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专访北京天文馆书记李健文:牢记初心使命,发展天文科普

北京天文馆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建立的第一座大型天文馆,是国内天文科普领域的“领头羊”。建馆以来,北京天文馆始终牢记初心使命,以科普天文学知识为己任,在天文科普领域屡创佳绩。进入新时代,又与时俱进,依靠先进科技装备创新天文科普手段,为国内天文爱好者打开了解天文学知识的一扇窗。北京天文馆具体是如何进行科普的?北京天文馆书记李健文将为您揭晓答案!

环球网:北京天文馆的中心使命就是天文科普。主要科普场所就是天文馆包含A、B两馆,共4个科普剧场。基本情况在官网上均有详细介绍,但是很多观众实地参观时可能还是分不清楚。能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吗?请向网友介绍下如何参观天文馆才能最完整地了解其中的天文知识?哪些内容是需要重点参观学习的?

北京天文馆书记李健文:除了位于西直门外大街上的北京天文馆,还包括位于东二环建国门桥附近的北京古观象台,欢迎喜欢了解古代天文学知识的观众到北京古观象台去参观。

位于西外大街的北京天文馆分为A、B两个馆,也称作老馆和新馆。老馆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建立的第一座大型天文馆,于1957年9月对公众开放。为了更广泛地向公众普及天文学知识,也为了吸引更多公众走进天文馆,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2001年,在老馆基础上又扩建了新馆。2004年12月,新馆对公众开放。天文馆一直秉持传播和普及天文学知识为己任,希望更多公众能够走进天文馆。

天文馆与其他的博物馆,在展示形式上还是有些不同之处。一般的场馆主要以藏品、标本等实物展示为主,围绕藏品来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教育服务;而在北京天文馆,除了陨石、模型、互动展项等常规展品之外,利用特效科普剧场给观众们进行天象演示,也是我们重要的展示手段。

实际上,天文馆的英文单词Planetarium,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就是“天象仪”;所以从最早开始,天文馆通常是利用光学天象仪,给观众在室内演示天体运行、天象变换,让大家能够在白天也能欣赏到灿烂的星空。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数字显示技术的飞速发展,利用计算机阵列对星空进行模拟、并结合数字投影机的投射,进行模拟星空的演示,也越来越受到欢迎。除此之外,由于与天文相关的一些场景展示,通常具有超大场景、宽幅面的特点,所以为了达到更高的观看和体验要求,天文馆里的剧场通常具有多种特效,来模拟宇宙间的多种特殊场景,以达到更好的科普效果。

目前,北京天文馆内设4座不同的特效科普剧场,能够从全方位演示不同特点的特效科普节目。位于A馆的天象厅,内有最新的蔡司九型光学天象仪,能够逼真还原肉眼可见的8000颗左右的恒星,在直径为23米的地平式球幕系统内,观众能够感受到与野外观测几乎同样的效果。在B馆,宇宙剧场是我国大陆地区首家立体球幕剧场,直径为18米,并有着15度的倾角,能够兼容多种格式的数字球幕天象节目,一些宏大的场景,例如火箭发射、太空穿梭、星际漫游等等,在这里看起来,有着异乎寻常的沉浸感,很受观众欢迎。除此之外,3D剧场是一个很特别的“小巨幕”,能够放映4K超清的立体科普节目,观影过程中的压迫感和环绕音响效果,给观众留下了很震撼的感受;4D剧场有着一个180度的环幕,欣赏立体影片的同时,还能同步体验到座椅震动、喷水喷气、电神雷鸣等不同特效,被誉为天文馆体验“最刺激”的剧场。目前,这四个剧场在软硬件上,都是国内一流、世界领先的特效剧场。

北京天文馆的4个剧场各具特色,每个剧场都有几个配套的科普节目,能够充分发挥设备的特点。其中,天象厅、宇宙剧场这两个球幕剧场,以纯天文科普类节目为主; 3D和4D两个特效剧场,则会更多地结合其它学科,包括航空航天、生物等不同门类,给观众演示最新的科普节目。4个剧场的绝大多数节目,均由北京天文馆专业团队自行开发制作,其中经典的节目,例如《奇妙的星空》、《迷离的星际》、《大鸟探险记》《奔向月球》、《撞击与生命》等,从播出开始,就一直深受观众们喜欢。如果观众朋友们时间足够的话,建议每个剧场都能体验几次,相信一定会觉得物有所值、不虚此行。

环球网:北京天文馆进行科普除了吸引观众到天文馆参观之外,每年还会举办各种各样的科普活动。今年因为疫情,天文馆截至目前已经做了多次线上科普,比如“公众科学讲座”系列活动、线上教学(空中课堂)、线上直播、云看展等,请分别介绍一下这些科普活动。

北京天文馆书记李健文:为了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做好天文科普工作,天文馆集结馆内各部门优势力量,精心策划“空中课堂”及“云看展”、热点天象、节气、节日话题直播等栏目,并将公众科学讲座的形式做出了及时的调整,以直播、视频、音频、图片和文字相结合的形式,在各社交媒体平台上进行天文科普。

“空中课堂”和“云看展”是疫情期间线上科普策划的两项重点项目。项目的设置充分考虑了天文馆特点,调动馆内天文专家热情的同时,也充分运用阵地科普元素,为读者呈现更多生动有趣的材料。两个栏目各有侧重,“空中课堂”由天文专家针对近期天象热点专门撰写,力图用最简单的语言为更多普通人讲述天文知识,化繁为简开展天文科普。而“云看展”则从馆内现有展览出发,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馆内展项,配以科技辅导员的语音讲解。把本应在线下展示的各项展览和活动搬到了线上,让读者在特殊时期足不出户就能观看天文馆展项,丰富文化体验。为了增强与读者的互动,两个栏目均设置了趣味问答的形式,在每个科普内容之后,附上一则天文思考题,调动读者学习兴趣。

为了加强线上天文科普,天文馆调动了馆内天文专家,邀请副馆长齐锐博士、馆长助理寇文老师等专家,结合热点问题和近期天象进行专门的知识点讲解,将讲解画面录制成视频,制作成短小的天文知识,在天文馆抖音、快手,以及微博、微信等平台播放,将生动有趣的讲解内容通过影音结合的形式传递给更多人。

除此之外,对于公众关注的热点天文科普话题,如“超级月亮”、“春分”等,充分调动馆内力量,开展直播活动。其中“超级月亮”的直播观看量全网达到千万有余。

做好线上科普,既是应对疫情而采取的有效措施,也是体现天文馆科普“初心”的结合点。自建馆以来,天文馆就致力于向更多人传播天文知识,不畏艰难,也随机应变,期待为更多人点亮夜空中闪烁的星星,让更多人了解天文、爱上天文。

环球网:天文馆每年都会举行很多线下科普活动,包括流动天文馆、夏令营、冬令营,以及元旦、春节期间组织的活动等,请分别介绍一下这些科普活动。

北京天文馆书记李健文:流动天文馆是天文馆的一项品牌科普活动,首先,我们以流动天文馆为基础,参加全国的科技周、科普日等活动;其次,还为学校科技节、天文节等提供体验性天文科普教育服务。活动时间通常是1天,每个学生参与时长约1-2小时,能够覆盖一所学校的大部分甚至全部学生,活动有节日气氛,内容丰富,有移动式充气天象厅、展品展示、科普讲解、望远镜使用体验等阵地天文馆的主要科普形式。目前,流动天文馆1对1与学校对接,已经直接走进北京市学校91所,服务师生约54670人;第三,流动天文馆还会参加流动科技馆下基层、下社区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把天文学知识传播给学校学生和社会公众。近三年关注量达到20万人次以上。

另外,我们的流动科普车还直接到边远地区县市进行天文科普工作。一位同事跟我说,他们到了一个县城,晚上为县城公众提供组织了一场用望远镜观测太阳活动。活动期间,一位老大爷特别认真地问我们的同事,“用你们望远镜能够看到天嫦娥吗”?老大爷提出的这一疑问从另一方面反映出天文学知识普及还应该更加深入。

截至目前,天文馆依托科技周、科普日、科技列车行、边疆少年京城科普行等大型活动平台,通过流动天文馆、科普讲座等形式直接服务全国多省市的师生约101000人。

此外,以冬令营、夏令营为依托,北京天文馆在寒暑假组织以北京市为主对天文感兴趣的中小学生,参加天文主题的研学活动,既有天文台站的参观,也有特色天文活动课程的体验,内容受到学生们的喜爱。每年2到3届,每年服务学生约80人。这些活动都会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和官方网站上及时发布,有兴趣的学生可以多关注。

环球网:天文馆还有一项线下活动非常受全国中学生关注,就是“国际天文奥赛”。请详细介绍一下这项赛事。。

北京天文馆书记李健文:2002年以来,北京天文馆组织开展了全国中学生天文知识竞赛共19届,目前,每年都有来自二十余个省份三百多所学校的超七千名学生参赛,汇集了全国绝大多数省份的中小学校,特别是中学天文教育最顶端的一批学校和师生。天文馆不仅组织,也通过赛事的举办一定程度上发挥了中小学天文教育指方向、促交流的作用。

同时,作为全国赛的更高一步出口,天文馆以全国赛为基础组队参加历年国际天文与天体物理奥林匹克竞赛、国际天文奥林匹克竞赛和亚太地区天文奥林匹克竞赛等三大国际天文奥赛,每年都能摘金夺银,屡创佳绩,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在这里,也希望更多的学生能够参与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