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的前前后后

图片
文/阎丽
1962年10月,中国和印度在边界地区爆发了激烈的军事冲突。这是一场由印度挑起,中国被迫自卫反击的战争,是中国不愿打却又不得不打的战争,是中国奋起保卫国家和领土安全的战争。
中印友好背后,危机暗伏
中印两国本来是友好邻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印度是第一个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的非社会主义国家。为此,中国也给予了印度热情回报,1951年,为缓解印度粮荒,中国在自身粮食紧缺的情况下,仍然向印度提供66万吨大米。之后,两国官员互访频繁。周恩来总理曾多次访问印度,和印度共同确立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尼赫鲁总统也访问中国,受到热烈欢迎。1958年,中国在尼赫鲁主张下参加了万隆会议。一段时间以来,中印两国都充满了“中国印度是兄弟”的口号。
图片
然而,在这友好的背后,危机却一直暗伏,尤其是暂时处于休眠状态的中印边界问题更为敏感。
众所周知,中印两国独立与解放之前,虽未曾正式划定过边界线,却早已形成了一条各自遵守的习惯边界。印度自1947年独立后,开始时一直遵守着这一边界。中印边界的紧张局势源于1951年2月印度乘中国在朝鲜激战无暇西顾,派军队占领了西藏地方政府管辖的达旺地区。中国政府经过多方交涉表明态度,印方在边界地区明目张胆的军事活动才有所收敛。但印度政府不仅不肯退出占领的中国土地,不久之后又加紧了对中国领土的蚕食。同时,尼赫鲁政府还阻止西藏当局到北京商谈和平解放问题。当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时,印度驻华使馆竟在向中国政府的照会中说:“中国军队之侵入西藏不得不认为是可悲的。”
1954年,印度政府还修改官方地图,把东段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作为已定国界,占领了属于中国的9万平方公里土地,又在中段侵占了阿里地区的2000平方公里土地,还把西段的巴里加斯划入印度版图。这样一来,印度共侵占中国领土达12.5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中国福建省的面积。
印度一意孤行,矛盾升级
1959年3月,西藏少数上层反动分子策动叛乱,达赖趁机逃往印度,并在一周后受到尼赫鲁的接见。在叛乱事件中,叛乱指挥中心就设在印度的噶伦堡,印度方面也积极支持。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平息叛乱时,印度和英美等国家一唱一和,支持叛乱,反对解放军平叛。西藏叛乱被迅速平息后,尼赫鲁划西藏为印度战略缓冲区的妄想成为泡影。但其构建“大印度联邦”野心不死,他甚至公然向中国政府提出,把具有争议的12.5万平方公里土地全部划归印度。同时,印度还不断制造事端,挑起冲突,使矛盾升级。比如1959年8月和10月的“朗久事件”“空喀山口事件”后,印度甚至对中国发出了战争叫嚣,这使中印关系彻底恶化。
图片
朗久、空喀山口事件发生后,为避免再次发生类似的边界冲突事件,我边防部队遵照党中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的指示,开始单方面主动后撤,中国政府还提出了很多和平建议,但尼赫鲁完全拒绝,一意孤行地执行所谓的“前进政策”,继续侵占中国领土。从1961年起,印度军队不断向中国境内入侵,东段越过“麦克马洪线”,西线也不断设立新据点。1961年11月,尼赫鲁向其边境特区驻军发出“尽一切可能向前推进、积极占领整个边境”的命令,要求哪里有缝隙就在哪里巡逻或建立哨所。12月,印陆军总部发布命令,要求其东部军区将哨所尽量向边界靠近,占领整个“麦克马洪线”。随后,印度军队闻令而动,不到半年时间,便沿“麦线”建立了24个新哨所。1962年6月4日,印度军队越过“麦线”在扯冬建立哨所,并声称,“麦线”的确切位置只能由印度单独决定。9月9日,印度国防部召开会议,讨论将中国军队赶出“印度领土”问题。随后,陆军总部即发布命令,要求印军主力立即进驻扯冬的哨所,所有部队做好战斗准备,把中国军队从“印度领土”清除出去。
面对印度一意孤行,中央军委确定了“整军备战”的方针,准备应付突发事件,但同时指示解放军“退避三舍,不打第一枪”。中国政府仍希望通过和平谈判解决边界问题,建议“中印双方武装各后撤20公里,边界争议通过谈判来解决。”但尼赫鲁政府拒不接受中国政府的和平倡议。此时,中印边界形成了“犬牙交错,武装共处”的局面。
中国忍无可忍,奋起反击
从9月20日午夜起,盘踞在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以北中国扯冬地区的印度侵略军不断向中国边防部队发动攻击,共打死、打伤中国边防人员47人。为此,中国政府先后向印度政府提出了7次最严重的抗议,并要求其立即停止进攻。但是,印度一意孤行,恣意扩大侵略。10月12日,尼赫鲁竟下令把中国军队从中国领土上“清除掉”。10月20日清晨,印军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中国边防部队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不得不进行自卫反击。至此,中印边界战争全面爆发。
图片
《人民日报》的相关报道
这次自卫反击战在中印边境东段和西段进行。从1962年10月20日开始,至11月21日结束,历时1个月,经历了两个作战阶段。
第一阶段,自10月20日至28日,主要在中印边境东段和西段地区进行,印军总兵力约2.2万人。其参战陆军自称是“打遍欧、亚无敌手的强师劲旅”“王牌部队”等。但是,在我军的强大攻势下,仅仅经过8天的激烈战斗,便全歼印军第七旅及其他一部,俘虏第七旅旅长达尔维准将,共歼印军1900余人,收复了东西两段的全部被占领土,用事实否认了非法的“麦克马洪线”。
同时,中国政府本着和平解决边界争端的一贯立场,于10月24日发表声明,提出包括“停止冲突,重开谈判,双方从实际控制线各后退20公里”等内容的“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建议。但印度政府在遭到惨败之后,依然顽固,拒不认输,不仅悍然拒绝我国政府的和平建议,还要求中国政府退回到塔格拉山脊以北,让印度军队重返各个哨所。随后,印度政府进一步掀起了全国规模的反华浪潮,加紧进行再次较量的战争动员和准备工作,宣布全国处于“紧急状态”,并于11月14日和16日再次向我军发起猛烈进攻。中国第二阶段反击战正式开始。
图片
第二阶段从11月14日至21日。这一阶段的反击,在东线主要分两个作战方向,即“麦线”东端的瓦弄方向及其西端的西山口—德让宗—邦迪拉方向。11月14日,印军首先从东线瓦弄方向我军发起进攻。但仅仅6个小时后,印军便在山头上留下67具尸体,其它便一无所获了。11月16日清晨,中国军队发起全线反攻,经一天激战,便夺取了印军占据的瓦弄地区,歼灭印军1200余人。同时在西线西山口—德让宗—邦迪拉方向的反击战也正式开始。中国军队采取“打头、切尾、斩腰、剖腹”战术,通过穿插包围方式,全歼印军3个旅,共毙俘印军准将旅长豪尔·辛格以下官兵5200余人,成为这场战争中最大的战役。另外,在西线的其它地段,如里米金、梅楚卡、都登地区的反击战,同样打得有声有色。尤其是对印自卫反击战的最后一战——班公洛地区反击战,更是打得干脆利落。
在这次对印自卫反击战中,我军所到之处,印军望风披靡,中国军队已完全占领了边界全线上的所有争议地区。在西段,我军清除了印军侵占的全部据点;在东段,我军进到了非法的“麦线”以南、靠近传统习惯线附近地区。作战中,我军以伤亡2400余人较小代价全歼印军3个旅、基本歼灭印军3个旅,另歼印军5个旅之大部,并俘获了印军第七旅旅长达尔维准将,击毙印军第62旅旅长辛格准将,总计歼灭俘虏印军8800多人。同时,还缴获飞机5架,各种火炮380门,坦克9辆,汽车430多辆以及各种枪支6300余支(挺),及其它许多武器弹药和军用物资。
图片
被俘的印军官兵
中印边界问题,长期存在
为了高举和平谈判的旗帜,促成我国三项建议的实现,中国政府于11月21日宣布,从22日起中国边防部队在中印边境全线主动停火,主动后撤。随后,从12月1日开始,我军便回撤至1959年11月7日中印双方实际控制线我侧20公里以内。其后,又将缴获的印军武器弹药和军用物资交还给印度,并释放了全部印军战俘。中国政府的这一义举,在战争史上是史无前例的,因此得到了世界许多国家和人民的高度赞扬。
但在战争中遭受重创的印度从此把中国视为仇敌,他们认为中国军队的“惩罚”大大伤害了印度的自尊和体面,并把中国主动释放全部被俘人员、归还所缴武器和军用物资说成是阴谋。印度政府对中国的诚意根本不予理睬,拒绝任何形式的谈判。
中国撤军后,印度却在边界全线增兵,并不断蚕食“麦克马洪线”以南的争议领土,至1963年春,中印两军重新在“麦克马洪线”附近形成了对峙。仅1963年上半年,边境对峙的中印两军就互相提出抗议照会多达60余次,并且印度对争议领土的蚕食愈演愈烈。
图片
1965年印巴战争发生后,毛泽东决定和印度开战,一是策应巴基斯坦,二是反击印度蚕食。中国外交部向印度大使馆代办提出正式的最后通牒,两国战争一触即发。但此时,由于苏联介入调停印巴冲突,印巴双方实现了停火,印军在中国和锡金边境上撤除了部分工事。就这样,第二次中印边境战争未能爆发。
1967年,中印两军在中锡边境发生了两场冲突,双方互有伤亡。直到1976年,印度才主动恢复向中国派驻大使。1979年2月,印度人民党政府外长瓦杰帕伊访华,中印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但中印边境问题仍是两国关系中最棘手的问题。虽然从1981年起,两国商定轮流在北京和新德里举行边界问题谈判,却始终没有突破性的进展。1988年12月19日,拉吉夫·甘地成功访华,中印双方同意通过和平方式协商解决边界争端。之后,辛格、高达及拉奥总理也都表达了增进中印关系,和平解决问题的意愿。2003年6月23日,瓦杰帕伊总理访华期间,印度政府首次公开承认西藏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重申不允许西藏人在印度进行反华政治活动,为重开对话开创了新的起点。同时,双方又约定各自任命特别代表,探讨解决边界问题的框架,但至今中印边界问题仍然无法解决。
本文为《党史博采》原创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侵权必究
维权支持:河北冀能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