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地变荷园 看基层治理先进典型如何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

李弘 封面新闻记者 黄晓庆
现代化的农村综合服务中心,热闹非凡的党群文化广场,游客络绎不绝的荷花谷……7月22日,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在内江市东兴区高梁镇杨岭村徐徐铺展,在推进乡村振兴的工作中,杨岭村的实践都是“真把式”。
图片
杨岭村全村面积4平方公里,农业总人口1558人,2019年村集体收入12.3万元,人均纯收入1.56万元。从2018年前的落后村变为如今的“富裕村”,杨岭村支部书记邓利军道出村子发展的奥秘:“农村工作难以开展,在一定程度上是集体经济缺失,只有发展好村集体经济,才能富村强村。”
图片
走进该村的千亩荷园,正是花开正艳的时候。“就在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地。”邓利军坦言,在2014年以前,村内没有主导产业,没有一家新型经济组织,没有一条水泥路,劳动力基本外出务工,群众到镇上要步行2小时以上,是高梁镇最为偏僻的小山村。
如何牵住产业扶贫这个 “牛鼻子 ”,增强群众 “造血 ” 功能?作为一名退伍军人,同时也是2020年度东兴区“党旗、军魂、战扶贫”典型人物的邓利军利用在外务工、经商时积累的经验、技术、资源等优势,坚持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并将其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2015年,邓利军组织党员和社员代表外出考察,请来农业专家分析杨岭村实际,充分利用该村山清水秀的优势,最终确定发展荷莲种植产业项目。此外,为壮大村集体经济,该村还探索出“1333”模式,即“一个平台、三种收入渠道、三个使用渠道、三级监管”模式,实现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逐年增加,2015年实现村集体收入7万余元。
“目前,全村有新型经济组织15个,有荷莲、养殖、水果、乡村旅游、农村电商五大产业,从2015年至2019年,分别实现村集体收入7.1万元、8万元、10万元、12.3万元、13万元,越来越多的村民富起来了。”邓利军告诉记者。
而在杨岭村,记者也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成绩:培养返乡创业人才10余名;2016年,该村被中共四川省委评为“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并入选四川省乡村旅游精品村寨;2017年创建省级四好村;2019年入选国家级森林乡村……
“接下来还要继续扩大知名度,打响杨岭品牌,传承优秀乡土文化,大力发展荷莲、水果、水产等产业,以农旅相结合的方式来推动乡村振兴。”邓利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