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发现四川特有极危珍稀蕨类植物“二郎山神草”——光叶蕨

7月13日前后,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峨眉山生物站工程师李策宏终于等到了中科院北京植物研究所专家发回的消息,一个月前,李策宏和团队在峨眉山发现的蕨类植物,确定为“二郎山神草”——光叶蕨。
光叶蕨是中国、四川特有的极危珍稀蕨类植物,形成年代远比大熊猫久远,数量极为稀少,此前的记载仅分布于天全二郎山,这也是峨眉山首次发现该植物。
峨眉山“巧遇”极危珍稀蕨类植物光叶蕨
发现者:此前只在资料上见过
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峨眉山生物站工程师李策宏告诉红星新闻记者,6月15日前后,他和团队在峨眉山开展植物多样性调查,“相当于人口普查,看这片区域有哪些植物。”李策宏说,在一处陡峭的悬崖上,他无意间发现了光叶蕨的存在。
“可以说是巧遇吧。”李策宏说,第一眼看到光叶蕨时,他觉察到了其形态特别,但到底是不是光叶蕨,他也拿不准,毕竟此前也只在图片资料上见过,从未见过实物。现场查阅植物志,对其形态特征进行详细的对比观察,与光叶蕨“有80%—90%的相似度。”
图片
光叶蕨-原景植株
随即,李策宏用手机拍摄了光叶蕨的照片,并小心翼翼地采集了植物叶片材料,送往中科院北京植物研究所进行室内分析。7月13日前后,李策宏收到了回复,确认证实这是我国特有的极危珍稀蕨类植物——光叶蕨。“还挺高兴的。”李策宏说。
形态特殊,一叶成型
一度被认为是已经绝灭的少数物种之一
据资料,光叶蕨为中国特有珍稀濒危蕨类植物,因特产于四川省天全二郎山局部生境,又有“二郎山神草”之称。1963年,中科院院士、著名植物学家王文采在雅安市天全县二郎山团牛坪一带的潮湿溪边陡崖石头上,第一次发现了这种特殊形态的植物,根据植物形态,王文采曾判断,光叶蕨的形成年代,比大熊猫出现还久远。1966年,中科院院士、中国蕨类植物学的奠基人秦仁昌根据这株模式标本,发表了新属新种,将其命名为光叶蕨。
光叶蕨形态特殊,整株仅有一至二片叶子,一条叶轴上对称、密集地分布着数对羽片,而它的孢(种)子,则暗藏在羽片背部的孢子囊群中。
图片
光叶蕨-叶背孢子囊群及株芽
随后,在长达30年的时间里,光叶蕨都未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1992年出版的《中国植物红皮书》第一册,光叶蕨被列为濒临灭绝。到了1999年,中国第一批国家重点保护名录中,光叶蕨被列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植物,全国极小种群物种。
近10余年来,有专家学者也曾多次寻找,均未发现其踪迹,一度被认为是中国已经绝灭的少数物种之一,也是被报道的中国第一个野外绝灭的蕨类植物。直到2013年,在原产地附近才重新发现。“我也去二郎山找过几次,一次都没见到。”李策宏说。
仅发现2个小居群
对发现地址严格保密保护
根据《中国植物志》信息,光叶蕨生长在林下阴湿处,海拔约2400米左右。此次李策宏和团队所发现的光叶蕨,则生长在海拔1800米左右的温带落叶阔叶林下的灌从中和荫潮岩石上,“数量很少。”李策宏说,经过仔细地考察发现,光叶蕨生长在不到10平方米的范围内,仅有2个小居群,不到50株,而成年的个体仅有几株,能够产出孢子、繁育的个体就更加“少得可怜”。“现在我们也不知道,它生长到可以长出孢子,需要多长时间。”李策宏说,为了尽可能地保护极度珍贵的光叶蕨,对发现地的具体地址,是需要严格保密的。
图片
光叶蕨-原景植株
光叶蕨新的“现身地点”,将有助于探讨中国植物区系的形成机制和分布特点,对研究人员深入探讨东亚与北美植物区系的联系和区别,揭示东亚-北美间断分布模式的形成具有重要的科研意义。
红星新闻记者 于遵素 实习生 沈佳妍
受访者供图
编辑 成序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