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义为本 诗书传家——走读福鼎金钗溪

图片
金朱桥(资料图片)
“金钗溪、金钗溪”,念叨斯村名,总觉得有着一部古装剧的韵味,总想听到一个久远的传奇故事。
金钗溪朱氏裔孙(第26代)国库君告诉我,古有浙江平阳儒生为斯村写下十六景诗,第一景即“金钗插地”:
拾得金钗取胜宜,
古曾插鬓在皇妃。
而今宝艳光芒处,
好认星明月朗时。
原来“金钗”即是一座象形山,又是一条清溪水,那么,斯水斯山应是:水作青罗带,山如金钗髻。
庚子年造访金钗溪,适逢小满季节。溪水从远山密林深处而来,蜿蜒于山峦,穿行于田畴,依傍于村落,清绿婉约,一路向北。山脚下是浅绿的秧田,村前村后是翠绿的茶园,远处是墨绿绵延的山峰,院落里晾晒着的是“大白”与“大毫”品种白茶青。俗语称“小满小满,小得盈满”,葱郁蓬勃的绿是古村落的盈满。
沿着溪流北去,踏行青石古道,半里路程至村头,只见一座古廊桥镇守水口。两岸古树参天,古道落叶覆积,桥下深潭幽静,桥头古碑斑驳。
国库君为我解读碑文:明朝初年,朱氏九世祖始建木桥,后毁于洪灾。清乾隆二十年(1755),朱氏首事发起构筑石拱桥之倡议,募集数百金,开采青石料,历半年而成。桥名“金朱桥”,地处闽浙古官道上,行人络绎不绝,为便于行客憩息,咸丰五年(1855),朱氏首事又兴建桥上长廊,供奉真武大帝等神像,设有栏杆长凳,并专人管护,常年沏茶待客。
金朱桥上世纪末被确定为市级文保单位。二三百年过去,青石拱洞完好如初,长廊几经修缮,青瓦木柱,依然古色古香。
落坐于金朱桥长凳上,回首眺望,似乎可穿越这个800年历史的中国传统村落。
图片
“辅弼山门” 白荣敏 摄
金钗溪肇基始袓朱梦环的传奇故事,即是这部戏的开篇。
据朱氏家谱记载:
朱梦环,字符庆,号士川,南宋咸淳甲戌(1274)科进士,以金人日逼,随同陆秀夫护驾泛海崖山,未几而宋亡,公发愤感泣,誓不仕元。于元至元年间(1280—1285)由浙江迳头,徙三桥寓居一二年,再迁隐于金钗溪。
阅读这段文字,令人肃然起敬,脑海浮现出历史上崖山海战的惨烈画面:文天祥被元军俘虏,陆秀夫背驮幼帝投海,宋军全军覆没。朱梦环死里逃生,为南宋亡国恸哭不已,流干眼泪,之后携子隐居金钗溪,发誓不为元朝效力。
从此,这位剑胆琴心的抗元义士潜心耕读,以朱熹《朱子家训》和朱柏庐《治家格言》治学传家,被后世尊为楷模。到了明朝初年,朱氏家族设立公益基金,用于祭祀与教育,将之命名“梦环”。
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朱氏家族设立“蒸尝田”,得到捐赠田亩共计11箩1斗正,订立《舍田宗祠合同文》,用于祭祀费用。清咸丰六年(1856)起,族人设立“养贤田”,亦称“书灯田”,共计13项,其收益用于奖励资助朱氏子孙奋志功名者。
如今,有500年历史的“崇本堂”保存甚好,成为金钗溪诗书传家最好的见证者,也是外来访客的打卡之地。
“崇本堂”俗称“众厅”,始建于明初,清道光癸未年(1823)重建。众厅原以族中训议公事聚首办宴之所,并为私塾、族塾和小学校,成为朱氏家族启蒙教育的基地。
众厅砖木结构,呈二厅二厢二层,中设有天井、戏台、瑶池、回廊,后厅供奉孔子、孟子、朱子三位圣人塑像。整座建筑斗拱翘檐,八角藻井,精雕细刻,庄严气派。
众厅前面是个广场,立有两对笔架山旗碣和一对石狮,旗杆碣刻有:“清同治辛未科贡生朱功超立”。据族谱记载,金钗溪明清两朝还出过1名进士,1名五品、4名六品官员。
到了光绪年间,众厅族塾延聘西昆村岁贡生孔广敷(孔子第74代孙)为塾师,其间有学生7人考中秀才,废科举之后,众厅又培养出一批学生考录福建法政学校与师范学校,成为栋梁之材。
而且,不得不叹服基因的力量,面对强虏,朱梦环誓死不做贰臣,数百年之后,先祖一腔忠义热血,同样流淌在以朱腾芬为代表的后代身上。
朱腾芬,字馨梓,祖辈迁居果阳村,但他少时仍回崇本堂读书,18岁考取福宁府头名秀才,之后留学日本东京法政大学,结识孙中山,加入同盟会,便将生死置之度外,投身于推翻鞑虏的共和大业,曾被选为国会议员,曾任孙中山为大元帅时期的顾问。后为开发嵛山岛竭尽心力,于1932年病逝于岛上,国民党元老邹鲁以四言长诗吊唁,誉之“亦儒亦侠,有武有文”;“巍然元老,齿德并尊”。
崇本堂还是福鼎最早的小学之一,开办于辛亥革命之前,延续至本世纪初。国库君上世纪70年代出生,清晰记得在这里读小学时的情景。此番与我们同行的还有朱国丰老先生,他50年代就读于崇本堂小学,1964年考上中国药科大学,是新中国成立后金钗溪走出的第一个大学生,毕业后一直从事制药工作,成为著名专业人才,为闽东制药业发展贡献了毕生聪明才智,功不可没。退休后有感于祖德宗功,致力编著《金钗溪朱氏文化800年》一书,业已杀青。朱老先生的家国情怀令人感佩,他告诉我,据统计,金钗溪拥有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数十人。前些年,金钗溪朱氏重振“德贤”基金,筹集资金近百万元,每年都开展奖学活动,已发放8届,受益学子达300人。
图片
朱氏宗祠 白荣敏 摄
走读金钗溪历史文化,最是流连忘返于朱氏宗祠。该宗祠上世纪末被确定为市级文保单位。我以为,以它的古建筑特色与宗族文化底蕴,完全可以跻身八闽著名宗祠行列。
宗祠始建于元至正十九年(1359),清道光二十年(1840)第四次重修,吾辈2020年造访,恰是过了三个甲子180年。宗祠背靠骆驼峰(管阳镇最高峰,海拔1100多米),三面环山,迎面视野开阔,三进四厢两回廊,青砖乌瓦,雕梁画栋,共148根大木柱,雄伟壮观,古朴庄严。
南方福建,山地众多,古村落如一粒粒遗落山间的明珠,闪耀着人文的光芒,这光芒的最亮处,无疑就是一座座宗祠,金钗溪也不例外。金钗溪人以对宗祠的极为虔敬的感情,视其为心中血缘崇拜的圣殿,宗族文化传承的载体,乃至后辈灵魂皈依之所在。所以,他们于此敬拜祖先,缅怀祖德,并以宗祠为纽带,敦宗睦族,传承文化,使他们的宗祠历660年而古风愈浓,文化愈兴,使他们的宗祠流淌着祖德的光辉。
而最能体现祖德光辉的当数宗祠内的历代牌匾。
最早的一块牌匾为元至元十一年(1274),上刻抚侯马公赠朱梦环公“学冠群英”四个大字。经查阅史料,这一年正是南宋危在旦夕之年,横匾斑驳沧桑,让人仿佛读出这位饱学之士的始祖,经历了不平凡的一生。
明正统十三年(1448),福建道度司刘公赠朱岁公的“御寇功成”匾额,经查,该年福建爆发了著名的邓茂七、陈政景农民起义,攻占20余县,同年得以平息。朱岁公参战立功受到嘉奖,无疑是金钗溪开基始祖梦环公“忠义为本”精神的一脉相承。
牌匾中还有:明弘治三年(1490),福建巡抚赠朱琬公“弭盗安邦”;乾隆二十五年(1760),福宁总镇为朱肇珩立匾“垂荫后昆”;乾隆年间,福建巡抚为乡试举人朱士城立“武魁”匾;民国七年(1918),福建省长为朱母罗氏六旬赠“古柏凌霜”贺寿匾;民国十五年(1926),福建省教育厅长赠朱辅良留学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化学科深造的“工学士”匾额……
遗憾的是,因2009年“莫拉克”台风造成泥石流,致使宗祠不少匾额、楹联损毁,还望朱氏后裔重视修复,并深入研究,挖掘出蕴藏其中的历史故事。
金钗溪传统民居,如今保持原貌的有10多座,曾有福建古民居专家认定其是灰砖明楼式古民居的典型代表。建筑体量较大的有4座,面积皆在1000平方米以上。“古老厝”历史最为悠久,为明朝朱文绂公建造,乾隆年间“武魁”朱士城即文绂公之后,也是他少年读书习武的老厝。该厝7榴结构,坐北朝南,进深7柱,木柱是四方柱,有别于其它老厝,厝前的八卦呈四个图形,还存有一块石碑,镌刻着“凤凰到此”4个字。栽好梧桐树,引得凤来栖。金钗溪山川秀气所钟,人文萃拔之地,这4字可谓道尽其中佳妙矣。
还有十三榴古厝、大路里古厝等,皆颇具特色。
古村落位于清溪左岸,傍山筑屋,层层叠叠。踏着石磴,拾级而上,经9转63级台阶,可达“南天门”。这是一处青石垒筑的城门,有趣的是,城门前排列28块坚石,称之“二十八星宿”,前后还设有七星八斗和八卦石盘。这些讲究,皆是寓意着朱氏子孙才高八斗,兴旺发达。
走读金钗溪,溪流、廊桥、石道、古树、老厝、崇本堂、朱氏宗祠,直至一块块牌匾,无不给你讲述着一个个久远生动的故事,无不为你诠释着一个家族忠义为本,诗书传家的理念。
走读金钗溪,即走近中华传统的根,可观赏乡土文化的脉,它们是如此清晰动人!
“幸福福鼎”编辑部
文:唐颐
图:白荣敏 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