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汤生玑珠——宋代点茶文化主题展

风雅·宋|雪汤生玑珠——宋代点茶文化主题展

第二期 宋十二先生——茶器

清代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由此可见中国人的饮茶史至少已有2000多年。自秦汉三国至宋元的1400年,中国人品饮末茶。如今盛行的芽叶散茶撮泡法,则从明代开始普及。末茶品饮史,历经秦汉三国的茶叶做饼、混煮羹饮的初创期,唐代蒸青制饼、煮茶清饮的成熟期,宋代以白为贵、点茶斗茶的极盛期,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茶文化,是中华文明绚丽多彩的一个篇章。而宋代点茶文化,则是其中极为壮丽多姿的片段,尤其是定都临安的南宋,更是将点茶文化演绎到了极致。

浙江图书馆携手杭州上城区茶文化研究会开展宋代点茶系列展览,从宋代各式点茶,到茶叶、茶器,再到点茶技艺、斗茶、分茶,全方位展示了鼎盛时期的宋代点茶文化,为优秀传统文化披荆开路,让点茶文化走进现代生活,走进更多人的心里。

01

宋十二先生——茶器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句古老谚语充分说明了茶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中国茶发乎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而盛于宋,随着制茶方式的变化发展,茶器亦随之改变,不同年代与区域各有其独特的品茗艺术。

宋代茶书中论及茶器的主要有三部,分别是宋徽宗的《大观茶论》,蔡襄的《茶录》,以及审安老人的《茶具图赞》。其中《茶具图赞》记载了十二件茶器。该书不仅对盛行于宋代的斗茶用具进行了详细分类,还根据每个茶具的作用、材质等特征,给它们取了有双关意味的名字、雅号,按照宋代的官制对茶具进行“授衔”,称之为“十二先生”,极为形象生动。

茶焙笼

韦鸿胪,名火鼎,字景旸,号四窗间叟。

赞曰:祝融司夏,万物焦烁,火炎昆岗,玉石俱焚,尔无与焉。乃若不使山谷之英堕于涂炭,子与有力矣。上卿之号,颇著微称。

姓“韦”,表示由坚韧的竹器制成,“鸿胪”为执掌朝祭礼仪的机构,“胪”与“炉”谐音双关。“火鼎”和“景旸”,表示它是生火的茶炉,“四窗间叟”表示茶炉开有四个窗,可以通风,出灰。

茶槌

木待制,名利济,字忘机,号隔竹居人。

赞曰:上应列宿,万民以济,禀性刚直,摧折强梗,使随方逐圆之徒,不能保其身,善则善矣,然非佐以法曹、资之枢密,亦莫能成厥功。

姓“木”,表示是木制品,“待制”为官职名,为轮流值日,以备顾问之意。可见它是木制的茶臼,用来捣茶。

茶碾

金法曹,名研古、轹古,字元锴、仲鉴,号雍之旧民、和琴先生。

赞曰:柔亦不茹,刚亦不吐,圆机运用,一皆有法,使强梗者不得殊轨乱辙,岂不韪欤?

姓“金”,表示用金属制成,“法曹”是司法机关。形象地告诉人们,它是茶碾。

宋代饮茶方式以煮茶、煎茶、点茶为主,无论团饼茶还是散茶,皆需研末为饮。研末的器具大致可分为茶臼、茶碾、茶磨三类。

在唐代,茶碾的使用已非常普遍。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银鎏金錾刻飞马纹茶碾是等级最高的皇家茶器之一。

法门寺鎏金茶碾

宋代茶碾基本延续唐代,形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材质多样,通常为石质、木质、瓷质及金属质。

宋徽宗《大观茶论》中关于“罗碾”的记述

北宋 蔡襄《茶录》中关于“茶碾”的记述

河北省宣化下八里辽墓群6号墓《进茶图》

画面可见汉装小侍童以茶碾碾茶,着辽服侍者炉前扇火煮泉

茶磨

石转运,名凿齿,字遄行,号香屋隐君。

赞曰:抱坚质,怀直心,啖嚅英华,周行不怠,斡摘山之利,操漕权之重,循环自常,不舍正而适他,虽没齿无怨言。

姓“石”,表示用石凿成,“转运”是宋代负责一路或数路财富的长官,但从字面上看有辗转运行之意,与磨盘的操作十分吻合。

南宋 刘松年《撵茶图》中的茶磨

当代茶磨

瓢杓

胡员外,名惟一,字宗许,号贮月仙翁。

赞曰:周旋中规而不逾其闲,动静有常而性苦其卓,郁结之患悉能破之,虽中无所有而外能研究,其精微不足以望圆机之士。

姓“胡”,暗示由葫芦制成,“员外”是官名,“员”与“圆”谐音,“员外”暗示“外圆”。“赞”语表明它主要用来舀水,还可临时用来研小块之茶。

盏托

漆雕秘阁,名承之,字易持,号古台老人。

赞曰: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吾斯之未能信。以其弭执热之患,无坳堂之覆,故宜辅以宝文,而亲近君子。

复姓“漆雕”,表明外形甚美,而“秘阁”本是藏书之地,宋时有“直秘”阁官职。再其名为“承之”,乃属盛茶之茶盏;而字“易持”,暗指“茶托”,便于端持。至于号“古台”,指的是外形。总起来说是用茶托承持茶盏,“而亲近君子”之意。

宋代盏托

南宋 剔犀如意纹茶托(高5.5厘米 口径15厘米 底径4厘米)

传宋徽宗《十八学士图》卷局部

几上及侍者手持黑漆茶托上置建窑兔毫紫盏

茶盏

陶宝文,名去越,字自厚,号兔园上客。

赞曰:出河滨而无苦寙,经纬之象,刚柔之理,炳其绷中,虚己待物,不饰外貌,位高秘阁,宜无愧焉。

姓“陶”,表明由陶瓷制作而成。“陶宝文”中的“文”通“纹”,表示此物通体有纹。其名“去越”,意思是并非“越窑”所生产;字“自厚”,指壁厚;号“兔园上客”,联系起来,就是指“建窑”所制的兔毫茶盏了。

北宋茶盏以定窑白瓷、耀州窑青瓷、汝窑青瓷和建窑黑瓷为主,南宋茶盏以龙泉窑、景德镇窑、吉州窑、建窑、同安窑所产为代表。其中建窑黑盏,主要用于点茶,对建窑影响最深远的茶人是蔡襄和宋徽宗赵佶,北宋建盏主要有鹧鸪斑、兔毫、酱釉、黑釉四种。

宋 建窑黑釉鹧鸪(油滴)斑纹茶盏

宋 建窑兔毫紫盏(酱褐釉茶盏)

北宋晚期 建窑兔毫紫盏(酱褐釉)

宋 建窑黑釉窑变(曜变)斑纹茶盏

蔡襄《茶录》中论及“茶色白色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自不用。”

宋代黑釉茶盏

宋代除点试斗茶宜用黑盏外,早期的斗茶及一般点茶或煎啜则没有此限。契丹贵族饮茶颇受宋代影响。

宋 耀州窑青釉印花茶盏

北宋 景德镇窑青白釉笠式茶盏

北宋元丰七年田政墓出土

辽天庆元年 张世卿墓后室西壁壁画《点茶图》

左侧侍者右持茶瓶注汤,右侧侍者左托茶托、茶碗;

右持长匙,似正预备舀末入盏。

北宋 蔡襄《茶录》中关于茶盏、茶匙的记载

宋徽宗《大观茶论》中关于茶盏的记载

茶筅

竺副帅,名善调,字希点,号雪涛公子。

赞曰:首阳饿夫,毅谏于兵沸之时,方金鼎扬汤,能探其沸者几稀!子之清节,独以身试,非临难不顾者畴见尔。

姓“竺”,表明是用竹制成,其功能是“善调”,用它可为“汤提点”服务,故字“希点”。“雪涛”者乃经点筅茶调制后的沫饽,可见此具为茶筅无疑。

宋徽宗《大观茶论》中关于茶筅的记载

南宋 刘松年《撵茶图》中竹帚模样的茶筅

南宋 李嵩《货郎图》中高度疑似茶筅的圆筒形物件

当代茶筅

茶帚

宗从事,名子弗,字不遗,号扫云溪友。

赞曰:孔门高弟,当洒扫应对事之末者,亦所不弃,又况能萃其既散、拾其已遗,运寸毫而使边尘不飞,功亦善哉。

姓“宗”,是“棕”的谐音,表明为棕丝制成。“从事”为官名,是州郡长官僚属,管一些琐碎杂事。其名“子弗”,“弗”与“拂”谐音,喻其作用是“拂”。号“扫云”,即掸茶之意。

汤瓶

汤提点,名发新,字一鸣,号温谷遗老。

赞曰:养浩然之气,发沸腾之声,中执中之能,辅成汤之德,斟酌宾主间,功迈仲叔圉,然未免外烁之忧,复有内热之患,奈何?

姓“汤”,即热水。“提点”为官名,有“提举点检”之意,联系起来,是说可用它提而点茶。其名“发新”,表明可显茶色。字“一鸣”,谓沸水之声。

宋徽宗《文会图》中的汤瓶

宋 越窑青釉汤瓶 中国茶叶博物馆藏

罗合

罗枢密,名若药,字传师,号思隐寮长。

赞曰:几事不密则害成,今高者抑之,下者扬之,使精粗不至于混淆,人其难诸!奈何矜细行而事喧哗,惜之。

姓“罗”,表明它是筛子,筛网用罗娟敷成。“枢密”与“疏密”谐音,和筛子特征相合。“枢密使”是执掌军事的最高官员,掌握军国要政,说明茶罗至关重要,有分兵把守,道道把关之意。

茶巾

司职方,名成式,字如素,号洁斋居士。

赞曰:互乡之子,圣人犹且与其进,况瑞方质素经纬有理,终身涅而不缁者,此孔子之所以洁也。

姓“司”,与“丝”谐音,当为丝织物。“职方”是掌握地图与四方的官名。此处是指用丝织的方形器物,即清洁茶具用的茶巾。字“如素”,号“洁斋”,其意也在于此。

02

落皑霏霏雪不如——末茶

据《宋史》记载茶分两类,有片茶和散茶。片茶即团茶,亦为饼茶;散茶即叶茶,亦可称为草茶。宋人饮茶以末茶为主,因此无论饼茶或草茶饮用前皆研碾成末。

当代抹茶是在古代末茶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天然蒸青绿茶超细微粉体

宋代自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年)起朝廷开始派转运使(贡茶使)至福建北苑督造贡茶,同时又特颁龙凤图案模型,制作龙凤团茶,自此展开北苑贡茶辉煌的历史。

龙团茶饼

据《北苑别录》所载,宋代团茶的制作工序为采茶、拣茶、蒸茶、榨茶、研茶、造茶(入模固定,方銙、团銙,花銙或龙凤纹即在此时成型)、过黄等七道程序。

宋代龙团凤饼

龙团凤饼又称龙凤团茶,始于北宋初年。龙团凤饼乃建茶一绝,采用北苑(今福建省建瓯市东峰镇境内)产的鲜嫩茶芽精制压印而成,因茶饼表面上印有凹凸龙或凤的图形纹饰而得名,有些茶饼表面还用纯金镂刻金花点缀,华美至极。龙凤团饼以制作工艺精湛著称,它是宋代的御茶,宋人又称其为官焙、龙焙、北苑茶。

宋建窑供御垫饼

据《方舆胜览》《北苑别录》《宣和北苑贡茶录》等史料记载,宋朝龙凤团茶真正起始于宋太宗时期。当时的龙凤团茶一般以八饼为一斤,为大龙凤团茶。宋仁宗庆历年间,著名书法家蔡襄任福建转运使时亲自监制北苑贡茶,创造出更加精湛的以二十饼为一斤的小龙凤团茶。

小龙凤团茶的研制成功具有很大的意义。一方面,其使龙凤团茶制作更加精良,深受士大夫们的喜爱与推崇。另一方面,小龙凤团茶因分量轻小,数量也会多,所以传播范围更广,容易让更多的人品尝到。

宋徽宗《北苑春》诗帖

宋神宗时期,又创造出比“小龙团”还精制的“密云龙”团茶。宋哲宗年间,又研制出更精湛的“瑞云翔龙”团茶。到宋徽宗朝,更加精益求精,创制出号“新龙团胜雪”的团茶。

宋代民间散茶

散茶的发展阶段可大致分为唐、宋元、明三个时期。

唐代已有炒青散茶,只不过不是主流。

黄庭坚手书《奉同公择尚书咏茶碾煎啜三首》,其中有云:“乳粥琼糜泛满杯,色香未触映根来。”

入宋以后,多地制茶渐渐“不复研膏”,采制生产草茶。但是,从整体来说,北宋仍是以生产团饼一类的团茶为主;散茶的较大发展和在生产中取得明显优势,主要还是在南宋后期和元朝以后的事情。

欧阳修《归田录》载“双井白芽……遂为草茶第一”。

《双井茶诗文集》,有关于双井茶及其茶诗的记载

到了朱元璋罢贡团饼茶,炒青散茶成为了主流。但是团茶并没有消亡,四川的沱茶、云南的饼状普洱,都是团茶的遗风。

茶类生产的改制,必然连带影响到饮茶的风俗和习惯;饮茶风习的变革,不仅直接影响着茶具、茶艺的革新,又影响着时人的精神面貌,同时,这一面貌又体现在文人的笔墨之下。从这一角度来说,宋元是我国茶业和茶文化发展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阶段。我国古代的茶文化,正是通过宋元的一项项改革、发展,由明清进而走入近现代的。

第二期 完

主办

浙江图书馆

杭州市上城区茶文化研究会

参考文献

1.《点茶——南宋皇城根下的文化记忆》

政协杭州市上城区委员会,杭州市上城区茶文化研究会编著

杭州出版社,2018年出版

2.《杭州市上城区茶文化图考》

杭州市上城区茶文化研究会编著

西泠印社出版社,2012年出版

2.《历代茶器与茶事》

廖宝秀著

故宫出版社,2017年出版

3.《茶的味道》

张宏庸著

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出版

敬请关注第三期

往期回顾

第一期 宋人四雅之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