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老牌坊为何在校外?原来只是个路牌?

楚天都市报记者 柯称 通讯员 吴江龙
武大老牌坊被损一事在网上持续引发关注,很多人,包括一些武汉市民不明白,这个老牌坊为何在校门外藏身闹市中?它和现在大门处的牌坊又有怎样的关系?
武汉大学档案馆馆长涂上飙介绍,这要从武汉和武汉大学的历史讲起。上世纪二十年代末,武大在珞珈山一带建新校舍,当时周边都是荒地和农田。当时的武昌出了大东门后,只有一条像样的路向东,于是学校修了一条“大学路”连通这条主路。路口在街口头(如今的街道口)附近,需要做一个指示牌。
图片
图为:1931年修建的木牌坊
于是,武大在1931年初在路口(如今的劝业场)建立了一座木牌坊,仿北方牌楼样式,四柱三间歇山式木结构,琉璃瓦顶,略施斗拱,油漆彩绘。可是第二年,这个木牌坊就被大风刮倒。
图片
图为:1937年修建的石牌坊
1937年,武大在木牌坊原址修建了钢筋水泥牌坊,依然是琉璃瓦顶,正面仍写有“国立武汉大学”,背后刻有“文法理工农医”六个篆字。“那时候牌坊虽然离校园有一段距离,但它既是路标也可以看作校门。因为武大初期建筑很分散,校园也没有围墙,没有正儿八经的校门。”涂上飙说,后来随着城市发展,荒芜的街道口一带各种单位和建筑出现,武大也修建了其他实质性的校门,老牌坊便和校园分隔开来。
说起老牌坊上的“国立武汉大学”六字,涂上飙还有一段故事。他介绍,关于这六个字是谁所题,坊间有不少说法,蒋介石、汪精卫、王世杰、闻一多、刘永济、郭霖等名人都被猜测过。但他在武大120周年校庆之前专门四处考证,认为它们是出自颜真卿字帖,这一说法有参与当时武大建设的沈中清前辈印证。
图片
图为:1993年修建的牌坊已被拆除
而且据考证,1993年修建、2012年因八一路地下通道工程被拆除的武大校门牌坊,还有现在原址重建的牌坊,都沿用的是劝业场老牌坊上的字体。
图片
图为:现在的武大牌坊是打卡圣地
“听说老牌坊被损坏,我的朋友圈里可以说是群情激奋。”涂上飙说,这处老牌坊不仅是历史文物,见证了武汉大学的历史,更是武汉人心目中的武汉文脉象征。他说,由于它是文物,不到万不得已不能迁移,因此只能留在原地,但这些年老牌坊的保护工作不够到位。
“好在现在文保单位的修复技术很成熟,对这样的破损修复不算难事,应该能做到修旧如旧。”涂上飙希望这次事件能给人们警醒,对这个文物保护单位建章立制,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加强保护。他也希望媒体能够加强宣传,让市民普遍提高文物保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