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记》 悲剧喜演叹人生

图片
《琵琶记》剧照 四川省川剧院供图
图片
川剧《琵琶记》又名《孝琵琶》,高腔、昆腔双声腔,根据明代同名传奇剧本改编。汉代陈留郡蔡伯喈与赵五娘新婚两月,蔡伯喈迫于父命上京应试,临行前将家室托付邻居张广才。蔡伯喈高中状元,牛丞相欲招赘为女婿。蔡伯喈不忘妻室、父母,婉言谢绝,并请辞朝归家,皇上未允。赐婚入赘相府。其时,陈留郡饥荒,蔡家父母相继去世,赵五娘卖发以葬公婆。赵五娘身背自己描画的公婆遗容,千里迢迢,卖唱行乞,上京寻夫。在弥陀寺遇牛小姐,得其相助,五娘与伯喈书馆相逢。伯喈得知父母双亡,毅然辞官还乡,偕赵五娘、牛小姐二人祭奠双亲墓坟。张广才遵蔡父遗嘱,以“三不孝”之罪责打蔡伯喈。伯喈历数当年辞试、辞婚、辞朝“三不从”经过。张广才念他忠孝难两全,予以宽恕。牛丞相奉旨刻碑以彰伯喈忠孝。
《琵琶记》为川剧高腔四大本之一,全剧共有23场,分上中下三本,保留了南戏《琵琶记》中的主要关目,剧中有不少描写民间疾苦的感人情节,深受观众喜爱。如赵五娘卖发买棺木、罗裙兜土葬公婆,身背自己描画的公婆遗容行乞寻夫等情节催人泪下。同时该剧也如众多寓悲于喜的传统川剧一样,剧中一些场次融入了喜剧表现手法,以喜衬悲,比如《吵闹》《扫松》等场次。川剧以喜寓悲的表现手法在《吵闹》这一场中有不少绝妙的运用,《吵闹》这一场演的是蔡伯喈别家赴考不归,家中全靠其妻赵五娘独自赡养公婆。时逢荒年,日食难度,伯喈父母因此日夜吵闹不休。悲剧喜演、悲词喜唱,以喜衬悲,充满浓郁的生活情趣。
全本川剧《琵琶记》的演出眼下已很难再觅身影,实际上已处于濒临失传的窘况,而今的川剧舞台上较为常见的演出只有《扫松》一折,其余如《赏夏》《描容上路》《书馆悲逢》《伯喈辞朝》等折则偶见于舞台。
《描容》一折,又名《描容上路》,赵五娘卖发安葬饿死的公婆后,决定上京寻夫,顾虑走后无人侍奉公婆香火,遂描绘公婆真容随身带上,临行前,邻居张广才(张大公)特来送行,并持琵琶、雨伞相赠,二人彼此嘱咐,泪眼惜别,一同来到蔡公蔡婆坟前拜辞。赵五娘敬托张大公照看公婆墓土,上路后又复返,虑及自己走后蔡伯喈一旦归来,务望张大公将公婆遗嘱及自己的头上青丝交付伯喈,借物传情,感人至深。
《书馆悲逢》这一场演的是蔡伯喈日夜思念父母、妻子,寝食不安。赵五娘几经周折,进入牛相府,得牛小姐相助,将公婆画像悬挂书房,伯喈见画思念更深,后终与五娘团聚。这一场以悲动人、悲喜结合。蔡伯喈如诉如泣的大段唱腔,既抒发了思亲之情,又深化了主题,增强了悲剧效果,这一场是川剧文生功夫戏之一。20世纪80年代初期,著名川剧小生演员袁玉堃在北京第四届戏曲演员讲习班讲授该折戏时,在戏中扮演蔡伯喈并为演员示范演出,同时录下《书馆悲逢》《刻碑三打》等场次的珍贵影像资料。
《扫松》这一场演的是赵五娘千里寻夫,临行前委托蔡父旧友张广才洒扫公婆坟台,一日,张广才携纸帛在蔡父、蔡婆坟前洒扫,秋色斑斓,令张广才触景伤怀。蔡伯喈修写家书、命蔡旺到家乡投送,蔡旺来到陈留郡蔡家庄附近,不识路径,与张广才相遇,彼此相互打探,蔡旺道出原委:伯喈京城高中状元后,被牛丞相强招为婿,因思念家乡亲人,特派蔡旺回乡投书告知实情,相谈之下,张广才知道了蔡伯喈的情形。弄清来由后,张广才把蔡家二老饿死以及赵五娘尽孝的情由激愤地倾诉出来,随后领着蔡旺到蔡家二老坟前祭奠,蔡旺跪在坟前,张广才代读家书,不胜感慨。
作为川剧高腔四大本之一的《琵琶记》,全本演出时都是高腔、昆腔双声腔演唱。然而,在《扫松》《描容》等单折戏的演出中,仍然有演唱胡琴声腔的。《扫松》一折中张广才那段脍炙人口的核心唱段也是胡琴腔,据优秀青年川剧鼓师宋涛讲述,全本演出时唱高腔,单折演出时唱胡琴,可能是因为唱胡琴腔时演员神态更激昂、情绪更饱满的缘故。
无论唱的是高腔还是胡琴,《扫松》一场中张广才唱的那段既叙事又抒情的唱段,文辞质朴,旋律动听,把赵五娘孝动天下的义举唱得感人肺腑:“蔡伯喈上京去求官戴,一去数载不归来;书也未曾修,连个口信都不带,他二老倚门望子好不伤怀……无钱雇工把五娘急坏,她只得罗裙兜土垒坟台;实可怜十指尖尖都磨坏,鲜血染红地尘埃;是这样贤德媳妇哪个又不爱,真算得孝义无双的大贤才。”
眼下的川剧舞台上,四川省川剧院和成都市川剧研究院的川剧名家熊宪刚、蔡少波、孔刚、雷云等老生演员在《扫松》一折中均各自有精彩的演唱,奉献给广大的川剧观众。
来源:成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