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德康馨阳光家园:让15名残疾人学会手艺,重回社会

“我要靠自己的双手挣钱!我可以的!”当24岁的张子健小声地说出这句话时,坐在一旁的家人不禁湿了眼眶。谁能想到,早在3年前,这个男孩不仅连一句完整的话都说不清楚,还总是默不作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而张子健来到广德市康馨阳光家园后,他不仅学了手艺,有了工作,还在工作中学会了与人沟通、交流。

作为一家庇护性、非营利性的社会福利组织,康馨阳光家园由政府出资,采取社会组织项目化运作,家园里“收留”的都是患有智力、精神或重度肢体残疾人。他们在这里成长、工作,并发挥出了自己的一技之长。

是工厂也是15名残疾人的家

上午8点钟签到,8点半准时开始工作,在两间独立的“车间”里,有人做串圆珠笔,有人粘扇面。这里没有冷冰冰的机械设备和嘈杂的声响,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类似课桌的工位和安静而温馨的工作环境。

做了一会后,大家会停下手中的活计稍微休息一下,然后再重新“上岗”。吃过午饭后,大家可以在休息室午休,可以下棋,也可以使用健身器材锻炼身体。下午2点钟,大家再重新开始手头的活计,一直工作到下午5点钟,然后再各自回到家中。

可以说,康馨阳光家园就像是一座特殊的“工厂”,15名残疾人每天都在这里工作、学习、娱乐。

24岁的张子健做的是粘扇面的活计。最快的时候,他一天能粘100多把。效益最好的时候,一个月他能领到近1000元的报酬。当笔者走近时,张子健一边忙着手里的活,一边笑着打招呼。“别看他现在这么友善,他其实是一名自闭症患者。刚来的时候,他一句话都不会和陌生人说。”负责家园日常运营的广德市义工联合的志愿者宋祯兆告诉笔者,这些工作看起来简单,但是对这些残疾人来说却非常困难,普通人几个小时就能学会的工序,他们往往需要3到5天。

是手艺也是自立的新姿态

分拣、组装、检测……在车间里,“员工”们正熟练地将一个个零件拼装起来。

46岁的陶国强是一名脑瘫残疾人,在来康馨阳光家园前,一直是在广德市的夫子庙门口摆地摊。社区了解到他的情况后,就将他介绍到了家园。

家园刚开办起来的时候,很多企业都不愿意提供手工原材料,为了给员工们找到合适的工作,义工联合会的志愿者们跑遍了全市上百家企业。

阳光家园接到的第一单“生意”是粘扇面,将折扇扇面黏结到扇骨上,作为折扇制作的最后一道工序,如果出现问题,会直接影响折扇的生产。为了提高成品率,阳光家园的志愿者们先跟着制扇师傅学习,熟练掌握后再一步步指导大家,通过这种方法,现在大家已经能够生产折扇和中性笔。

“我们希望在培养残疾人劳动意识的同时,让他们更清楚地认识自己,进而认可自己,找到自身的价值所在。很多残疾人在这里学会了画画、串珠的手艺,有了手艺,他们就有了乐观面对生活的动力。”广德市残疾人联合会的工作人员周丹表示,提供辅助性就业对于残疾人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参与轻度的劳动,残疾人能够实现自我价值,而且一定的收入和日间照料,也为残疾人家庭减轻了不少负担。

据了解,为了扩大参与辅助性就业的渠道,让适龄残疾人可以就近就业,广德市结合“残疾人工作站”建设,依托社会组织在多个社区打造“辅助性工厂”,建立起政府与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促进残疾人康复,增加收入的辅助性就业格局。(余健、陈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