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不仅有煤炭和陈醋

别样风光
提起山西,你最先会想到什么?煤炭、陈醋、还是面食?
除了这些,山西其实还有许多值得挖掘的地方。从中国塞北田间的“致富花”,到有数千年历史的药茶;从百炼钢到“绕指柔”;从昔日荒山到生态名片……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山西,领略山西的别样风光。
图片
图为村民采摘黄花 中新社 武俊杰 摄
特色产业端出“小康饭”
药茶、黄花、小米……山西农业资源丰富、品种多样,素有“杂粮王国”之称,谷子面积全国第一,蔬菜品质优良,是全国优质水果生产优势区,同时还是全国道地中药材主要产地之一,农产品远销韩国、日本、欧洲等国家和地区。
黄花菜,别名“忘忧草”,有“观为名花、食为佳肴、用为良药”的美誉。大同种植黄花菜历史悠久,有600年的种植史,是中国黄花菜主产地之一。该市云州区所产黄花菜色泽金黄,角大肉厚,品质独特,从明朝起就有“黄花之乡”的盛名。
图片
图为村民夜采黄花 中新社 武俊杰 摄
“莫道农家无宝玉,遍地黄花是金针”,这是苏轼笔下的黄花菜。
时值七月,山西大同如期迎来今年的黄花菜采摘季。连片的黄花地中,随处可见农户忙碌的身影。如今,当地“小黄花”种出农户脱贫致富的“大产业”,成为中国塞北田间的“致富花”。
过去黄花菜可采摘面积不足万亩,如今,该区种植面积已达17万亩,建成十余家龙头加工企业,成立百余家黄花菜专业合作社。
目前,云州区共种植17万亩黄花菜,9万亩进入盛产期,年产值达7亿元,农民人均增收5000元,带动15000多名贫困户脱贫致富。
图片
图为潞党参产业基地 中新社 刘涌 摄
来到山西,除了黄花,还要品一品山西药茶。
《茶经》记载“茶之饮,发乎神农”,山西作为神农炎帝的故乡,制作药茶、饮用药茶已有数千年历史。清康熙帝曾御赐平定冠山连翘茶为“延年翘”,山西民间亦有制作药茶的传统。
3月20日,“山西药茶”省级区域公用品牌发布。山西省委书记、省长联手为这一品牌站台,力求把“山西药茶”打造成中国第七大茶系,这也为山西多地中药材产业发展带来机遇。
图片
图为村民在采摘桑叶 中新社 吴琼 摄
27岁的刘晓东是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黎基村的村民,以前他靠外地打工挣得收入。2016年,刘晓东返回家乡,到晋伟中药材合作社从事药茶制作工作。在家门口当“上班族”,既能照顾60多岁的父母,每年还有4万多元收入。
今春以来,合作社利用黎基村集体场地建起了中药材粗加工车间,吸纳村内剩余劳动力,每人每天收入可达80元。村民们谋生不用再背井离乡,实现了“家门口把钱挣”的愿望。
趟出一条转型发展新路
图片
图为太钢不锈钢精密带钢有限公司车间 中新社 韦亮 摄
作为中国重要的煤炭大省和能源基地,山西如今秉承绿色发展理念,努力建设“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示范区、能源革命排头兵、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2019年5月,山西成为全国首个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
在山西太钢不锈钢精密带钢有限公司的车间里,拿起一片“手撕钢”,用手指轻轻扭折一下就可撕开,“百炼钢”变为“绕指柔”。2018年8月,太钢生产的不锈钢箔材“手撕钢”,厚度为0.02毫米,仅有A4纸的四分之一,因其突破国外技术垄断,打破民众对钢铁的固有印象而走红网络,引起海内外广泛关注。
图片
图为太钢生产的不锈钢箔材“手撕钢” 中新社 韦亮 摄
山西兴于煤,也困于煤。小小的“手撕钢”工艺,折射出山西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新思路。目前,“手撕钢”已在高端电子、航空航天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走进太重轨道交通设备有限公司,一块特定尺寸的钢坯经过高温烧红后,放入车轮生产线,通过预成型、成型、轧制、压弯冲孔、打标、测量等6道工序,一个车轮就成型了,不到一分钟生产一片车轮,这就是“太重速度”。
图片
图为太重轨道交通设备有限公司 中新社 张云 摄
历经30余年的发展,太重已拥有机车轮、动车轮轴、重载轮轴、齿轮箱、轮对完整产业链,是全国唯一一家同时生产轨道交通车轮、车轴和轮对的企业。目前,太重拥有年产车轮60万片、车轴16万根、轮对8万副的生产能力,产品覆盖全球50余个国家和地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图片
图为太原东西山旅游公路 中新社 韦亮 摄
昔日千疮百孔、植被枯朽的太原西山,而今已是满目苍翠。漫步在玉泉山城郊森林公园,随处可见前来游览的游客。
“10多年前,这里一片荒凉,连人都见不到。如今,大批游客到此感受大自然氛围。”太原市玉泉山城郊森林公园董事长张俊平说,10多年前,这里分布着200余家煤矿、采石矿、砖厂等污染企业,山体因高强度采矿遭到严重破坏。
2009年,山西太原鼓励社会资本认养治理荒山,允许企业在完成80%土地绿化任务的基础上,利用不超过20%的土地面积建设公园配套设施,适度经营一些开发项目。
彼时,张俊平第一个报名认养荒山。他承包了太原西山部分破坏严重的荒山,从2009年开始投资近11亿元,将满目疮痍的玉泉山逐步恢复成绿水青山。目前,山体破坏面、荒山、荒坡治理已完成70%,玉泉山城郊森林公园已成为太原一张生态名片。
作为黄河第二大支流,汾河纵贯山西省6市45县,哺育了山西四分之一的人口,被誉为山西的“母亲河”。但1998年以前,这里并没有“小河流水哗啦啦”的样子。那时,由于流域水资源过度开发和人为污染破坏,汾河流域地表水量减少、水域面积萎缩、河流污染严重。
图片
图为治理后的山西汾河 钟欣 摄
多年来,山西太原引水济山、引水入城,对汾河进行综合治理,推动河湖水系互联互通,形成“一湖点睛、一水中分、九水环绕”的城市格局。如今汾河太原段风景如画,还发挥了调蓄洪水以及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
“汾河治理的第一期主要侧重美化和防护功能,第二期增加健身、游泳功能。第三期有了质的飞跃,不仅有防洪、蓄水、游船通行的功能,还为水上运动比赛提供场地。”太原市汾河景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侯刚介绍,今年6月,汾河治理美化进入四期北延工程,完成最后10公里的治理,预计明年10月完工。
图片
图为治理后的山西汾河 中新社 张云 摄
今天的山西,已不是许多人印象中“灰扑扑”的形象,山西也持续推动能源革命,坚持创新引领,蹚出一条转型发展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