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中直村!扶贫产业+电子加工,脱贫致富就这么干!

图片
图片
日报君本期带你看——合浦县常乐镇中直村
“我现在除了种植豆角、苦瓜等经济作物,还养有几头大猪。如今农村增收的渠道多了,让我们贫困户的生活有了盼头。”6月12日上午,在合浦县常乐镇中直村的田间上,看到记者的来访,陈财安这个老实巴交的农民虽感意外,却依然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
图片
贫困户陈财安(右)种植的苦瓜迎来丰收。罗伟 摄
陈财安与妻子刘芳是常乐镇中直村委沙路屯的普通村民,夫妻俩以务农为主,有2个儿子。自2015年通过精准识别被列入贫困户以来,仅3年多时间,这个赤贫家庭在驻村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干部的鼓励帮助下,夫妻俩通过勤恳种养,于2019年脱贫。
图片
陈财安正在苦瓜田里劳作。周方舟 摄
“今天早上,刚摘的100公斤豆角卖了300元钱。虽然价格比前两天低了一些,但还有国家的种养奖补扶持,我们知足了。”种植有盼头,增收尝甜头,让陈财安夫妻俩对未来幸福生活充满期待和信心。
最让这个脱贫家庭高兴的是:去年7月,大儿子陈源政从郑州航空航天学院毕业,顺利就业于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南宁公司;家中78平方米的住房获得危房维修改造款1.75万元;今年上半春,3.5亩豆角、4亩苦瓜以及丝瓜、辣椒、水稻等农作物,获得产业奖补7130元;仅7.5亩豆角、苦瓜这两项,纯收入就达3万多元;加上兼任乡村保洁员每月2000多元的工资和空闲时间到收购点帮忙的每天100元收入,让这个昔日的贫困家庭幸福触手可及。
中直村如何推动产业扶贫?
让我们听听第一书记冯博勇和脱贫户怎么说!
周方舟 摄制
据了解,中直村由于地处偏僻,远离乡镇,村民主要靠青壮年外出务工为主要经济来源,是我市“十三五”贫困村。
“从当初的一穷二白到现在办起了养猪场、肉鸽养殖扶贫产业和电子加工项目。2019年,中直村就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13.6万元。”驻村第一书记冯博勇告诉记者,让中直村活起来,最有效的措施还是要在农业上做文章。为此,驻村工作队员和村“两委”干部,走村入户开展村情调查,以产业扶贫为重点,推进村民乐意接受的种植、养殖等项目,发展“一村一品”,鼓励引导农民种植起豆角、苦瓜、丝瓜、辣椒等收益较高的农作物,并根据该村山地多,绿色覆盖率高的特点,制定出“种植+养殖+扶贫车间”的产业发展战略,发展黑皮黄皮果项目10亩,养殖生猪2000头,肉鸽1370羽,带动村民通过劳动致富的积极性,大大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
图片
陈财安种的苦瓜长势喜人。周方舟 摄
“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在产业发展资金短缺的情况下,驻村工作队员和村“两委”干部,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资金支持;没有土地,一户一户做通村民思想工作,流转土地31.69亩,建起了利用自治区财政厅支持发展集体经济的养猪场和经济肉鸽养殖场;为引进扶贫车间,解决贫困户就近就地就业,协调市工业园区争取支持资金10万元,引入数码产品及电子元器件的扶贫企业——柏声电子厂,实现了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就业。
图片
电子厂内员工在认真工作。周方舟 摄
因离河流较远,生活用水和耕地灌溉一直是困扰中直村村民们多年的难题。为此,村支书包少荣积极向上级部门协调落实40万元,在短短3个月时间,完成了全长4公里的“联云—武利江水渠”工程,解决了沿线耕地排水、灌溉问题,提升了沿线各自然村的用水环境,惠及村民3130人。
2016年以来,中直村在后盾单位的大力帮扶支持下,相继建成了自然村道路硬底化项目、小广场及戏台、道路亮化、岸堤固化等配套项目,通过“一事一议”争取资金约130万元,建成文体活动中心、文化长廊、篮球场、乡村美化绿化,丰富了村民群众的业余生活。
截至目前,中直村52户195人成功实现脱贫,完成了40户贫困户、低保户、残疾户和特困供养户的危房改造,实现了适龄儿童义务教育零辍学,村民饮水安全有保障,完成以奖代补贫困户41户240210元,全村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06%。2019年村集体经济创收13.6万元,实现了整村脱贫摘帽。产业有看头、生活有奔头让中直村的村民获得感、幸福感倍增。
关于这组报道
今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按照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的统一部署,我市于6月8日启动了“决战决胜走基层、总攻之势大采访”——千名记者一线行大型主题采访活动,组织和动员全市媒体记者全力投入到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宣传工作中来。《北海日报》开设《“决战决胜走基层、总攻之势大采访”——千名记者一线行》专栏,于6月至7月对我市79个贫困村进行全方位、全景式、全覆盖宣传报道,全面宣传北海脱贫攻坚的生动实践和巨大成就,宣传以黄文秀精神为内核的榜样力量,以决战决胜之势发起最后总攻的时代担当,营造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收官之战的浓厚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