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阵法是如何发展的?其实有三个阶段,顶峰在一人身上

中国古代阵法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与时代发展和战争水平的发展相同步,并与兵器和军事技术的发展相适应。中国古代战争在兵器和军事技术发展上经历了冷兵器时代、冷热兵器并用两个发展时期。与之相应,中国古代的作战方式也经历过混战、方阵、圆阵、疏阵和车战、步战、骑战及车步协调、步骑相配、冷热兵器配合作战等多种形式的变化。
图片
在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间战争使用的兵器都是石兵器,战争主要依靠双方肉搏,属于混战形式,战争规模不大,应该还没有完整的阵法运用。夏商周时期,青铜兵器开始大量使用,作战方式由混战发展为有步兵协同的兵车战。同时阵法也应用于战场。考古资料证明安阳小屯殷墟乙组宗庙遗址的“中组”祭坑就是按一定的军事组织和作战部署排列的步兵方阵。
图片
可见当时的作战阵式基本为单元方阵。方阵是最古老的战阵之一,“凡阵有十”,方阵居十阵之首。其特点是“薄中而厚方”。军队结为方阵,以一个整体行动,大排面横列作战可以左右照应,免受敌攻,发挥战车效能。但以整体作为一个战斗单位,只能正面进攻,难以从两侧后实施机动。并且为了确保战阵的战斗力,在接敌的过程中要不断地调整以保持队形的严整“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齐焉”。这样就会导致行进迟缓,战斗动作缓慢。然而伴随着时代的发展,方阵得到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图片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出现后,铜兵器逐渐被铁兵器所取代,独立的步兵和骑兵开始组建。作战方式由此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由原来的单元方阵逐渐转化为多元方阵。无论车兵还是步兵已经开始使用三阵和五阵。三阵指中军、左翼、右翼三部分别配置的宽正面横向阵形。一般以中军为主力,由两翼相配合。郑庄公的鱼丽阵就是以车徒混编的三阵形。
他将军队的两翼排成两个方阵,中间排布一个中军阵。以战车居前,步卒居后,战车间的空隙由步兵作填充,用少量的兵车占领较宽的正面。作战时先用两翼进攻对方两翼脆弱之军,再乘胜集中力量攻击中央。五阵则是由三阵发展而来,多是行军阵法。行军五阵由一个开路先锋军,保护兵车的右军,搜寻粮草的左军,主力中军,殿后的士兵等几部分组成。楚国的
荆尸之阵即是如此。
图片
到了公元前541年,晋大夫魏舒与狄军作战,将这种阵形用于战场,因为战场地形狭隘,战车无法展开,便“毁车以为行”,将甲士与步卒混编,组成了第一个独立的步兵方阵。魏舒之阵由前后左中右,五个相对独立的战阵组成。其兵力排布从正面由少及多,由弱至强,左右翼向前延伸形成一个诱敌深入实行包抄的战阵。五阵分而不离,形分为五,实则为一,从而更加灵活地适应了战场范围扩大、地形复杂、兵种增多的时代要求。春秋战国之交,出现了在五阵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八阵。
图片
八阵之说始于孙武,据《汉书·艺文志》载,春秋末期的《孙子兵法》原来就有阵图九卷,《隋书·经籍志》著录《孙子八阵图一卷》,但已经亡佚。可见孙子已经提出了八阵,只是阵图亡佚了。战国时,齐国孙殡在《孙膑兵法》中对阵法多有论述。《十阵》、《官一》、《十问》、《八阵》等篇都涉及阵法。“用八阵战者,因地之利,用八阵之宜”’,意思是说要根据不同的地形,将八阵布成适当的阵列。后人研究认为孙膑的八阵是“一阵八体”式的阵法,这对后世人们研究八阵法的影响颇大。其实诸葛亮的八阵之法是改良孙武的八阵法,并非是他独创的。
参考资料
【1】孙子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