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唐山大地震看城市直下型地震风险

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唐山丰南一带发生7.8级大地震,短短1分钟的时间内,一座具有百年历史的重要工业城市被夷为平地,整个城市陷入瘫痪。唐山大地震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损失惨重的城市直下型地震,发震断裂纵贯人口稠密市区。全市民用建筑物倒塌破坏率达94.6%,工业设备厂房和基础设施大部分毁坏。大地震造成24万余人死亡,16万多人重伤。
唐山大地震已经过去了44年。唐山大地震之后,中国东部地区(台湾地区除外)没再发生一次6.5级以上的破坏性大地震。很多人没有经历过大地震,人们意识不到或逐渐淡漠了中国东部城市直下型大地震的威胁。事实上,我国东部地区历史上曾经发生过数十次7.5级以上的大地震。从全国看,许多大中城市坐落在地震活动断裂带及其附近。据不完全统计,我国31%的县级城镇、33%的地级城市、41%的省会城市位于7级及以上潜在震源区,面临着直下型地震的威胁。
唐山大地震的灾难,除了地震破坏力大之外,城市抗震设防能力不足,人民对地震灾难缺乏心理、组织准备,缺乏基本的知识和自救互救的常识等等,也是蒙受巨大损失的重要原因。震前唐山是一个不设防的城市,大地震使极震区各类建筑物普遍倒塌,民用建筑物倒塌破坏94.6%,公共建筑的破坏率达到90%,各种工业建筑倒塌达70-80%,人员伤亡较多,设备损毁严重,百年城市毁于一旦。
图片
区域地震台站分布图
自1966年邢台地震以来,我国的防震减灾工作开始起步。但当时的地震观测系统较为落后。唐山大地震发生时,省内的地震台多数不是被强烈的地震波掀翻,就是记录超出量程范围无法分析震相。处在外围地区的我国基本台网,也因处理资料技术的落后和通讯条件的限制,难以快速确定地震速报参数。
图片
国家地震台站分布图
如今,国家实施了台站数字化技术改造、首都圈防震减灾示范工程和数字地震观测网络工程项目,建成了省地震遥测台网中心、强震台网中心、前兆台网中心,基本实现了地震监测的数字化、网络化。此外,广大地震科技人员在观测方法、观测资料以及预报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艰辛探索,对全省地震活动、形变、电磁、流体、宏观(群测群防)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地震预测指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