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战“疫”!下沉干部的日记里全是故事!

编者按:
2月28日,疫情防控形势正紧。接到北京市委组织部、市直机关工委等部门《继续推动市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下沉参加社区(村)疫情防控工作实施方案》的相关通知后,北京市政协机关党员干部第一时间响应号召、踊跃报名。30名市政协机关干部下沉通州区台湖镇玉甫上营、西下营、蒋辛庄、碱厂、北火垡、兴武林6个村,参与村口值守、人员排查、测温登记、返村人员服务管理等疫情防控工作。随着疫情反复,6月15日起,30名下沉干部再次回到曾经值守了98天的岗位。
7月12日,北京高风险地区“清零”;20日,北京防控等级从“二级”再次降为“三级”。值此阶段性胜利的节点,我们特别选取了北京市政协部分下沉干部的驻村日记,看看这胜利的背后凝聚着怎样的力量与付出。
市政协机关派驻北火垡村下沉干部,办公厅秘书处副处长朱毅:
我的“武汉小兄弟”
图片
△朱毅(右一)
站在村口值守,村里的“武汉小兄弟”高高兴兴出来取快递了,他可是疫情期间北火垡村的“名人”。
“咱们村全村287户,户籍人口1015人。外地来京人员节日期间没走的有120多人,其中有湖北武汉籍人员1人。”2月底我们到北火垡村的第一天,村里的勾志田书记一边带我们入村巡查熟悉村情,一边向我们介绍着全村疫情防控工作的基本情况。“这个小兄弟呀,30出头父母就都不在了,所以三四年都没有回过湖北,一直在北京做闪送。去年年底辞工后,从琉璃河搬来咱们村租房住,准备在台湖这边工作。我们用大数据确认过他近期的行程,他自己也表示没有和来京的老乡见过面。为了保险起见,我们让他居家隔离,再有个三四天就能解除隔离了。”
那个时候,由于湖北的疫情形势还比较严峻,一些人对湖北籍、特别是武汉籍在京人员避之不及,也导致这些身在异乡的同胞心理压力比较大。“咱们做防控工作隔离的是病毒,而不是温情,再说咱们在政协做的就是团结人的工作,这个‘武汉小兄弟’咱们得多关心!”于是,我们入户测量体温的第一站就去了这位“武汉小兄弟”的家。初次见面,听说我们是市里派下来的,个子不高的他立刻紧张起来。我们向他介绍了到村里参加疫情防控工作的目的,希望他多支持我们的工作,有什么生活困难及时提出,我们争取帮他解决。接下来的每天,我们都上门给他测量体温,大家彼此间也就熟悉了。
图片
△朱毅(右一)
可在隔离期的第14天,马上就能解除隔离的他出事儿了!
那天傍晚,我们刚和村“两委”的干部开完每日例会准备回家,突然接到通知,村口来了救护车,村里有武汉籍人员发烧需马上送到医院检查。我们心急火燎地赶到村口一看,果然停着一辆救护车,身着全套防护服的医护人员正在问路。经过反复核实,果然是那位“武汉小兄弟”发烧了,同时他还伴有嗓子疼、咳嗽等症状。目送救护车闪着灯驶离村子,天天跟他见面的我们也仿佛心头压上了一块大石头,喘不过气来。
回到村委会,我们马上调出了他这些天的体温记录,虽说并没有发现异常,但我们也只能集中在村委会办公室里,忐忑地等待着医院的消息。如果他被确诊,我们作为密切接触者也要马上进行隔离,我想着家里的老人、妻女,一时真不知道该如何跟她们讲这件事。村民们也陆续知道有人发热被救护车带走的消息,办公室的电话响个不停,我们也只能尽量安慰,请大家放心,相信镇里和村里一定能妥善处理好,千万不要恐慌。
夜里10点,医院那边终于传来了消息。“不是!不是新冠,就是普通感冒!”勾书记挂了电话兴奋地说道。深夜,当我们在村口接到“武汉小兄弟”时,他脸色煞白、浑身颤抖,嘴里不停说“不该洗澡啊,不该洗澡啊”。我们详细一问才得知,他看明天就要解除隔离了,中午就烧了点热水在屋里洗了一个澡,结果有点着凉,一下子就烧起来了。洗个澡就惊动了全村,听到这个起因我们哭笑不得,让他先回去安心休息。
但第二天一早村里就炸了窝,很多村民提出要把“武汉小兄弟”赶走,不能让他再留在村里。在村委会,村“两委”成员、下沉干部和村民代表召开大会,讨论起他的去留问题。会上的意见分为两种,一部分人提出要立刻赶走,以绝后患;另一部分说,既然不是新冠,就先留下养病。两边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就都把目光转向了勾书记。
“还是先把他留下来养病吧!”书记和几位村委以及我们下沉干部商量后,大声宣布了决定。结果嗡的一下,会场立刻炸开了锅。
“大家静一静,听我说一下!”勾书记说,“他虽然是武汉人,但已经三四年没回过湖北了,这段时间一直在村里隔离,也没和老乡接触过,这一点我们是绝对放心的,我们干部也愿意给他担保。他这次就是着凉感冒,这天寒地冻的,我们要是把他赶走,他到哪儿去住,怎么活?新闻里天天说病毒无情、人有情,咱们居家隔离不能隔心,要是没人愿意租房给他住,那就到我家后院,我给他腾出一间房,先住我那里。他就是我的‘武汉小兄弟’!”
就这样,“武汉小兄弟”继续留在了村里。尽管很多人不知道这位湖北老乡的名字,但只要一提“武汉小兄弟”,大家就都知道是他,他成了村里的“名人”。
今天,我和出来取快递的“武汉小兄弟”聊了一会儿,得知他明天就要开始找工作了,相信他的生活会越过越好。看着他离去的背影,感慨万千,在北火垡村亲历的这件事,让我切身感受到了“病毒无情、人间有爱”,也希望每一位武汉人、每一位湖北人、每一位中国人永远平安健康幸福!
市政协机关派驻西下营村下沉干部,科技委员会办公室二级主任科员 魏瑞莹:
带着语音机器人“下沉”
图片
△魏瑞莹
村委会的刘姐每天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给村里每位尚在居家隔离期的人员打电话,仔细询问对方体温等信息并做好登记。这项任务看似简单,实则非常耗费时间和精力,随着外来返京人员逐渐增多,有时候一天要拨打上百个电话,尽管刘姐一直保持着饱满的热情和较高的效率,但每日这么大的电话量还是让刘姐有点力不从心。
我们的组长张永廷带领大家找到了竹间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他们做的正是自动拨打电话的语音机器人业务,其应用场景正适合西下营村当前的情况。说明合作意愿后,企业听说是要把产品应用在基层抗疫工作中,答应提供相应的产品和技术支持,且不收取任何费用!
就这样双方一拍即合,语音机器人也要下沉入村了。
图片
△魏瑞莹(左一)
“您好,这里是西下营村委会,请问您今天体温多少度呢?”作为试验,我们下沉干部首先用该系统给各自的手机拨打语音电话,当这句清脆又动听的语音响起时,大家对着手机迫不及待地回答“36.5度”,后台很快就导出报表,显示本次通话成功接通,体温度数成功识别!经过一上午的沟通与调试,我们西下营村的自动语音机器人系统终于初步搭建起来了!
面对初步测试的成功,大家在欣喜之余又进行了认真分析。目前这个是最理想的测试状态,但如果接电话的不是本人,或接电话的人没听清问题,又或者答非所问,机器人能够完成任务吗?我们又开动脑筋,针对实际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了全面测试,不断修改逻辑、完善话术,不仅增加了被访者身份识别,还在询问体温的基础上增加了具体症状、隔离情况等多个问题。最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多次测试和调整,自动语音机器人系统正式在西下营村的疫情防控工作中启用。
“您好,这里是西下营村委会,请问您是张欢欢吗?”
“是,我是张欢欢。”
“请问您今天是否有发烧、咳嗽等症状?”
“我没有。”
“那您今天体温多少度呢?”
“36.3度。”
“请问您今天是否有外出?”
“没有。”
“请问您是否还有其他情况想要上报?”
“没有。”
“好的,我们都记下了,非常时期,为了保护您和身边朋友的身体健康,我们每天都会致电关心您的身体健康情况,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再见!”
这是自动语音机器人正式运行第一天的一个电话录音,语音清晰,问答流畅。当近140个电话全部打完,后台立即导出了当天拨打情况的详细报表,每个电话的录音都清晰可查。对未能成功接通或未能识别出关键信息的,再由刘姐进行人工拨打,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人们都说,自动语音机器人系统的成功引入和应用,是我们西下营村防疫工作的一个亮点。这不,科技防疫“一不小心”就应用上了。
市政协机关派驻蒋辛庄村下沉干部,办公厅文化中心四级主任科员 张嵩:
驻村中的几个“没想到”
图片
△张嵩(左一)
在部队的时候,我就参加过H1N1流感防疫工作,有一定的防控工作经验,到了村里,每天站在村口检查站、走到村民家中,监测、排查、防控、值守……才发现工作中有很多“没想到”。
刚到村里,跟着村治保主任张叔走访居家隔离人员,就颇让我增长见识。蒋辛庄村是典型的人口倒挂村,村里居家隔离的人数不少,走访记录文件夹里夹着厚厚的一叠信息表格。在一户人家门前,我们拿着文件夹翻看半天,还未能找到这户人家的信息,就听见张叔已经“如数家珍”般地跟我们介绍起来:“这家是河北的,一共3人,3月7号就可以解除隔离了……”待我找到登记表上的那栏一对比,和张叔说的一点都不差,一次、两次,一户、两户……张叔的信息都是那么“精确”,犹如村里的“活地图”。“坚持坚持,还有2天就可以出门了。”“你们家4个人体温都得在‘京心相助’上报啊,老人小孩的都别忘了啊。”看着张叔对村里防疫工作信息如此了然于胸,我加倍体会到基层疫情防控工作虽琐碎但必须严谨细致。
疫情防疫期间,村“两委”组建了党员志愿者服务队,考虑到年龄大的人属于易感人群,就将参加志愿服务的年龄上限设置在了60岁。这下,许多已经退休的老党员“不干了”。65岁的老党员杨叔说:“年轻的还需要上班工作,哪有我们这些退休的时间充沛?我们还不‘老’,现在国家有需要,我们不能干看着!”就这样,成立后的党员志愿者服务队中年龄最大的67岁,50岁以上的占到70%,成为村里防控力量的主力。
图片
△张嵩(左一)
有一天下午,我正在村口执勤。村西头77岁的马大娘在村口检查站站了10多分钟,还不时踮着脚焦急地往路的远方眺望。上去询问后得知,马大娘的儿子户口在蒋辛庄村但并不住在村里,疫情发生后,马大娘一直没让儿子回村来。今天,将近一个月没见面的儿子要来给母亲送点水果蔬菜,因为儿子没拿村里的出入证,马大娘就来村口接儿子。我们劝大娘回家歇会儿再来,她还是坚持守在村口,请她在旁边坐会儿,她也不坐。老人家反复说:“虽然‘病毒’‘隔离’什么的我不是很懂,但这是国家定下的规矩,咱就得遵守。”马大娘在村口站了快半个小时,儿子的车终于出现在村口检查站,测体温、核对身份信息、勘验车辆、登记信息……按照流程进行检查后一切正常,马大娘才坐上儿子的车进村回家。可没一会儿,马大娘儿子就开着车出来了。“咋不多待会儿?”“老娘说疫情期间别在外面跑,得遵守规定,让我赶紧回家好好待着。”望着渐渐远去的汽车,我的内心十分感动,正是有了基层群众的理解与支持,我们的防控工作才得以顺利开展,为了他们的平安,我们付出的每一点辛劳都是值得的。
市政协机关派驻碱厂村下沉干部,办公厅宣传处二级主任科员 甘宇:
乡亲们给了我最大感动
图片
△甘宇
我所在的碱厂村属于比较典型的人口倒挂村。村里外地租房的比较多,189户出租户里,就有96户525人离京回老家过节去了,现在陆续返回,面临的防控压力还是比较大的。
在村里巡查过程中,发现有村民未戴口罩就外出倾倒动物粪便等情况。虽经耐心劝导,得到了村民的理解与配合,但也让我意识到,一些村民缺乏科学常识和防护知识,仅靠我们发现问题后进行口头提示作用有限。我便结合自己的工作专长,从市政协“委员讲堂———抗击疫情网络直播”中及时选取基层群众需要的内容,编辑加工成防护知识短视频,经村委会同意后,分批次发到村里的微信群中,便于村民们及时观看学习防控知识,增强主动防护意识。
随着外来返京人员陆续增多,我们几个下沉干部的工作重心也逐渐转移到入户排查和为隔离户测温登记上来。这项工作归村妇联主任汪银攀牵头负责,这名“80后”还兼任着村会计,人很干练,做事踏实细致、井井有条。
图片
△甘宇
“他们家人还没回来。”在一户家门口瞄了一眼后,带我入户排查的一位大姐说道。
“也没敲门,怎么知道人没回来啊。”我心里有疑问。
“你看,我在他们家门缝里塞了个小纸团儿,他们要是回来过,这小纸团儿就会掉下来。”
看到我恍然大悟的神情,两位大姐低声笑了起来。这一刻,从没在基层工作的我,突然理解了什么叫群众的智慧。在我们下沉之前,为了弄清外地人员返京情况,几位大姐每天都要巡查好几遍,挨家挨户敲门询问。有时候还专门选择晚上出动,挨户看哪家亮着灯,灯亮着就说明人回来了,白天敲门可以躲着不答应,但晚上肯定躲不过去。了解到大姐们如此辛苦,我和王晓蒙主动接过登记表,她们前面带路,我们敲门询问、核实登记。我俩年轻,手脚也快,这样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一上午2个半小时,就重新登记了48人。工作结束时,我俩的口罩都已经湿透了,摘下来后水珠直往下滴,这也让我更加理解了基层疫情防控工作的艰辛。
经过几天的入户排查,我们对村庄的布局和道路都已了然于胸。随着外来返京人员日益增多,我们主动肩负起隔离期人员上门问询、测温登记工作。
下沉期间,不时有村民自发来村里捐款捐物,有头发花白的老人,也有十几岁的孩子,有全家齐动员,也有身在外地的村民通过微信捐款。“武汉一定会胜利!”一位老大爷捐款后举手高喊,让站在一旁的我深受感动和鼓舞。碱厂村的所见所闻让我坚信,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的胜利终将属于人民。
市政协机关派驻碱厂村下沉干部,办公厅中山堂管理服务办公室四级主任科员 佟强:
14天的“特殊”缘分
图片
△佟强(右一)
“小张,咱们来看看体温表,36.5度,好,体温还可以,我怎么看你没精打采的啊,来,电子体温表再测测。行,没事,温度正常,千万别出去啊,咱憋足14天就都好了,有什么事儿随时给我们打电话啊。”
图片
△佟强
“呦,小刘,你这体温表怎么37.3度了啊?”
“我怕你们在门口等的时间长,结果测得早,刚又把体温表放暖气上了。”
“啥,放暖气上了,这哪行,我们一般三点到你这,提前五分钟测体温就行,你现在再用水银体温表测测,我们在这里等着。”
这就是我们在碱厂村参加疫情防控工作以来,每日里与居家隔离人员最平常的话语,碱厂村里的隔离户多以外来务工年轻人为主,我们每天主动和他们聊聊家常,不仅有助于消除他们居家隔离期间的孤独感,更让我们彼此间从陌生到熟悉进而相互信任。
掌握居家隔离人员的真实体温数据,是入户监测工作的核心内容,一人一个水银体温表居家单独测量,外加我们现场用的电子体温表辅助测量,这种“双保险”确保了体温测量的准确性,到碱厂村参加基层疫情防控工作已经22天了,三周的时间里我们走遍了村里每个角落,也有机会参与了部分返京人员居家隔离14天的监测全过程。
我们经历了他们忧心忡忡来到村里的第一天;感受到了他们体温偶尔偏高时赶紧拿电子体温表再测一次的紧张;听到过他们体温测量正常后开心的笑声;留意到隔离期第13天时他们期待明天的眼神;倾听过隔离解除当天他们畅谈自己隔离14天来的酸甜苦辣。
“今天我们给你开出解除隔离证明后,你在网上再登记一下,你就出隔离期了,我们就不再登门给你做体温监测,祝愿身体健康,一切顺利。”
这已经是我上门解除隔离期的第15位居家隔离人员了。我们5个下沉干部常说,能够一对一地为村里隔离户每天监测两次体温、做心理疏导,是我们与居家隔离人员“14天的特殊缘分”,我们希望每个人都能安全度过隔离期,也希望这个缘分能变成友情一直延续下去。
来源:人民政协报
编辑:包松娅 魏芯蕊
审核:周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