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有虚名的百官之长——极简中国宰相史

宰相,对于所有人来说都不是个陌生的词汇,在生活中也不时会有交集。比如形容一个人宽宏大量,可以说他“宰相肚里能撑船”;比如要夸一个人的出身好,可以说他“宰相的闺女不愁嫁”;再比如人人喜闻乐见的电视剧《宰相刘罗锅》等等。在以上的例子中,“宰相”一词都用来指代了不得的大官、是仅次于皇帝的存在——用正式一点的说法是“百官之长”,用通俗一点的说法就更吓人了,叫“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图片
明君贤相代表了古人对于太平盛世的大部分幻想
这种说法大体上是没错的。虽然在历史上除了辽朝以外,“宰相”从来没有在任一朝代成为正式的官职,不过无论在哪朝哪代、也无论是在官方还是民间,人们又在习惯上将任一朝代的最高行政长官统称为宰相。
看似宰相地位很高、权力很大,事实上却并非如此。如果有人偏要称其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当心史上高达4位数的宰相们集体掀开棺材板、天天晚上在噩梦中追杀你……
不可缺位,但更不可越位和错位——宰相的起源与权力的边界。
宰相一词,最早始见于《韩非子·显学篇》:“明主之吏,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将必起於卒伍。”其中的“宰相”就是太宰与相的合称。太宰是先秦时期君王的大管家,因为需要在祭祀时负责宰杀耕牛,故此得名。“宰”一度成了官吏的统称,而太宰除了宰牛,更重要的职责就是掌管国家的六种典籍(治典、教典、礼典、政典、刑典、事典),从而辅佐君王治理国家,是事实上的百官之首。不过自春秋战国以后,太宰的地位随着王室的衰微也在不断的下降,到秦统一六国之后,太宰沦为了皇帝的家臣,也就是宦官,俗称公公。
图片
周公是有史以来最有名的太宰
“相”在最早的时候是礼官。根据《周礼》的记载,相是所谓的赞礼之人,即在祭祀或是典礼上宣唱导行仪式、礼节的人,跟现在的司仪基本没啥区别,想当年孔老夫子在鲁国为相干的就是这种活计。以前曾看到有人说孔子为鲁相,故能诛杀少正卯,这种说法显然是错误的——司仪是没有判人死刑的权力的,孔夫子当时还任职大司寇,这才是他能名正言顺弄死少正卯真正的原因。
不过“相”在字义上也有辅佐之意,故而才被人拿来与“宰”合称,就成了辅佐帝王、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员的通称。而在西汉时,曾担任过宰相(左丞相)的陈平,曾对宰相的地位、作用和权责做出过精妙的定义,并被后世同行们奉为圭臬。
图片
陈平对于西汉的重要性,绝不亚于“汉初三杰”
当时汉文帝刘恒问政于右丞相周勃,结果不管是刑狱事还是钱粮事老周都是一问三不知,刘恒对此很不满意,便转头去问陈平。陈平也不知道啊,不过这货可是出了名的肚子里不生心肝脾肺肾、长得全是心眼,所以他就理直气壮的让皇帝去问专业人士,比如刑狱事问廷尉、钱粮事问治粟内史,这点破事别来烦他这个大丞相。
这下可把刘恒给气坏了——那老子拿出大把的俸禄养你这个废物宰相干什么?然后陈平才不慌不忙的答道:
“主臣!陛下不知其驽下,使待罪宰相。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史记·卷五十六·陈丞相世家第二十六》)
刘恒闻言自然大悦。从此“坐而论道,协理阴阳”就成了宰相的天然职责,也构成了宰相职权的一道天然边界。西汉宣帝刘询时期的名相丙吉更加简单明了的对此作出了总结,那就是“宰相不亲小事”(《汉书·卷七十四·魏相丙吉传第四十四》)。
图片
正经事不管,虚头巴脑的事瞎管——这样大概就能做好一个宰相了
这就又涉及到一个典故叫“丙吉问牛”——说的是一次丙吉出行,看到一群人打架斗殴,可是他理都不理;一会儿又看到有人追赶耕牛,丙吉立刻停车询问事由。下属对此不理解,丙吉就解释说,打架这种事自有地方官去处理,宰相只需考核地方官、对其赏罚即可;可耕牛的事情不同,农桑是国家的根本,耕牛受到损伤会影响农事,宰相必须立即过问。
从此,丙吉所言的“宰相不亲小事”与宋太宗赵炅所说的“吕端大事不糊涂”便交映生辉,成为历代宰相治事的典范——用现代管理学的话说,就是要明确管理的边界,做到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这样的宰相才能做得稳、做得久,而且大多能有个好下场。
图片
像包拯这样成天盯着老百姓那点破事的官,活该他一辈子都当不上宰相
同时,宰相最重要的职责是辅佐君王。“辅佐”的本意是协助,所以辅佐之人必然要处于次要的位置、起到次要的作用,这是宰相必须要认识到的本分。宰相可以启发、引导甚至诱导君王行事,但绝不能主导,否则无论对于君王、自身还是国事都没有好处。像商鞅、王安石、张居正这样行事如大江拍岸、揽权似猛虎扑食、凡事亲力亲为的宰相,不管他们的初衷有多么的高尚或是无私,都逃不过人亡政息或是命运惨淡的结果。
同一个宰相,无数个“花名”——说说宰相的发展变迁史。
中国最早(实际上的)宰相,可以追溯至始皇帝他家的老祖宗伯益——伯益是夏后启的“卿士”,地位那是妥妥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此后商有伊挚受拜为“尹”(故称伊尹),周有姬旦为太宰,春秋有管仲为齐国大夫,这都是在宰相正式出现以前,最杰出的辅政之臣。
图片
管仲的官职是齐国大夫,而非齐相——在那个年代“相”还在司仪的活儿
春秋末期齐景公置左右相,这是“相”成为官名的开端。战国时期始称相为“相邦”(西汉时改称相国)或是丞相,自此成为百官之长。
此后从秦到清的两千多年时间里,宰相作为王朝最高政务官的俗称一直存在,但正式的官名却随着朝代的更替不断的发生着变化,比如丞相、相国、大司徒、侍中、中书令、尚书令、中书舍人、同平章事、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总理大臣等等。
而随着宰相“花名”不断发生变化的同时,伴随而来的是宰相权力的不断分化和瓦解。
图片
宰相可以傲居朝堂、威仪如山,那都是先秦以及汉初时的老黄历,往后混得一代不如一代
帝王虽然权力无限,要想统治偌大的国家也必须需要官员的帮助。可即便如此,要管理好动辄成千上万的官员也是件令人头疼的事情,还是需要有人协助,而宰相最初就是作为帝王的幕僚长、代行这一职责的,故此才被称为百官之长。
不过这样一来,大权在握的宰相就必然对帝王形成威胁,狐假虎威甚至鸠占鹊巢的事情也没少发生过,不能不引起帝王对于宰相的警惕。于是限制相权就成了历代帝王孜孜以求要做的事情。
图片
宰相的正式官名的不断更替,代表着相权在不断的削夺和分散
限制相权,历代帝王主要采取三种措施。
一曰分权,简单说就是实行多相制。在先秦时期,宰相大多为“独相”,可是在发生了吕不韦受拜相邦之后大权独揽、甚至成了秦王政的“仲父”之后,独相的日子就不好过了。始皇帝在一统天下后,立刻分相邦为左右丞相(秦二世时可能还弄出来个“中丞相”),以分相权。虽然西汉立国以后本着跟“暴秦”对着干的精神又恢复了独相制,但相权多分的趋势已经无法改变,自魏晋以后多相制成为主流,独相虽然在偶尔的特殊时期也有出现,但只是特例而已。
而多相制的巅峰就是皇帝统统都是疑心病重症晚期、防大臣胜过防贼的两宋。北宋的宰相不但往往多达5位同列(两相三参或是三相两参),而且将财权也从相权中剥离,形成了“两府三院制”。即便如此,赵家皇帝们还是不放心,不停的围绕着相权瞎折腾,所以两宋的“改制”也是最多的——宋初相权沿袭(晚)唐制,之后宋神宗赵顼搞元丰改制、宋徽宗赵佶搞政和改制、宋高宗赵构搞建炎复制、宋孝宗赵昚搞乾道改制……要不是南宋很快就完蛋了,弄不好还会没完没了的改下去,也搞得后人一接触到宋朝官制就头大如斗。
图片
宋朝的官制乱七八糟,一不留神就会搞错
二曰制权,也就是光让相权内斗已经无法满足帝王的猜忌之心了,还得限制相权并引入外部压力。在先秦时期,宰相往往能够军政大权一把抓,比如李悝、商鞅、申不害、吕不韦等皆是如此。秦朝以后,除了某些分裂、战乱的年代(比如蜀汉丞相诸葛亮)以外,宰相再与军权无缘,甚至在某些时候连治政权都保不住。比如在两汉时,只要皇帝看宰相不顺眼,就会冒出一个非外戚不得担任、名为“大将军”的怪物来,轻轻松松就能将宰相弄成废物和摆设;再比如前边说过的两宋,大家都对宋朝限制武将、“杯酒释兵权”之类的事情比较熟悉,其实文官的境遇也好不到哪儿去。宰相更是几乎都是“残废”——自古欲行大事者,所凭恃的或曰兵马、或曰钱粮,两宋的宰相手头一样没有,还能干点什么?
皇权给相权套上的另一道枷锁就是言官。
图片
史上不乏像魏徵这样被誉为“千古人镜”的言官,但更多的都是沽名钓誉之辈
言官又称台谏,是监官和谏官的合称。本来监官是负责盯梢官员、谏官则专门找皇帝的茬,不过后来因为皇帝实在太不好惹,所以除了少数名垂青史的死心眼(如魏徵、海瑞等)和一些沽名钓誉者以外,大部分谏官自觉自愿的与监官合流,从此不分彼此。
而且随着相权不断地被限制和削弱,言官们发现宰相越来越好欺负,而且一旦能够扳倒这样的大人物,一朝成名并且仕途大进就成了手到擒来的事情。于是乎,言官们纷纷投靠皇帝,成了打压宰相的马前卒。言官们打击宰相的积极性是如此的高涨,甚至到了某些时候皇帝不得不出面保护宰相,免得宰相上台一个就被言官干掉一个、以至于国事都没人管了(这种事情在两宋就很常见)。
图片
表中所列的还仅为“正相”。宋朝的宰相屁股没坐热就被撵走的情况数不胜数
至于宰相与言官相勾结、共同欺负皇帝这种事情也不是没有过。但在绝大部分时期,只要皇帝不是个傻子或者笨蛋、没赶上乱世或者王朝风雨飘摇,这种担心都是没有必要的。
毕竟宰相和军权纠结在一起才是可怕的,宰相和言官?嘴皮子和笔杆子加一起是能说死人还是能写死人?
第三种措施就简单了,把宰相干掉就行了。宰相之所以存在,是因为皇帝对于政事管不过来或是不想管那么多的闲事。那么一旦出了个既聪明绝顶又精力充沛的皇帝,宰相又有什么存在的必要呢?所以在始皇帝面前,李斯这样的名相只能当个应声虫或是高级秘书;于是自从公孙弘死了以后,汉武大帝刘彻就喜欢玩一个叫“闲着没事杀宰相”的游戏;在贞观大帝李世民那里,只有官场老油条房玄龄才能坐稳相位,而且还是坐得战战兢兢;等到千古第一狠人皇帝兼头号工作狂、明太祖朱元璋即位以后,宰相在他眼里就彻底成了废物和累赘。所以在胡惟庸挨了当头一刀之后,宰相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正式寿终正寝了。
图片
老朱亲手把宰相杀绝种了
明清之后的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和内阁总理大臣什么的,既无宰相之名亦无宰相之实,哪怕是偶尔出现像张居正这样的超级大猛人,也无法改变这一事实,更无法恢复宰相曾经的荣光。
身为辅臣的宰相,从来不能改变什么,能够“变法”的只有皇帝。
在中国的历史上曾经涌现出无数的“名相”,尤其是那些胸怀家国、不顾己身、勇于开创的先贤,均将变法当成是为相者的使命,比如商鞅,比如刘晏,比如范仲淹,比如王安石,比如张居正等等。
图片
以相臣推动变法结果最好的是商鞅变法,而商君本人则是死无全尸
然而他们的下场都不好,他们倾尽所有推行的大业也大多功败垂成。即便偶有成功的案例——比如商鞅变法,他也无福在生前享受所有的荣光。
相反,像汉武帝刘彻、北魏孝文帝元宏、隋文帝杨坚、清世宗胤禛等皇帝推行的一系列社会改革,不但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且推行得顺畅无比、挡者披靡。比如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搞得磕磕绊绊,反对者一大堆不说,还闹得天怒人怨,而雍正皇帝推行摊丁入亩则就顺畅得多,效果也好得太多,不但促进了生产发展,还直接导致了人口暴增——中国历代的(纳税)人口统计始终在几千万上下晃荡,结果实行摊丁入亩后不过百年间就暴涨到了3亿以上。
出现这种情况,说白了就是皇帝与宰相在权力的对比上根本不是一个量级的对手。
图片
在皇权时代,皇帝就是如来佛,宰相最多也就是个孙猴子
前边说过,宰相的职责在于“坐而论道,协理阴阳”,是为何解?
首先,宰相就是皇帝与官员之间的一个联结者和协调者,在负责上传下达的同时,更重要的责任是调和两者之间的关系。至于如何调和,最好的办法就是“和稀泥”——在替皇帝答疑解惑、消弭怒火的同时,委婉的将皇帝的想法和意见传达给官僚体系付诸实施,同时也得把官僚团体的需要和建议以合适的、可以接受的方式转达给皇帝,还得做到两头不得罪。所以说,宰相天生是适合那种情商很高(智商反倒不是最重要的)的官场老油条和官场老好人的,相反那些志向高远、意志坚定的人往往干不好宰相,也干不久。
图片
对于皇帝来说,最好的宰相就是一滩烂泥,随他搓成任意模样
其次,宰相天然就是皇帝的替死鬼。所谓“万方有罪,罪在朕躬”不过是皇帝用来打发愚民的托词而已,谁当真谁就是傻子。皇帝既然永远不会犯错误,那么出了问题自然要找个替死鬼,而扛着“百官之长”这块大靶子的宰相自然是担此重任的不二人选。哪怕皇帝罪大恶极,做臣子的能做的也只有“清君侧”,那么在“君侧”谁挨的最近?自然是宰相。又所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宰相不死谁死?想当皇帝的替死鬼也得熬出老资格来才排得上号。
图片
就算想谋朝篡位,也需要打着“清君侧”的旗号才显得名正言顺
最后,哪怕宰相要做事,也得是在皇帝的授意下,在指定的框框内做事。比如无论是庆历新政还是王安石变法,首先都是赵祯和赵顼有了破旧立新的想法,才有了范仲淹和王安石的用武之地。一旦皇帝的想法变了或是面对阻力退缩了,范、王自然成了罪魁祸首和万恶之源,该背锅的背锅、该治罪的治罪,反正皇帝是无辜的,顶多是被奸佞一时蒙蔽了而已。要是变法成功了,首功当然是姓赵的,至于范、王顶多就是个辅佐之功。而辅佐这种事,说换只猴子也能干是过分了,但北宋的几万名官员大多自认为是可以胜任的。
图片
像老张这样严重越位的宰相,能得以善终已是万幸
当然像张居正这样在皇帝不乐意的情况下强行推动的改革,失败了才是正常,成功了才是见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