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峰塔地宫文物来深圳啦!深圳博物馆迎来疫情后首个文物大展

阔别半年,深圳博物馆终于迎来疫情之后的首个文物艺术大展“东南多胜事——雷峰塔与吴越国佛教艺术展”。7月10日,该展在深圳博物馆历史民俗馆开幕,由深圳博物馆联合浙江省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苏州博物馆、湖州博物馆举办,展出阿育王塔、佛菩萨造像、铜镜、经卷及经函等78件组精品文物,将免费展至2020年10月11日,观众可通过深圳博物馆微信公众号预约观展。

本次展览是深圳博物馆庆祝特区40周年的重要献礼之一,也是深圳博物馆“中国佛教艺术”特展系列的又一重要项目。展览分“千年胜景:雷峰塔的前世今生”“唐风宋韵——吴越国的佛教艺术”2个单元,展示吴越国时期的佛教文化与艺术,有利于梳理佛教艺术的唐宋转型及其中国化的历程与特点,也将有助于从东南文化发展视角理解中国文明的发展脉络。

吴越国处于中国古代唐宋变革的关键历史时期,佛教宗派与造像艺术也处在中国化的转型阶段。经历晚唐武宗灭佛与藩镇割据、黄巢之乱的多重打击,南北佛教已极尽衰微,而吴越国诸王立足东南文化传统,崇奉佛教,广建寺塔,开龛造像,刻经造幢,搜求佛籍,“佛僧之胜,盖甲天下”,尤其是钱俶以金银铜铁铸造八万四千阿育王塔,又雕印八万四千卷《宝箧印经》藏其中,此举影响深远。

因此在展览中可以看到众多阿育王塔,此外吴越国造像也以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两肋侍即“西方三圣”像最为流行,观音、地藏与罗汉等造像犹具地域特色。

△鎏金铜观音菩萨立像

吴越国(907~978年)

浙江金华万佛塔地宫出土

浙江省博物馆藏

雷峰塔初名皇妃塔,是钱俶为供养“佛螺髻发”舍利而建。因塔建成时恰逢北宋追谥钱俶夫人孙氏为皇妃而名其为“皇妃塔”。北宋后期逐渐改称为“雷峰塔”。此次展出的“纯银阿育王塔与金舍利瓶”中的阿育王塔原安放于雷峰塔天宫内,由塔基、塔身、山花蕉叶、塔利四部分组成,皆锤揲成型,整体采用榫卯结构组装而成。塔身方形,四面镂刻佛本生故事画面,分别为萨埵太子舍身饲虎、月光王施宝首、尸毗王割肉贸鸽、快目王舍眼。而金舍利瓶则供奉于该阿育王塔中,瓶内盛有11枚舍利。

△纯银阿育王塔与金舍利瓶

吴越国(907~978年)

2000年浙江雷峰塔遗址天宫出土

浙江省博物馆藏

此外,藏经砖是雷峰塔独具匠心的供养塔砖,出土有数千块,俞平伯认为藏经砖应是吴越国王钱俶所施。圆孔内藏雕印《宝箧印陀罗尼经》,经卷多以小竹签为轴心,外裹黄绢经袱,再以锦带束腰,圆孔外以黄泥护封,个别以木塞封口,如此密封才使部分经卷保存至今。

△雷峰塔藏经砖

吴越国(907~978年)

浙江杭州雷峰塔遗址出土

浙江省博物馆藏

△刻本《宝箧印陀罗尼经》

吴越国(907~978年)

吴昌硕旧藏

浙江省博物馆藏

据介绍,此刻本是吴越国雕版印刷技术的杰作之一,为盛中唐密宗开创者长安大兴善寺僧不空译本,原藏雷峰塔塔砖细孔内,这种藏经方式和特制藏经砖为雷峰塔独有。此刻本经藏家重裱,上方有吴昌硕八十二岁时跋文。

△鎏金铜龙柱佛像

吴越国(907~978年)

2001年浙江杭州雷峰塔地宫出土

浙江省博物馆藏

深圳博物馆古代艺术部主任黄阳兴介绍,鎏金铜龙柱佛像以佛教“天龙八部”之护法龙作莲台下方装饰,大镂空火焰背光与圆轮状头光,都是吴越国佛教艺术的独创风格。

△贴金彩绘石雕经函

北宋建隆二年(961年)

1963年浙江东阳中兴寺塔出土

浙江省博物馆藏

从此函身的彩绘可以清晰看到连环画形式表现僧人与白马取经的故事,最终以三只六牙白象身负经卷象征取经归来。黄阳兴表示,晚唐五代流行僧人取经的故事,这是所见较早的僧人取经图像,可能与玄奘西天取经也存在某种联系。

△铜阿育王塔

吴越国(907~978年)

1957年浙江金华万佛塔地宫出土

浙江省博物馆藏

吴越国佛教思想与艺术均得到全新的开创与发展,形成了与东南文化相融合的艺术风格,雕版印刷技术也在大量刻印佛经的基础上兴盛;同时,与日本、高丽的文化交流与海外贸易促进了东亚佛教的发展。此外,与佛教文化密切相关的越窑青瓷与东南茶文化也在吴越国达到了新的高峰。黄阳兴博士告诉记者,到了北宋时期,由于佛教式微,又为了保证造币,禁止民间铸铜佛像等,使得两宋期间鎏金铜佛造像极为罕见,吴越国几乎代表了纯粹汉传佛教铜佛像艺术的中兴与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