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最辉煌的时刻:易北河会师,那些为人所铭记或忘却的历史

引言
今年的4月25日,为了纪念美苏军队在德国易北河会师75周年,俄罗斯总统普京和美国总统特朗普当天发表联合声明,表示"易北河精神"是俄美摒弃分歧、开展合作的典范。易北河会师可以说是二战中最辉煌的时刻,美苏军队的会师,标志着纳粹政权的彻底失败。在当今国际政治经济的大背景下,特别是美俄两国之间分歧甚大的情况下,发出这样的联合声明殊为不易。但我们今天暂且不讨论美俄忽然发出这样的联合声明的动机是什么,就谈谈在75年前的那片土地上,是怎样的风云际会,才成就了这样一个伟大时刻。
图片
二战接近尾声,德国注定失败已是大势
1945年4月底,残酷的二战欧洲战场已经接近尾声,可以说,德军是节节败退,美苏两大集团军直逼柏林。在东线战场,苏军势如破竹,在解放了波兰、匈牙利、奥地利等德国周边国家后,苏军的6个方面军的600余万人犹如推土机般在铲除着纳粹德国的残余势力,其中朱可夫元帅指挥的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和科涅夫元帅指挥的乌克兰第1方面军正在全力以赴的对柏林展开围攻。为了确保主要攻势的顺利进行,乌克兰第一方面军的左翼越过尼斯河后就一直在向西继续前进,以阻挡德军对柏林进行增援。而此次会师的主角之一——苏军近卫第五集团军,就是左翼的一支主要力量。
图片美国和苏联庞大的集团军在这里会师
上图是1945年柏林战役战况图,托尔高会师正如此图下半部分所示,由苏联近卫第5集团军和美国第一集团军完成。再来看看西线战场的情况,美英盟军成功横渡莱茵河后,美国第12集团军群和英国第21集团军群从南北两个方向对德国的工业心脏--鲁尔工业区展开了围攻。4月中旬,在史称“鲁尔口袋”的包围圈中,负责守卫的德国B集团军群全线崩溃,大约320000名德军向美英盟军投降。美国第12集团军群麾下的第1集团军和第9集团军顺势分区占领了鲁尔区。此次会师中的另一主角--美国第1集团军,继续向东挺进,于4月19日攻占了德国中部重要城市莱比锡后,也来到了易北河畔。
图片
上图为另一张展示托尔高会师的地图,图片显示美国第一集团军下属的第69步兵师从莱比锡出发,向易北河进发,最终在托尔高和红军会师。
图片以上两个徽标分别是美军第69步兵师和苏联第58近卫步兵师的徽标
至此,大势已定,东西两股强大力量在克服了巨大困难之后,即将在易北河一线地区迎来历史性的会师。
历史的伟大时刻到来——易北河会师
易北河(德语 Elbe),发源于捷克和波兰两国边境附近,其穿过捷克西北部的波希米亚,在德累斯顿东南40公里处进入德国东部,在下萨克森州库克斯港注入北海。全长1165公里,约1/3流经捷克,三分之二流经德国。是德国境内一条重要的航运水道。德国著名城市德累斯顿、汉堡等都处在它的流域附近。托尔高(德语:Torgau)则是易北河上的一个港口城市,位于德国交通的十字路口,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条件使它成为了会师的不二之选。
图片图为易北河和托尔高在德国境内的具体方位
图片这张照片比较经典
这张在断桥上握手的照片是托尔高会师最具代表性的象征,但它其实是后来补拍的。在各类宣传报道中,那张美苏两军士兵在托尔高断桥上握手的照片都是此次会师最具代表性的象征。实际上,这张照片记载的并不是两军最早的会面。据记载,首次遇见发生在4月25日的11点30分,美国第一集团军第69步兵师的中尉阿尔伯特·科兹伯在托尔高附近小镇斯特雷拉看见了一个苏联58近卫步兵师的哈萨克族骑兵。12点30分,科兹伯中尉和苏军部队进行了首次正式接触。而到了下午4点钟左右,照片上美军一方的代表:威廉·罗伯逊中尉带领的巡逻队才与苏军巡逻队在被炸毁的托尔高易北河大桥上会面。至于那张历史性的照片也并非是会面的实况,而是在4月27日,双方巡逻队员在桥上的摆拍。
图片
上图显示的是1945年4月25日,美苏两军在托尔高及斯特雷拉的数次相遇,最早的相遇发生在中午11点30分。
图片
上图才是真正的断桥相会场景,双方在下方水流湍急的断桥上取得了最初的联系。在最初的碰面之后,美苏两军迅速进行了全面接触,4月26日,美军第69步兵师和苏联第58近卫步兵师在托尔高共同庆祝此次会师。双方的官兵互相拥抱,合影留念,举杯痛饮……虽然语言不通,但却丝毫没有影响聚会上和谐温馨的气氛。参加聚会的美苏战士们甚至还互赠了一些诸如勋章、装具之类的小礼物。
图片
这张美苏士兵紧密相拥的照片亦是托尔高会师的重要象征,图上的两人是美军威廉.罗伯逊中尉和苏军的亚历山大·西尔瓦什科中尉。两军的高层也在随后进行了会面。从俄罗斯国防部今年首次披露的一些照片上,我们可以看到,科涅夫元帅和布莱德利上将在托尔高的会面气氛颇为良好。双方互赠了军马和吉普车等礼物,布莱德利还给科涅夫颁发了一枚美国功绩勋章,此勋章由时任美国总统杜鲁门下令为科涅夫颁发。只有两名苏联将领曾获得此勋章,另一名就是著名的朱可夫元帅。
图片科涅夫元帅和布莱德利上将
在国家层面上,为庆祝盟军易北河会师,斯大林命令莫斯科鸣放礼炮,并发表《告红军和盟军书》,向红军和盟军致敬。美国和英国也相继发表声明,庆祝这一令人激动的时刻。这恐怕是美苏两国两军在随后的几十年中最为和谐的画面了,因为无论是随后各怀心机的柏林阅兵,还是后来剑拔弩张的美苏冷战,双方的高级将领再也没有如这般亲密的表现了。
图片科涅夫元帅赠与布莱德利上将的军马
图片布莱德利上将赠与科涅夫元帅的吉普车
结局与影响
会师的喜悦是短暂的,毕竟这场战争尚未结束。苏联参加会师的部队随后又参加了解放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的战斗,而美方会师部队则基本上结束了战斗任务,并在托尔高地区作为留守兵力,一直到当年的9月7日,部队解散并返回了美国。
图片布莱德利上将亲自为科涅夫元帅佩戴美国功绩勋章
威廉·罗伯逊和亚历山大·西尔瓦什科,他们紧密相拥的照片作为两军友好的象征被广为流传。战后,两人都没有在军队继续留任。威廉·罗伯逊回到了洛杉矶,继续学习医学,并成为了一名著名的神经外科医生。而亚历山大·西尔瓦什科则定居在了白俄罗斯的一个村庄里,担任了一名教授历史的教师。因为冷战的缘故,两人再未曾谋面,一直到了1975年,美苏关系缓和时,他们才在莫斯科重聚。
图片
1975年,再度相会的威廉·罗伯逊和亚历山大·西尔瓦什科,重现了当年会师时的场景。"易北河会师"作为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被全世界人民作为和平和合作的典范而纪念着。在托尔高附近建有三处纪念碑、纪念石,美国阿灵顿国家公墓建有一座纪念碑,俄罗斯也通过拍电影,发行纪念币等方式纪念这一事件。美俄两国领导人也曾多次发布联合声明表达呼吁和平,反对战争的良好夙愿。
图片前苏联发行的纪念易北河会师的纪念币
而今的世界并不太平,大国竞争甚至冷战又如幽灵般降临在全世界人民的头上。但愿世界各国还能铭记"易北河精神",采取交流和合作才是解决问题的正道。
小结
当年会师的断桥已经被拆除,一座新的桥梁建在了旧址上。就像战争和阴霾总会过去,沟通和繁荣才是人心所向时过境迁,那场席卷全球的浩劫已然过去了75年。绝大部分参与了这个伟大时刻的人们也都已经逝去。其后,虽然在大国之间再未发生过大规模战争,但主要原因并非人类的道德水平得到了提高,核威慑条件下的互相毁灭才是人类忌惮的主要原因。
图片
作为会师地点的托尔高断桥旁边树立的会师纪念碑
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理念的人们之间也远远没有达到互相理解。“易北河会师”从本质上也只是不同阵营的势力为了共同利益的暂时和解,但它并非没有价值:从美苏两军士兵那发自真心的笑容,那充满热情的拥抱中,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人与人之间超越语言,超越信仰,甚至超越意识形态的灵魂交流。在这个已经开始分裂的后全球化时代,在紧张的对抗氛围中,我们越来越希望看到这样的拥抱,这样的笑容,这样充满人性之光的伟大“会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