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型慈善”是什么?除了捐款,企业还能做什么?

通过公益行动实现企业和社会发展的双赢,亲自下场深度参与公益成为必要指标。
记者 | 张峰 编辑 | 小豆
摄影 | 孙海 卢慧明
做公益就是纯奉献?小企业没多少钱不能做公益?做公益是不是一定会增加成本?企业和社会如何实现双赢?7月25日,南都周刊传媒第二期“智汇学堂”在广州市海珠区智汇科技园举办。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教授、民政部社会组织评估专家周如南作为主讲嘉宾,与参会的政府和企业代表一起探讨“除了捐款,企业还能怎么做公益”的话题。
广州市民政局慈善社工处一级主任科员李鑫、广州市慈善会副秘书长熊静茹、香江社会救助基金会理事、秘书长胡玉萍、三七互娱社会责任总监张峻玮、水中银小鱼亲测品牌总监梅姗姗、南都周刊主编邹高翔、南都周刊传媒总经理左志红、广州千里智汇产业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伍世盼等出席论坛。
现代企业应该做“战略型慈善”
近日,“2020福布斯中国慈善榜”正式发布,在这份以捐款金额为主要考评项目的百强榜单上,恒大集团为首的几家地产企业排名靠前,集体贡献了71.7亿的金额。
值得肯定的是,在从乡土社会到市场社会、从总体社会到多元社会的转变中,通过公益去应对和扭转社会变革中产生的各种问题,从而成为政府治理一个强有力的补充,已经成为社会公众的共识。但是往往外界对于企业公益的关注点,总是聚焦于捐助金额,处于一种粗放型的“公益1.0”视野。
在以“企业的公益参与之道”为主题的演讲中,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教授周如南指出,很多企业依然对于公益存在认知上的误区。做公益就是纯奉献?小企业没多少钱不能做公益?做公益是不是一定会增加成本?他说,站在一个更高维度的视野来看,现代企业应该做的是“战略型慈善”。
图片
周如南认为做公益不是单纯的付出,实际上可以通过公益行动实现企业和社会发展的双赢,亲自下场深度参与公益成为必要指标。企业提供人力和时间为社区提供公共服务、选择特定公益活动进行宣传成为公益2.0的普遍形式。
同时,一些企业设立了基金会专门进行公益项目的筛选、参与。香江社会救助基金会理事、秘书长胡玉萍把企业的CSR(企业社会责任)部门和企业基金会比作内核和外核的关系,基金会更加独立,注重公益产品的打造,寻求公益性和企业主体的更多链接。
另外一些企业则着眼于所处行业,关注行业内部产生的新型问题,寻求专业性的行业解决方案。比如,在游戏行业对于青少年成长具有消极影响的刻板印象背景下,三七互娱社会责任总监张峻玮表示,企业在严格落实实名认证和防沉迷机制的同时,也强调关注未成年人的隐私安全和数据保护的相关议题;水中银小鱼亲测则通过支持青少年学习生物检测内容,培养行业相关人才。
这也体现了国内企业对于公益认知的不断迭代更新,从最早的“自我感动”到以行业为支点,以被援助对象需求为导向,不断探索和践行“战略型”公益的新模式。
从“企业公益”到“全民公益”推动社会转型
在企业发展的路径中,公益逐渐从软性的“CSR”发展为拥有一整套系统评估指标的“ESG”(即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甚至影响和约束着上市公司的市值。在形成企业公益的共识之后,全民公益成为一个更大的新议题。
周如南提到,此次疫情中,在政府行为和大型企业、基金会、NGO的公益行为体系之外,催生了大量的草根公益组织,编织起了庞大的网络,将零散的资金和物资聚拢,缓解了疫情中心的物资紧缺状况。
这其中,平均年龄较低的饭圈粉丝形成的公益团体,展现出了强大的组织能力和效率,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结合青年有生力量和传统公益组织,成为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新趋势。
此外,互联网平台成为了公益组织建立起有效合作和联盟的新阵地,普通的公民通过互联网自发组织和参与的“群体性公益行动”大量涌现,这使“全民公益”有了更广的组织基础,对于公民公益心智的培育有着催化效果。而如何让专业的企业公益组织与他们合作以产生更大的效应,将成为新的议题。
在周如南的主题演讲结束后,现场还进行了主题为“除了捐款,企业还能怎么做公益”的圆桌论坛,以及Q&A的交流环节,台上台下互动热烈。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南都周刊打造“产学研”项目孵化基地
活动中,南都周刊主编邹高翔为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教授周如南颁发聘用证书,他也成为南都周刊传媒产业基地第二批特聘顾问。
图片
南都周刊传媒产业基地于今年6月份成立,在初期将会导入四类平台产品,分别是视频及知识付费研发平台、产业内容和影响力传播平台、深度营见习创业及青少年教育平台、娱乐粉丝电商分发平台。
据南都周刊传媒负责人介绍,南都周刊传媒产业基地在初期将会导入四类平台产品,分别是视频及知识付费研发平台、产业内容和影响力传播平台、深度营见习创业及青少年教育平台、娱乐粉丝电商分发平台。
“产学研”是南都周刊传媒产业基地的长期发展目标。
“产”的部分,南都周刊传媒产业基地将设立青少年课外教育研学项目。以小记者学习训练营形式,带领青少年走进南方报业传媒基地,学习现代印刷工业。南都周刊传媒产业基地还将设立国际CISV研学交流营,将其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属下的国际夏令村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体验营。
“学”的部分,南都周刊传媒产业基地将创立知识分享系列课堂,创立“智汇学堂”。通过专题演讲、圆桌对谈和网络直播等方式,邀约专家学者、行业领袖,分享对于社会、文化、经济、科技、环保、健康等领域的感悟和见解。
“研”的部分,南都周刊传媒产业基地将打造广州市海珠区实习见习基地。在“南都周刊传媒实习深度营”的基础上,根据广州市实习就业基地政策,结合南都周刊传媒文化传媒单位的行业属性,为在校或应届高校学生提供“实习、见习”的平台,把聚集人才、培养人才、孵化人才、研发项目、开发产品联动并落实到位。
来源|南都周刊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