先生就动手拆,把旧家具拆成木条、木板,节省空间,最后实在没地方,老两口干脆睡进旧衣柜……
就是这样平凡朴素的生活中,先生对古代家具的研究开始了,随着《明式家具研究》、《明式家具珍赏》、《明式家具萃珍》的付梓出版,不仅让中国人、更是让世界认识了中国博大精深的家具文化,西方学者纷至沓来到中国寻访家具的源头,推崇中国明式家具,更奉海南花梨材质为明式家具的登峰造极之作。
“是先生的《明式家具研究》给了我对古典家具最初的启蒙,俯身于精美的古典家具脚下,从平常的生活状态幡然领悟出真知灼见,体味并接受传统文化熏陶。《明式家具珍赏》、《明式家具萃珍》更是案头上常看常新的书了,这一本本、一页页、一行行、一字字,无一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注脚。”海南省文博专家章佩岚说。
章佩岚说,从先生的著述中可以清晰地看出中国家具从宋至明的演变脉络,也能找到海南花梨家具一步步走进宫廷,一步步成为皇室家具的不可或缺。
先生的《明式家具珍赏》共收录家具实物约160件,其中黄花梨制的超过100件,明及清前期制造考究家具的首选材料就是海南的黄花梨,这种木材颜色不静不喧,恰到好处,纹理或隐或现,生动多变,难怪得到很多家具爱好者的珍视。
图片
《锦灰堆》中的黄花梨龙纹官皮箱。
花梨文化滋养家具内涵
海南岛天养地护,雨露恩泽,培育了华贵典雅的黄花梨:它香气暗含,历久弥醇,与人的气息相交流,相融相通;它不温不燥,不卑不亢,不寡不喧,在显现自然本色的同时,给人充分的想象空间;它的纹理如行云流水,华美而绚烂,空灵飘逸,景自天成,特别适合打造简洁凝练的明式家具;产生包浆的黄花梨光泽成熟收敛,其气质更可满足文人雅士韬光养晦的境界追求。
章佩岚说,自然界赋予黄花梨的天然优美,融入人类的哲理追求,为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找到形神兼备的表达形式,从明代开始,海南黄花梨进入宫廷和官宦人家,成为家具的首选用材,受到上流社会的追捧和崇拜。历经数百年不倦不悔的智慧投入,以黄花梨为代表的明清家具功能性愈加完善,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性符号。
王世襄先生在《明式家具珍赏》中讲到,明中期以后市民讲求使用硬木家具并形成风气,民间止用银杏金漆方桌,隆、万以来,纨绔豪奢,又以椐木不足贵,皆用花梨、瘿木……极其贵巧,动费万钱,亦俗之一靡也。
先生认为明至清前期是传统家具的黄金时代,原因在于海禁开放,南洋各地,盛产各类硬木,允许私人海外贸易,进口输入大量硬木,使工匠有可能造出精美坚实并超越前代的家具。
海南岛孤悬海外,物产珍奇而丰富。自汉代封建统治设郡直至清王朝的消亡,海南岛一直实行“土贡”制,即三年为一贡。史料记载,宋至清代,海南黄花梨一直为土贡品之一。封建统治者对海南黄花梨的需求,使这种生长于海隅深山中的普通木材跨海而去,逐渐成为皇室贵族的家具用材。
海南黄花梨树形优美,枝叶婆娑,树冠呈广伞形,分杈较低,枝叶伸展,青翠苍绿,但海南黄花梨成长过程相对缓慢,这种成长过程主要指树木心材的生长周期。从幼苗生长开始起,15年后才开始结心材,20年树龄的树径17~20厘米,心材直径只有2~5厘米,每年生长1~1.5厘米。野生黄花梨百年才能成才。
海南黄花梨采太阳之精华,吸大地之灵气,自然天成了华贵典雅的禀赋:生动、丰富、清晰、自然的纹理;坚韧、稳定的木性;细腻、温润的木质肌理;辛香浓郁的木香;色彩绚丽而沉稳,使其在众多良才中脱颖而出。
先生对黄花梨家具的研究不仅仅局限在材质、纹路,更是追根溯源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找寻家具演变的历程,从龙门石窟中,从生活习惯来,从实用主义中,从审美情趣里……先生的研究旁征博引,有根有据,让后学对家具的认识由表及里,仿佛打开了一扇尘封已久的窗,让人们窥视到家具内涵。
图片
《锦灰堆》中的黄花梨五足带台座香几。
古韵凝香 献给先生最后的礼物
“早先,省博物馆花梨阁曾想请先生题字,那时便知先生身体欠佳,但先生的离去,还是让后学难以割舍。”章佩岚说。
上天赋予海南黄花梨高贵的黄色,一如华人共有的黄皮肤,因而《古韵凝香———海南黄花梨文化特展》的主色调便是黄色;清代《崖州志》又载:“峤南火地,太阳之精液所发。其草木多香。有力者皆降皆结,而香木得太阳烈气之全,枝、干、根、株皆能自为一香。故语曰:海南多阳,一木五香。”海南黄花梨气味辛香浓郁,是其精华之所在,因此海南省博物馆一楼花梨展厅的味道才是正宗的花梨味。
海南花梨材质的明式家具艺术较多地继承了宋代的文化传统,继承了历代匠师们的聪明智慧,使用高档优质的木材,极力追求艺术效果,创造出了辉煌成就,特点在于:造型大方,比例适度,轮廓简练,舒展自如;结构科学,榫卯精密,坚实牢固;精于选料、配料,重视材质本身的自然纹理和色泽;雕刻精美,装饰多样。以优美大方、舒适、朴素为标准。
章佩岚最后说,谨以《古韵凝香———海南黄花梨文化特展》献给先生,献上后学深深的感念。
图片
《锦灰堆》中收录的黄花梨圆后背交椅。
明式家具成绝唱
人们谈起明代文化,就要想到:以《邯郸梦》、《牡丹亭》为代表的戏曲,以《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金瓶梅》为代表的章回小说,以文徵明、沈周、董其昌、王铎、徐渭为代表的文人字画,以及景德镇瓷器、苏州园林、景泰蓝……但是,假如谁把“明式家具”遗漏了,那就是不完整的明代文化。因为,正是明式家具,把中国的家具艺术推向顶峰,它可以毫不逊色地与以上诸种文化元素比肩,他们共同构成了一幅多彩绵延的明代文化画卷。
又是谁,把明式家具的旷世之美发现、发掘了呢?那就是王世襄,一个祖籍福州、号称“中国第一玩家”的雅士。
在他的两部巨著《明式家具珍赏》、《明式家具研究》中,王世襄向世人展示了明式家具典雅、简约、高贵、寂静的绝代风华。
典雅。一个外国人所著的《剑桥插图中国史》中,把明式家具的艺术归纳为一句话:“其典雅,至今未有超越者。
明式家具的简约,既与朱元璋简朴规制、时代风气相对节俭有关,又是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品位。简约还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善待自然,取之有道。
高贵。明式家具主要以小叶紫檀、海南黄花梨为材质打造,其高贵,至今尚无逾越者。尤其海南黄花梨,不要说寸木寸金,而是好料绝缺,以此打造的明式家具与其他高贵艺术品不同,不是有钱就能轻易得到的。
寂静。面对明式家具,在心满意足的珍赏之余,心灵自会慢慢地寂静下来。“江山容我静,名利任人忙”。
图片
“古韵凝香”花梨家具展品。
王世襄数十年的苦心探求、实地查证,终于把明式家具的秀外慧中尽意挖掘,展露于世人面前。明式家具所展示的典雅、简约、高贵、寂静的风骨,永远是社会和人们所应追慕的格调。王世襄对社会与今人的贡献,也将与明式家具一道,彪炳于文化史。
海南岛的冬季不乏阳光,《古韵凝香———海南黄花梨文化特展》在12月3日悄然开展,似乎是一种心灵的巧合。
轻轻迈进海南省博物馆一楼展厅,空气中弥漫着黄花梨独有的凝香,静气安神,似有似无的幽幽乐声让人的思维仿佛停滞,任由灯光的指引从宋代一直延伸到晚清,从简洁到繁缛,从高到低,表面上似乎是能工巧匠,各抒才智,随心所欲,率尔操斤,便成美器,实则不然,任何式样,都有相当严格的准则法度,绝不是东拼西凑,任意而为。
《古韵凝香———海南黄花梨文化特展》的设计者、时任海南省博物馆陈列部主任章佩岚说:“王世襄先生一生未来过海南,先生将毕生珍藏的80件中国明式家具捐赠上海市博物馆,其中46件为海南黄花梨材质。虽与世襄先生未曾谋面,但神交已久。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先生的研究专注,让海南花梨成名于世,先生的离去,便成了花梨的咏叹调。”
原标题:王先生的研究专著,让海南花梨成名于世,先生的离去,便成了花梨的咏叹调。
王世襄与海南花梨
(本文原载于2009年12月14日海南日报海南周刊)
来源:海南日报海南周刊
作者:黄晶 吴光辉
值班主任:戎海
值班总监:李国栋
责任编辑:周钰
图片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