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方回忆杀!粮票、布票、工业券……你还记得这些彩色票证吗?

图片
图片
城镇居民在商店选购布料,凭票供应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物资极度匮乏,城镇人口迅速增加,城镇居民物资的供需尤其是粮、棉、油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1953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实行“统购统销”政策,以缓解供需矛盾。后来,统购统销的范围扩大到棉花、纱布、食油。为了有计划的供应各类物资,票证便应运而生。
自1955年全国第一张粮票和肉票发行,百姓生活进入了长达近40年的“票证时代”。那时各类票证五花八门、名目繁多,几乎涵盖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总体而言,票证可分为吃、穿、用三大类。
凭票购买的不仅仅是粮食
图片
20世纪60年代的解放碑
20世纪50年代初,国家实行对粮食限量供应,城镇居民每户必须有一本“购粮证”,上面注明全家总人口、总定量,每人每月的粮食定量。当时,居民和小学生每月27斤,中学以上学生每月32斤。职工视工种而定,非重体力劳动者只有30多斤,搬运工、炼钢工、煤矿工、石油工及在野外工作的则有40到50斤不等。如劳动强度大,单位可适当补贴,俗称“工种粮”。
居民每购一次粮食,粮店工作人员就在其粮本上填写购粮数量,并盖上工作人员的私章。每月当全家的总定量购完,即使给钱也买不到一两粮食,只有等到下个月才能买到。据说一些机关干部为了多些口粮,主动要求下基层劳动。
1955年8月25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7次会议通过《市镇粮食定量供应凭证印制暂行办法》,国家粮食部很快发行了全国通用粮票,其面值有伍市斤、叁市斤、贰市斤、壹市斤、半市斤、贰两、壹两不等。全国通用粮票的票面图案设计新颖,题材广泛,精心选取各地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工农业建设工程等,且采用套色印刷,制作精美。
除全国通用粮票外,当时还有省级地方通用粮票、市级地方通用粮票。全国粮票在国内任何地方都可买到食物,地方粮票则不能通用,只能在本地使用。笔者还见过一种专供出差、旅行使用的“火车、轮船、飞机专用粮票”。如某人要到外地出差或探亲,就向粮店申请用粮证上的口粮换取所需的全国通用粮票。职工调动工作或学生到外地读书甚至异地嫁娶,除了办户口迁移手续,还得办粮、油关系的迁移,这样才能保证口粮供应。
20世纪60年代末,粮食部门采取每月居民凭粮证到粮店领取按口粮算成粮票的方式,极大的方便了群众随时可凭粮票去饭馆使用,当然所发的都是地方粮票。1962年,重庆市曾发行“重庆市粮食搭伙券”,应该是在食堂买饭票或在饭店就餐用。当时,买一碗面条要2两粮票8分钱,馒头则只要1两粮票。
居民到粮店购粮,除了带购粮证还得带上粮票,买多少斤就交多少斤粮票。每月发放粮票时,还按比例发放面粉票,在粮食紧张的灾荒年还搭配一定数量的粗粮票,买玉米、豌豆、胡豆等。黄豆、绿豆则需特供票(一定级别的干部才有这种票)才可买到。
当时只有城镇户口的居民才有粮票,农村户口的农民则没有。一些农民就用自酿的红苕酒来换粮票,俗称“八搭二”,即8毛钱外搭2斤粮票可换1斤红苕酒。机关干部下基层以及乡镇干部去乡下蹲点、检查工作,在居民或农民家吃一顿饭要交3两粮票1毛钱。
肉类和食油也凭票供应。油票的面值分得较细,有半斤、四两、贰两、一两,笔者还见过面值仅1钱、0.2钱的植物油票。国家印发肉票是在1957年7月,各地的供应量也不尽相同,记得六七十年代重庆城镇居民每人每月供应半斤猪肉、2两菜油。发放方法是,每个居民一年发一张大版肉油号票,上面注明月份或者阿拉伯数字序号,每月公布使用号码和供应数量。三年困难时期,上海市区居民10天3两肉,后来调到2两,即每月6两猪肉。在特别困难的1961年,据说北京市每人全年供应猪肉8两半、食油1斤。
除票证外,国家还发行了一些购物证(卡),比如“烈军属优待购物证”“生活购煤卡”“婴儿营养购物证”“产妇食品补助卡”等,以保证百姓的生活所需及营养需求。
穿衣购物离不开票证
图片
各种各样的票证
国家自1955年对棉花实行统购,因棉布供应紧张,于是对城镇人口发放布票。最初,每人一年4市尺,后来增加到8市尺,20世纪60年代达到12市尺。设想一下,身高1米7的成年人做一件上衣需布料7.5尺,单裤需6.5尺,布料宽度(扣门)为2.7尺,每年每人发的布票仅够做半条单裤。所以,当时有外国媒体称中国平均每两人才有一条裤子穿。
布票的面值有10市尺、5市尺、2市尺、1市尺、半市尺、2市寸、1市寸。棉花每人一年供应6市两,五口之家一年供应的棉花仅够弹一床3斤重的棉絮。遇到嫁女儿,父母就得四处去借棉花票,弹棉絮做被子作为嫁妆。
20世纪60年代,一些轻工业产品比如自行车、缝纫机、手表、锑锅、铁锅、搪瓷盆、毛线、蚊帐等,因生产数量不足,供不应求,开始对城镇居民实行凭票供应。政府发行了日用工业品购货券,也叫工业券。当时,买一辆自行车需工业券12张、缝纫机需8张、手表需5张、搪瓷脸盆需半张。
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电视机、录像机、照相机都凭工业券购买。如果某人需买自行车或手表及其他高档物品,券不够就去借,以后慢慢还。重庆的工业券券面宽约2厘米,长约4厘米,壹张券为棕色图案,半张券为墨绿图案。工业券的历史一直延续到80年代末期才宣告结束。
笔者小时候家庭贫穷,常背着背篼去捡破烂,拿到废品店卖钱贴补家用。一天,捡到一个空烟盒,发现里面有一叠工业券,壹张、半张的都有,共计30多张,全家高兴极了,同时也犯难:我家根本买不起昂贵的日用工业品,怎么办?姐姐说:“干脆拿去卖了。”
当时已有黑市交易工业券,一张工业券可卖2元多。笔者就揣上几张去黑市兜售,小心翼翼地悄悄询问转悠的人:“要不要工业券?”于是买卖双方开始讨价还价。往往几张工业券要好几个钟头才能卖完,一个多月才把几十张工业券全部卖掉,这几十块钱可是我家一笔不菲的收入。
票证结束了历史使命
图片
在粮店门口排队领取每月口粮
在笔者的记忆中,还有一种被称为“号票”的购物凭证,也和广大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每年初,城镇居民每人可领到编号从01-100号,甚至01-120号的号票。这些号票一般用于购买肉食或副食。每到月底,商业局公布下月哪些号票可买什么物品,主要有白酒、香烟、肥皂、豆粉、海带、豆腐、粉条等,都有定量。比如,哪张号票可买白酒2两,哪张号票可买肥皂四分之一联。逢年过节还可凭票增供年节需用的特定副食品。比如端午节增供芝麻2两、带鱼半斤、红(白)糖2两、糯米1斤,中秋节凭票供应月饼1个,国庆节也凭票增供一些副食。
每逢春节,凭票增供的物品最为丰富,芝麻、花生、核桃、红(白)糖不用说,还可凭号票买到墨鱼、带鱼、腊肉、香肠、黄花、耳子、糖果糕点、白酒、香烟等。如此一来,当月大概要用去近10张号票。
由于农民无法领到各种票证,到改革开放之初,市场逐渐放开,大量农民从事经商活动流动性大,粮票便成为他们急需的东西,于是黑市交易应时而生。城镇居民可用粮票向他们交换农副产品,如鸡蛋、大米、鱼、肉等,票证俨然成为“第三货币”(第二货币是侨汇券)。虽然国家明令禁止黑市交易,但收效甚微,直到取消全部票证后,黑市交易才算结束。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国民经济稳步发展,人民生活日新月异,物资丰富,衣食无忧,各种五花八门的票证早已废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上,我们真切地看到,国家越来越富强,人民生活越来越幸福。
文章转载自:《红岩春秋》2020年5期
原文标题:《票证唤醒的记忆》
作者:刘志渝
排版编辑:陈怡璇
审核:何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