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安:工业大区的生态蝶变从何而来?

盛夏的风拂过横跨宝安与前海的前海合作区十一号桥,雪白的梁拱下,清澈的双界河静静流淌,河水在阳光的照射下泛起泛起粼粼波光。
这条宝安区、南山区、前海合作区三区的界河,如今已从鱼虾绝迹的严重黑臭水体中脱胎换骨,成为飞鸟翻空,游鱼吹浪的滟滟碧波。
图片
图片
作为深圳的人口大区、产业大区,宝安曾是全市的治水“大户”。辖区内66条河流,一度有65条是劣五类水体,其中61条为黑臭水体,在全市黑臭水体数量中占比超过3成。严重污染的水环境不仅成为制约宝安发展的重要“短板”,也让生活在此的市民备受其扰,极大影响了人们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图片
为此,宝安近年来持续大手笔、大规模投入到污染防治攻坚战当中,在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咬紧牙关、爬坡过坎,充分利用改革开放40年来积累的坚实物质基础,加大力度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图片
图片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是“双区”建设全面铺开、纵深推进的关键之年,也是污染防治攻坚战收官之年。
图片
图片
从改革开放初期拉开“三来一补”的序幕,到如今拥有规上企业3685家,居全市第一;国高企业超过4800家,总数全省区、县第一……宝安是深圳名副其实的工业和产业大区。然而,伴随着高速的经济发展与城市化进程,宝安的环境污染问题愈发凸显。
流经宝安的茅洲河,在宝安区境内共有18条支流,流域面积达157平方公里。在几十年的城市发展历程中,茅洲河流域内工业企业、居住人口爆发式增长,工业企业数量超过2万家,其中重点污染源企业443家;流域范围内的居民超过200万人,使得入河污染物大大超过水环境容量。
图片
由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过去,茅洲河流域内仅有5座污水处理厂,其中,沙井、燕川两座污水处理厂分别于2008、2011年才投入使用,设计规模共为70万吨/日。面对日均污水产生总量超过100万吨的茅洲河,宝安的污水处理能力捉襟见肘,每天约有30万吨污水直排进入茅洲河,河海污染了30多年。
2016年,宝安正式启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集聚全区之力投入到这场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的水环境整治提升的“硬仗”当中。
宝安在全国率先推行“高强度持续投入、全流域系统治理、大兵团联合作战”“地方政府+大型专业公司”的EPC工程实施方式,强力推进水环境治理;在全省率先开发运行“河务通”APP,建立“智慧环水”“智慧城管”“智慧查违”“一街一站”等智慧系统,全方位管控环境质量;在全区压实河长制职责,将全区66条河纳入河长制实施范围,建立健全“区、街道、社区”三级河长体系,2017年以来,茅洲河流域(不含石岩)区、街道、社区三级河长共巡河27296次,召开会议163次,协调解决问题5685项。
图片
据统计,从2016年到2019年底,宝安在4年的时间里投入400多亿元,新建污水管网4000多公里,新建污水处理厂(站)8座,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04万吨/日,完成全区2595个小区正本清源改造工程,完成126公里河道景观提升、护岸改造项目,完成了全区范围内完整意义的雨污分流、全域消除黑臭的任务,实现了“明、暗渠全河段达标,干、支汊流全流域达标,晴、雨天全天候达标”的目标。
从全省污染最严重的的河流到如今水清岸绿的碧水风光,茅洲河发生了历史性转变,而如同茅洲河一样的变化也正在宝安越来越多的河流中显现。2020年以来,61条黑臭水体已稳定消除黑臭,其中40条以上水体达到或优于地表水五类水体。
图片
徜徉在宝安西海岸,西湾红树林公园二期内翠烟翻叠、繁华满径,湛蓝的天空映着无边的碧海,习习海风裹挟草木的芬芳,吹过穿园绕堤的长廊、拂过浓荫匝地的亭台,安抚了行人们满心的烦忧与满身的疲惫。
空气清新、景色宜人、环境优美的西湾红树林公园已成为宝安市民们最平常的滨海体验,也为宝安增添了一抹温润迷人的生态底色。如今在宝安,既有如火如荼建设的施工现场,也有沁人心脾的自然生态。随着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大气污染防治不断取得新成效,这座传统的工业之区正在翻开宜居宜业的新篇章。
据统计,截至6月27日,2020年宝安区PM2.5浓度为22.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9.8%,改善幅度排名全市第一;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7.6%,同比上升1.8个百分点,改善幅度排名全市第三。
图片
作为影响城市形象与市民观感的重要因素,大气污染始终是宝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2016年,宝安区就在全国首创重点污染源企业“环保主任制度”,选取企业试点建立了环保主任制度,真正实现环保基层自治、自主管理,此后,宝安逐步将环保主任制度扩大应用到小废水企业、建筑工地等领域,成为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和环境监管制度的创新之举。
去年,宝安区又进一步完善机制建设,通过实施定期联络机制、联席会议机制、环保主任制度、“联合执法周”行动机制、巡办分离机制和通报联动机制等六大机制,全面推进污染防治攻坚。
“今年以来宝安大气质量改善幅度虽大,但工作底数大的形势仍未得到根本性改变。”宝安区委书记姚任强调,要按照“精准施策”的工作理念,找准发力点和突破口,拿出一批狠招、准招、实招,强力开展常态化管控。
2020 年,宝安区 PM2.5 年均浓度需控制在 27.7 微克/立方米以下,空气质量优良率要达到 90%以上。为此,宝安区强力实施了“气九条”,从施工、道路扬尘污染防治等方面着手,全面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深入开展。
图片
与此同时,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宝安管理局进一步推进大气污染源“挂图作战”,实行局领导大气污染防治重点任务挂点包干、党员挂点督导和各科室各所全员出动分工负责等工作制度,对辖区涉气企业、工地等大气污染源进行全面梳理、排查,将污染源在地图上逐一标记,绘制“大气污染源分布图”,并进行动态更新,以此倒逼工作措施落实。
图片
由于固体废物产生强度高、利用不充分,曾几何时,垃圾围城的景象触目惊心,成为人们心中不可言说之痛。为了引导全社会减少固体废物产生,提升城市固体废物管理水平,加快解决固体废物污染问题,“无废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
“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对推动固体废物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促进城市绿色发展转型,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城市宜居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宝安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称,“无废城市”,是一种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能够有效利用固废、降低固废产生、解决历史堆存固废、保证良性循环,是一种先进的城市管理理念。
图片
今年4月,宝安区重点部署“无废八条”,从生活垃圾、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建筑废弃物、危险废物、市政污泥、农业废弃物等方面展开部署,共11个建设目标,32项工作任务,39条攻坚措施。
目前,宝安正持续开展以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推动生活垃圾源头减量为目标的“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在此过程中,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宝安管理局牵头开展了全区“无废城市细胞”摸底排查;推进源头减量,推动全面开展无纸化办公,倡导“光盘行动”;深入推行限塑令,禁止超市、商场、市场免费提供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推广使用可降解一次性餐盒,推进“净菜入城”。
宝安提出,实施垃圾强制分类,提高资源化利用率,包括推动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推进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等工作;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推进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源头减量,清理淘汰无证无照、安全隐患严重、高污染、高能耗的低端落后企业;构建市政污泥绿色转运、无害化处置保障体系,完善河道疏浚底泥、通沟污泥收运和安全处置体系,提高本地无害化处置能力;发展绿色建筑,打造建筑废弃物减排利用、协同处置体系;发展绿色农业,搭建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无公害生态农业体系,构建先行示范市场、技术、监管体系。
图片
“接下来,宝安区将以初步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为起点,通过深化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改革、探索构建常态化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制度、健全生态文明建设考核机制,创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上述负责人表示,宝安将以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胜利为目标,决战决胜水污染防治、严格保护饮用水源水质、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推进海洋环境保护、开展生态保护修复、打造碧水蓝天的生态空间,持续改善全区生态环境质量,打造我国工业发展区生态文明建设标杆。
【记者】胡百卉
【摄影】何俊
【作者】 胡百卉;何俊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