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建设北斗到应用北斗,打破美国GPS垄断背后千亿产业等待爆发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孙冰 | 北京报道

6月23日9时43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将北斗系统第55颗导航卫星,暨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成功送入预定轨道,至此,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比原计划提前半年全面完成。

从自上世纪80年代提出设想、1994年正式启动建设,北斗在26年后的今天,终于完成了全球组网,建立起覆盖全球的卫星导航星座。这也意味着,中国不仅会逐步摆脱对美国GPS卫星导航系统的依赖,也有希望对GPS的全球统治地位发起挑战。

更为激动人心的是,北斗全球组网之后,会成为一项重要“基础设施”,可以把能力输送给各行各业。从“建设北斗”到“应用北斗”,是一个全新的征程。虽然与GPS已经形成的庞大产业生态相比,北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这也意味着一个巨大的商业机会摆在面前:一个已然千亿级别、未来有可能达到万亿规模的产业正在等待爆发。

北斗已在身边,“中国精度”的这些本事连GPS都做不到

实际上,遥远星空中的北斗要比想象中离你我的生活更近。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杨长风曾透露,目前已经有70%以上的智能手机接入了北斗服务,这一比例让不少人感到惊讶。

再比如,记者从滴滴方面了解到,青桔单车早在2019年就率先在国内推出了搭载北斗高精度定位芯片的GEO车型,目前已在深圳、武汉、北京等地投入运营。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经南曾表示,北斗在共享单车的应用,营造的创新模式,让北斗走进大众。

实际上,北斗导航系统已在交通运输、农林渔业、水文监测、气象测报、通信时统、电力调度、救灾减灾、公共安全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比如,为珠穆朗玛峰“量身高”,记录武汉医疗废弃物处理路线……

据悉,目前,可以提供全球服务的卫星导航系统共有四个,除了刚刚完成全球组网的中国北斗系统(BDS),还有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格洛纳斯系统(GLONASS)和欧洲伽利略系统(Galileo)。

应用规模最大的是GPS,它是一个以军用为主的卫星导航系统,所有权、控制权、运营权都属于美国国防部。在海湾战争中,美国GPS所发挥的关键作用,至今仍被津津乐道。GPS包含军码和民码两种信号,前者是毫米级别精度,后者则是分米级别的。因此,目前普通用户在GPS的使用过程中,定位不够精准一直是个大问题。

但是,北斗系统则是全球第一个提供三频信号服务的卫星导航系统,而GPS使用的是双频信号,这使得北斗可以更好地消除高阶电离层延迟影响,提高定位可靠性,增强数据预处理能力,大大提高模糊度的固定效率。

此外,北斗还具备GPS没有的一项技术突破,即特有的短报文功能。据介绍,短报文,与我们日常短信的形式相似,在各种救援中可以发挥无法替代的作用。汶川地震救灾时,在所有高度依赖光纤和基站的通讯手段都因基础设施大面积损坏而无法使用的情况下,就是北斗一代设备发出了来自震区的第一条消息。

北斗全球组网之后,“中国的北斗”成为了“世界的北斗”,这不仅意味着我国将摆脱对国外全球卫星导航服务的依赖,也有望打破美国GPS的垄断。

生于北斗不止北斗,万亿产业按下启动键

各国建立全球卫星导航系统都会同时承担军用和民用两个目的。在民用领域,由于GPS进入应用市场已经有二十多年的时间,尤其是智能手机浪潮下,美国GPS系统已经构建了庞大而完整的商业生态。中国北斗能否乘风破浪、逆风翻盘呢?

“北斗完成全球组网意味着它从一个区域型服务的系统变成全球范围提供服务的系统,服务广泛性发生本质改变后,过去产业集成北斗服务的最大顾虑和障碍没有了,因此,可以让全产业链受益,尤其是芯片和终端产业。”千寻位置CEO陈金培在接受包括《中国经济周刊》在内的媒体采访时表示。

千寻位置成立于2015年8月,由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和阿里巴巴集团共同发起成立。据介绍,千寻位置负责国家北斗地基增强系统的建设和运营,目前已完成了近2600座基准站建设和组网工作,包括专线铺设、设备安装、系统调试等,整网系统全部使用国产设备,核心技术、芯片、算法全部自主可控。

陈金培表示,简单来说,千寻位置就是提供了一个“增强版的北斗”,通过建设在全国各地的北斗地基增强站,接收天上的北斗卫星定位信号,实时计算卫星定位误差,为数以亿计的用户提供了高精度定位服务,可以实现厘米级定位、毫米级感知、纳秒级授时。

6月23日,在北斗完成全球组网的同时,千寻位置也对外宣布了一个重大消息:“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加速辅助定位服务用户数已经突破5亿,覆盖国内大部分安卓手机,这项服务将耗时30秒以上的初始定位时间缩短至3秒。”由此,千寻位置成为继苹果、谷歌、诺基亚之后,全球第四家掌握这项技术的公司。

来自千寻位置的最新数据显示,全球首个支持北斗卫星系统的加速辅助定位服务“千寻立见”的总用户数突破5亿,总服务次数超过5500亿次,日活跃用户超过1亿,日服务次数超过12亿,服务覆盖全球230超过个国家和地区,其中超过75%的用户来自中国本土。这意味着每4个中国人里面,就有1个用了北斗加速辅助定位。

目前北斗卫星可见数量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已经超过了GPS 数据来源:千寻位置

在陈金培看来,从卫星导航系统本身来讲,北斗导航系统的能力,无论是天上北斗卫星,还是地上的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在技术和产品服务成熟度上,现在已经完全超越了GPS。但不成熟的地方在于产业链条,包括从芯片到天线、智能终端、应用场景等。

“卫星导航系统的集成需要一定的时间,GPS比我们早发展了二十几年,而我们刚刚升级为一个全球系统,从全球产业链角度来讲,目前还是有差距的。”陈金培说。

掘金北斗,“北斗+5G”想象空间巨大

从建设到应用,北斗的另一个故事才刚刚开场。尤其是在随5G而来的万物互联网的新时代,万亿级别的物联网,数量远超智能手机的智能硬件,都需要定位服务,这也带来了“北斗+5G”无比巨大的想象空间。诸如,智能交通、智慧物流、公共安全、互联网应用、IoT物联网、无人机无人车、智慧城市、气象预报、能源调度、农林牧渔、减灾救灾……

实际上,卫星导航服务一直都是一个巨大的市场,而且仍在高速增长。欧洲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局发布的《2019年全球卫星导航市场报告》预测,到2029年,全球卫星导航市场总产值预计约为3244亿欧元(约2.6万亿人民币),将会比2019年的1507亿欧元翻一番,而亚太地区市场容量将超过全球一半。

来自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的《2020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数据也显示,2019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达3450亿元,较2018年增长14.4%。而中商产业研究院的数据则显示,2018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超过3000亿元;2019年产业规模超3600亿元;预计到2020年产值将超4360亿元。

走在全球前列的中国5G,加上北斗加持,以及中国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如此的大背景之下,“掘金”的号角声似乎已经吹响。

在陈金培看来,各行各业的数字化的进程对于时空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强烈,大数据时代需要同时具备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四大要素,时间与地点的输出能力正是要靠北斗这样的时空智能基础设施。

更为关键的是,陈金培认为,北斗的高精度能力将催生巨大的创新,比如一些自动控制设备将不再满足于几米、几十米的精度,这可以挖掘出很多的新场景和新需求。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变成时空智能的基础设施,就像空气一样,会融合到不同的领域、不同的技术当中。北斗在应用层的创新,不仅用到了智能手机里,还将会用到了很多我们想不到的地方。”陈金培希望,有一天北斗可以被集成到千亿级的智能硬件和智能化终端当中。

不过,北斗带来的产业热潮也需要一些冷静的思考。实际上,在资本市场,所谓的“北斗概念股”已经被热炒了多年,但“蹭热点”的居多,有硬核实力的并不多见。

再比如,早在2013年《国家卫星导航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发布时,国内就掀起了一波“北斗产业园”建设热潮,但截至目前,我国40余座北斗产业园中,建成并投入运行的还不足一半。

可见,北斗这波产业热潮当然要跟,但需要真功夫。

责编 | 吕江涛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