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轰炸机机头的玻璃到底有多牢?能够防弹吗?

李三万
摘要:二战时期,随着技术的进步,轰炸机机头都开始采用挡风玻璃。那么这种挡风玻璃到底有多牢?能够防弹吗?
图片
二战时期,随着技术的进步,轰炸机机头都开始采用挡风玻璃。那么这种挡风玻璃到底有多牢?能够防弹吗?
由于飞机速度越来越快,在驾驶舱里的飞行员飞行中要面对空中凌冽的大风洗礼,早期很多长期飞行的飞行员脸上都是被大风吹得枯干甚至有些硬化的老皮,因此“老皮脸”也就成了老鸟飞行员的特有标志。二战后期的轰炸机速度都已经了500公里/小时,这样的速度下,迎面吹来的强风,甚至能让人眼睛都睁不开,严重的还将危及飞行安全,所以,给飞机装上挡风玻璃就是势在必行了。
挡风玻璃由于对飞行安全至关重要,所以对材质和加工的要求很高,几乎涵盖了玻璃加工的所有高精尖技术,堪称“玻璃加工技术的皇冠”。一方面要为飞行员提供良好的视野和充分的采光,又要能够承受高速飞行状态的强烈冲击,这两方面的要求简直就是相互矛盾的,所以对挡风玻璃的技术要求,确实非常高难度。
当然,牢固度是首先要考虑的,因为军用飞机还不同于普通的民航客机,不仅仅要面对自然界的环境,还要面对战场上的各种情况,来确保飞行员的安全。
图片
那么有多牢?
当然是相当牢,就跟二战时期所有相同厚度的玻璃一样牢!就是说你只要舍得买那么厚的玻璃做窗户,你的窗户也同样牢。当然,轰炸机是军工产品,窗框架子,安装工艺肯定比民用的还要牢,但玻璃本身,也就是那么一回事。照这么说,那不就是普通玻璃吗?
对了,就是普通的玻璃,也许在那个年代不算很普通,但肯定比不上如今的汽车挡风玻璃。轰炸机机头的挡风玻璃,就是给机首机枪手挡挡风,然后利用玻璃的透明度获得尽可能广阔的观察视野。
那个时代的空战,肉眼观察实在是太重要了,空军招空勤人员时,眼神好视力佳是首先考虑的因素。二战时期整个人类的工业水平摆在那里,材料技术才刚刚开始萌芽。要知道二战刚开始,胶合板机身,蒙布机翼都还没淘汰呢,有的战斗机座舱甚至都没有舱盖,完全是敞开式的。等轰炸机机首加装玻璃机枪舱,已经是航空技术在战争中飞快发展之后的产物了。
到二战后期,全金属机身的飞机逐渐成为主流,但是老实说,金属机身真正遇到火力攻击时,牢靠程度也说不上比机头那个玻璃舱强到哪里去。
图片
前几年有个网游的宣传视频做的很不错,其中一段是苏联空军女飞行员拼命垂直拉起,后面德军飞机也跟着垂直拉起,并进行咬尾攻击,一颗子弹从舱盖后方射入,从女飞行员脸侧穿过,击穿前舱盖之后飞了出去,溅射的碎玻璃划伤女飞行员的脸,画面精致唯美,可惜真的空战里这一幕根本不可能,航空机枪、机炮子弹与普通弹药不同,它的钢弹芯不是尖锥体,而是一个圆柱体,出膛时还有铅包裹成圆锥体以保持飞行状态,一旦击中敌方飞机,第一次撞击就会撞散包裹钢芯的铅,然后就剩一根手指那么粗细的钢柱体,在飞机座舱里翻滚乱蹿,撕扯着飞机里所有它碰到的东西,在动能耗尽前,它会做出你根本意想不到的无序动作,就是不会直线飞行,所以一枪两洞,在现实中没有伤到要害这种好事,就别指望发生在飞机上。面对这种攻击,即使美国B-29“超级空中堡垒”这样的超级轰炸机,也只是承受能力够强,而不是可以抵御攻击。这时玻璃、钢铁、航空铝材,原本那点材料上的强度区别,也都变得同样的不牢靠,而如果没有遭受攻击在正常的飞行状态中,玻璃那点强度也足够牢靠,这种情况下,普通玻璃就普通玻璃吧。战争年代生产成本还不能过高,自然不可能会生产透明度好又牢不可破的替代产品出来之前,牢靠不牢靠,都只能拿普通玻璃来用了。
其实,没有人会想用挡风玻璃来抵挡子弹,这根本就不可能。就连机体的金属蒙皮都挡不住高射机枪或者高射炮的攻击,凭什么要求挡风玻璃具有这样的防弹能力?
图片
在战争中,全金属的机身被打得千疮百孔也是很常见的,要不是弹孔太多透风太冷,估计都懒得修,只要坚固的骨架勉强还能保证机体结构完整就行了。那么对挡风玻璃就别太高要求了,和机身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就是位置在机头,感觉上更重要一些。实际上被防空火力击中的概率是差不多的,那就各安天命吧。
而且话再说回来,别说二战时期了,就是现在,材料科学、加工技术都已经比那时先进多了,但挡风玻璃的强度依然还挡不住一只小鸟的撞击,更何况七十年前的二战呢?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