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不改的红船电力人!国网嘉兴供电助力西藏脱贫攻坚

悠悠水乡,南湖之畔,一艘红船划桨启航;茫茫雪域,世界屋脊,一幅唐卡迎风飘扬。
嘉兴与西藏,从东部沿海到西部内陆,相距数千公里却紧密相连,连接两地的除了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还有一条国家电网的“电力天路”。
从2002年起,一批又一批电力工作者从祖国的五湖四海奔赴到这片“千山之巅、万水之源”,这其中便有南湖红船旁的国网嘉兴供电公司援藏帮扶人员,他们为西藏脱贫攻坚挥洒汗水,为藏族同胞奔小康贡献智慧。
图片
国网嘉兴供电公司对口帮扶索县
1
创新赋能 万象更新好风光
2016年至2017年,西藏启动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工程,投资124亿元,超过“十二五”期间西藏农网投资规模。国家电网公司制定了《西藏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专项帮扶工作方案》采用“一省帮一市”对口帮扶模式,浙江电力对口帮扶的那曲市,海拔最高、区域最广、投资最多、工程量最大。
那一批浙江电力援藏团共20人,嘉兴供电公司派出8人,是整个国网地市公司援藏人数最多的单位。
浩大的工程量,复杂严峻的自然环境,使电力建设面临巨大挑战。那曲每年有8个月冻土期,冻土层厚达80公分,挖掘机每挖一个基坑的时间比平原地区增加3倍以上,针对极其特殊的自然环境,嘉兴供电公司援藏人员开拓创新,研发新技术,提高工作效率。
2016年8月,嘉兴供电公司启动配网工厂化装配送体系研发。经过“百日攻关”,10月,第一代产品研发成功;12月,配电网工厂化配送体系形成。在技术引入西藏前,嘉兴供电公司先在本地完成全面应用,“高原地区和平原地区的自然环境不同,配电网工程用料与工厂化制作不能直接套用,必须改良。”援藏技术人员陆峰说道。
图片
他们根据实际情况,抽调精干力量,加班加点,反复试验和论证,历时40多天,终于调试出适合那曲的工厂化装配送设备,并在一周内完成首批产品的加工预制。当产品运输到那曲后,援藏人员马不停蹄地赶往当地的仓库车间进行查勘,现场指导施工作业。
2017年5月,嘉兴供电公司在西藏创新性地采用配网工厂化新技术,依靠提前预制好台区装置的优势,物资实现统一配送,杆上作业时间大大减少,标准化施工水平明显提升。
当萨措村的电网与西藏主电网成功连接,村里的灯光亮起,牧民们彻底告别了“电视看看就没了,电灯亮亮就暗了”的历史,一盏盏路灯稳稳地照亮着未来的生活。
2
传道授业 船稳帆正永向前
电力援藏,不仅仅是在西藏架起一座座电网,点亮一盏盏灯,更要传授先进的管理理念、工作方法,培养一支专业化、科学化的人才队伍。
因为,对西藏来说,最缺的不是资金和项目,而是人才。多年来,嘉兴供电公司一批又一批专业技术人才进藏工作。
姜福涛于2016年5月在那曲市比如县支援一年。他回忆道,刚到那儿时,县电力公司的管理体系非常薄弱,几乎没有规章制度可言,机构设置也不完善,“员工一有问题就找总经理,总经理每天忙各种琐碎小事,根本没有精力去思考宏观层面的问题”。
为此,姜福涛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和县公司的人充分沟通讨论,结合当地人的习惯风俗,一共制定了十几项规章制度,明确了工作职责、会议制度、公文管理等内容,特别强化了中层干部管理。“以前我们写公文很随意,收发文流程也不明确,工作效率很低,现在学习了公文管理的相关内容,才发现这也是一门学问,做好它大有益处。”比如县电力公司综合部主任阿旺加才感慨道,他还是姜福涛1对1结对的徒弟。
图片
管理有始点,无终点。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电力建设任务繁重,嘉兴援藏人员采取“一个标准一把尺子一条底线”的管理方法,旨在全面完成电网建设任务,全力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全力确保人员安全。
具体实施过程中,他们采用“134工作法”,即一份里程碑计划、三级管控(施工、监理、业主)、四个机制(例会、约谈、督办、考核)。正是这种“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理念,使得当地电力公司的管理水平日益提升,实现可持续发展。
3
矢志不渝 点亮西藏新生活
西藏,被称为世界第三极,严酷的自然环境考验着每一位援藏人员。他们来到西藏,可能还顾不上欣赏壮美的风景,高原反应已经抵达体内。在含氧量只有内地一半的那曲,援藏人员经受着头疼、头胀、失眠等痛苦与折磨。
13年前,王法作为嘉兴供电公司历史上第一批援藏人员之一,启程前往神圣的青藏高原。他负责的林芝110千伏巴河雪卡输变电工程是国家重点工程,也是林芝地区首个最高电压等级的输变电项目。王法至今还能清晰回忆起第一次登山测量时的情形,“没爬几米,我们就出现供氧不足的现象,不由自主地大口喘气,喉咙又痛又干,嘴唇发紫。”在同伴们的鼓舞下,他和同事咬紧牙关,五步一停十步一歇,拄着拐杖,艰难前进。在峭壁上,用不了拐杖就手脚并用,小心攀爬。相对高度仅100米的山头,王法和同事花了40多分钟。可是,即使身体极度不适,援藏人员绝不低头,顽强地向山顶进军。
对于援藏人员来说,即使适应了缺氧的气候条件,也还有崎岖破败的山地需要克服。
在2020年嘉兴供电公司对口帮扶的索县,援藏人员坐在工程车里,行驶在一条凹凸不平、只有四五米宽的沙石路上,一边是没有一丝丝植物、随时有塌方危险的乱石坡,另一边是万丈深崖下咆哮的江水,没有任何安全护栏。车过之后,尘土飞扬,即使车窗紧闭,嘴巴里仍有一股沙沙的泥土味。援藏人员林溪说:“这些路段还不是最差的,越往里越崎岖,我们所有的电器材料全部要往这条路上过。”
所谓“天时地利人和”,可在西藏,天、地总是不如人所愿,唯有人心齐,才能将援藏事业进行到底。
每一位援藏人员都是行走的“红船精神”代言人。从一张张被晒黑的“西藏脸”上,我们能读到他们的敬业奉献;从“馒头榨菜成了美味佳肴”中,我们能体会他们的乐观豁达;从“隔离病毒不隔离工作”中,我们能感悟他们的笃定奋斗……
图片
慰问索县嘎美乡丘门村困难藏族同胞
图片
国网嘉兴供电公司援藏红船青年突击队队员在收集学生“微心愿”
图片
藏区热瓦乡工程立杆施工现场
左右滑动见证奋斗
漫漫援藏路,拳拳帮扶情,援藏队伍在藏区写下了助力发展、脱贫攻坚浓墨重彩的华章。如今,一条条电网飞架在高原山川之间,一座座铁塔联通山野乡村,长期与世隔绝的牧民们用上了安全稳定电,“三区三州”百日攻坚提前完成……
西藏与嘉兴,因为电力天路,紧紧相连;红船精神,因为电力建设,在西藏永放光芒!
作者:汪阳 徐丹芬
编辑:王安琪
校对:于艺晨
万众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