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永昌:慢病管理功夫要下在平时 新药入医保众望所归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我国最常见的重大慢病之一,患者总人数近一亿。据我国第三次全国死因调查结果显示,平均每分钟有2.5个人死于慢阻肺。
随着慢阻肺疾病治疗领域创新药物的不断突破,慢阻肺患者也有了更多的治疗选择。针对慢阻肺患者的规范化诊疗、用药以及疫情中的自我管理等问题,近日《医师报》记者采访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孙永昌教授
图片
孙永昌教授
慢阻肺与糖尿病、高血压等量齐观 却不受大众重视
“慢阻肺是我国呼吸慢病中医疗负担、家庭负担最重的一类疾病。”孙永昌教授表示,慢阻肺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的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据我国流行病学调查结果,40岁以上成年人的慢阻肺患病率为13.7%,较10年前增加67%,20岁以上患病人群将近1亿,这是与糖尿病、高血压等量齐观的一种慢性病。但遗憾的是,它却并没有拥有大众对糖尿病、高血压那样足够多的认识。究其原因,一是大众对慢阻肺的重视程度不够深,孙永昌介绍,“很多人都知道糖尿病、高血压的危害性,但是提到慢阻肺,却一知半解,甚至从没听过,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
二是因为临床上对慢阻肺有效诊断不足。“很多慢阻肺患者没有被诊断出来。”孙永昌介绍,慢阻肺起病较慢,其常见症状有咳嗽、咳痰,活动后气短、喘息、胸闷等,很少有人会将这些症状放在心上,“很多老百姓觉得这不是大病,不会重视”。加之肺功能检查是慢阻肺诊断的重要标准,但肺功能检查一般在二级以上的医院才能进行,基层医院可能无法实施。肺功能检测还不能广泛地开展,这也导致了慢阻肺的诊断不足。
令人欣慰的是,在慢阻肺治疗方面,有很多新药不断出现,但一些药物的药效与患者的期待仍有一段距离。此外,患者对药物的使用及认识上也存在诸多差距。吸入药物作为治疗呼吸道慢性疾病最主要的药物之一,却经常被患者忽视,“甚至基层的一些医生也很少有人意识到吸入药物的重要性”孙永昌补充道。尽管慢阻肺在治疗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我们仍要看到这些“不足”之处,他认为,看到不足才能进步,也才能更好地做好慢病管理。
三联药物有其特殊地位 更方便有效
目前,慢阻肺的治疗主要有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主要为戒烟。而药物治疗上,常用药物包括吸入支气管扩张剂(支扩剂)、以及支扩剂联合糖皮质激素等。其中,《慢阻肺诊断、治疗与预防全球倡议(GOLD)》明确指出,支扩剂是慢阻肺治疗过程中控制症状的核心药物。孙永昌介绍,关于慢阻肺的治疗,目前临床常用的方案有两种,一是单一的支扩剂,包括长效抗胆碱药物(LAMA)和β2受体激动剂(LABA),二是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β2受体激动剂(LABA)。后来又出现了单一装置的双支扩剂,即LAMA+ LABA,双支扩剂于2019年刚被纳入医保目录。不同的药物或剂型,在慢阻肺当中都有它重要的地位。孙永昌解释,慢阻肺有呼吸困难、肺功能降低等症状,单一支扩剂是最基本的治疗,它能够改善患者呼吸困难、急性加重的情况。对于病情相对重一些的慢阻肺患者,推荐使用双支扩剂。
近年来,慢阻肺也出现了很多新的治疗方法和创新的疗法,最新的三联疗法更是备受期待,即含有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LAMA和LABA三种药物成分的吸入制剂。孙永昌表示,三联药物出现后,有其特殊的地位。对于一些通过单一支扩剂治疗或者ICS+LABA治疗效果不好,甚至在双支扩剂治疗下依然有反复急性加重情况的患者来说,三联药物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此外,对一些慢阻肺合并哮喘的患者,三联药物的作用也是非常关键的,这些患者大部分都能从三联药物中获益良多。“新的三联疗法是将三种药物成分合并在一个装置里面,患者使用起来更方便,疗效也会更好。”他对三联疗法也充满期待,他同时强调,慢阻肺的治疗是一个长期过程,不仅要重视药物的长期规范化使用,同时,患者也应做好自身的慢病管理。
疫情对慢阻肺全程管理提出新的挑战
此次新冠疫情突如其来,不仅考验着国内整体公共卫生管理水平,同时也考验着包括慢阻肺在内的很多慢病管理水平。疫情期间,我国倡导保持社交距离,减少聚集,自然而然去医院的患者也随之减少,很多慢阻肺患者的长期用药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原本一次只能获得两个星期的用药远远不够,考虑到疫情的影响,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和医保局下发了《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期间门诊开药有关问题的通知》。通知指出,北京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可以根据病情需要适当增加开药量,开药量可以适当放宽到三个月。这一政策的实施让很多慢性病患者受益,对很多在病情稳定期需要规范用药的慢阻肺患者来说,极大地减少和降低了他们往返医院的次数及风险。
还有一点需要关注的是,慢阻肺患者通常需要长期用药。孙永昌认为,慢阻肺是我国一项重大慢病,必须对其进行积极的管理和治疗,这样必然会对新的药物产生极大的需求。日前,我国已经陆续将LAMA和ICS+LABA等药物纳入了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广大慢阻肺患者在基层社区就轻易地获得这些药物,提高了药物的可及性,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他建议“对于慢阻肺的很多创新药物,例如三联药物,也都应积极推动它们进入医保,惠及更多的慢阻肺患者。”
他同时指出,很多慢阻肺患者都有咳嗽、气喘等症状,行动非常不便。因此他还呼吁,将慢阻肺药物列入可开具长处方药物的名单之中,例如,至少给患者提供一个月的处方量,这样可以给患者带来更多的方便。
慢阻肺长期规范化的治疗不可或缺
在新冠肺炎这样的疫情期间,患者仍需居家做好自身疾病的管理工作,如果出现了一些轻微的症状,可自己通过用药来缓解。但在必要时,比如发生慢阻肺急性加重,建议还是来医院就诊,孙永昌强调,虽然医院就诊人数在减少,但医院的急诊科及呼吸与危重症门诊仍照常为可能出现突发急性加重的慢阻肺患者时刻准备着,“以便他们能得到及时的就诊。”
对于慢阻肺患者,及早诊断并坚持规范化治疗,可以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减缓病情进展的速度。基于我国慢阻肺诊断不足等现状,对于慢阻肺患者的管理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在对慢阻肺的管理中,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极为重要。而要做到这些,一是要提高大众以及医务人员对慢阻肺的重视,尤其是他们对慢阻肺长期规范化治疗重要性的认识;二是要普及肺功能检查。特别是在慢阻肺长期规范化治疗中,“很多人因为认识不到慢阻肺的危害,维持治疗方面做得不够。”孙永昌解释说,虽然有的慢阻肺患者用药后症状有所减轻,但有的患者认为不能去根,经常无法做到坚持使用,而长期规范的用药对慢阻肺患者的预后是非常有助益的。医生对此的宣传也存在一定的缺失,“我们医务人员强调的还不够。”他希望以后医务人员在重视慢阻肺的同时,也加大对慢阻肺长期规范化治疗必要性的宣传。
孙永昌强调,慢病的管理功夫必须下在平时,不能临时抱佛脚。“如果平常重视了慢病的规范化管理,例如慢阻肺、哮喘等,帮助患者做到规范的用药,使其病情长期保持稳定。在突发的疫情期间,就可以减少很多慢病出现急性加重的情况。”如此可以进一步优化医疗资源的分配,让更多的医疗资源倾斜到疫情防控中去,这对于平稳度过疫情是有极大帮助的。
在刚结束的两会上,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王辰院士建议将慢阻肺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孙永昌对此表示非常赞同,从发病原因来看,造成慢阻肺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吸烟,此外还有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果能将其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更有助于减少吸烟及空气污染等慢阻肺发病危险因素,也更有利于慢阻肺患者的早发现早干预。“近一个亿的发病人数,仅仅靠大医院是看不过来的,也很难完成这项任务,这需要我们整个医疗系统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孙永昌对此不无担心。
他同时强调,做好慢阻性的全程管理是重中之重。从药物治疗到疾病管理、患者康复等都做好了,才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病死率。
作为一个在呼吸领域奋斗了数十年的资深专家,孙永昌一直以来从未停止对慢阻肺相关疾病领域的探索与研究。他始终坚信,只有更多的患者和医务人员重视起了慢阻肺,才能将这一疾病带来的危害减小到最少,“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中的‘早’对我们来说永远是一个巨大却又非常迫切的挑战。”
数据显示,在本次新冠肺炎疫情中,慢阻肺与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肿瘤等都是新冠肺炎重症的危险因素。由于疫情,患者的日常随访和防护成为呼吸专科医师担忧的问题。
为此,我们开设了“慢病管理·慢阻肺”专栏,就慢阻肺患者的自我管理、防护和规范化治疗现状等问题,邀请全国呼吸领域专家进行深入全面的介绍和探讨,以提高我国慢阻肺整体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