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谊农场:种好中国农业现代化“试验田”

新华社哈尔滨7月24日电(记者李凤双、李建平、董宝森)73岁的李万金站在田埂上,仰望着喷施药剂的无人机掠过稻田,恍如隔世。60多年前,这里荒芜的景象已成为他尘封的记忆。
不远处,李万金49岁的儿子李国伟通过手机实时操控着无人机。“一台无人机大约能顶几十个人。”李国伟说。他是友谊农场的职工,在中国东北三江平原腹地种植了300亩耕地。
这个以中苏友谊命名的农场,位于中国第一产粮大省黑龙江省友谊县境内,是苏联于1954年援建的新中国首个大型机械化国营农场,有着“中国第一农场”称号。它是新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源地,代表着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方向。
约1800年前,这里是满族祖先挹娄人的古城;60多年前,垦荒人的荒火照亮了这里的建设之路;如今,现代化农业让这里成为中国农业发展的“样板”。
图片
5月8日,友谊农场一台大马力农机正在进行玉米播种。新华社发(徐宏宇摄)
夏日里,两架喷施药剂飞机从友谊农场第五管理区第二作业站的万亩高产示范田掠过,形成两道白线,绿色田野里用黑色稻苗种出的“天下第一场”几个大字格外醒目。
作业站站长孔令强说,这种飞机一天能对6000多亩耕地喷施药剂,效率约是无人机的8倍,是人工的数百倍。
在两架飞机上空,卫星被用于友谊农场的现代化农业生产中。孔令强介绍,一方面,他们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实现精准施肥,降低农业投入,减少污染。另一方面,卫星导航技术可以提高农机田间标准化作业水平。
在今年的水稻生产过程中,友谊农场将卫星导航无人驾驶插秧技术的作业面积从去年的3000亩扩展到30000亩。这项技术令秧苗栽植更加均匀,可使阳光和耕地资源利用最大化,每亩还能节约16元人工成本。
中共十九大以来,中国将农业现代化提升到新高度。友谊农场在农业生产中尝试信息化、智能化新技术,形成了从地面到天空的中国规模最大的农业机械群。
数据显示,目前友谊农场农机总保有量4.9万台(件),田间综合机械化率达99.8%。农机作业实现GPS卫星导航100%、旱田精密播种100%、旱田大马力机车作业100%。
图片
7月16日,友谊农场一望无际的玉米田。 新华社记者董宝森摄
“绿色农业、智慧农业、数字农业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探路方向。”友谊农场场长刘化莲说。友谊农场的自动精量播种、飞机航化“无人”作业、自带导航系统的大型农机描绘出未来中国农业蓝图。
分析人士指出,农业现代化关键在于科技进步。以友谊农场为代表的黑龙江农垦发挥现代化大农业“航母”示范、引领作用,实现了农业机械化率世界领先,初步建立起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为主导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为中国农业现代化积累了经验。
“我们会为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做好保障和服务。”黑龙江省友谊县委书记刘少坤说,今年以来,友谊农场进行了企业化改革,将原有行政职能及办社会职能移交给友谊县。“市场化改革更有利于友谊农场保持中国农业现代化‘排头兵’地位。”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