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他能干好,可没想到他干这么好

洪瑞这个人好钻研,能干事,当生产队长的时候就干成了全县的先进,在四级干部大会上作为先进典型讲经验;进城经商做信誉楼也有自己的道儿,坚守“大商不奸”,不仅把民营商场做起来了,而且做得很成功,创业36年商厦开到35家。
干生产队好到县委书记给他“吃偏饭”;能自己解决的事儿绝不给别人添麻烦;做人真实简单,活得透亮。
采访对象:夏相臣,83岁,曾任黄骅县城关公社(今黄骅镇)党委书记,黄骅县副县长、常务副县长,黄骅市人大常委会主任。1997年10月退休。
采访组:赵夫铧 吕坤 宁美红
采访日期:2020年5月29日
采访地点:黄骅市夏相臣家中
图片
采访组:夏老您好,进屋就看到您门口放着一摞报纸,看来读书看报的习惯您还一直在坚持。
夏相臣:报纸每天都要看,尤其关于信誉楼的报道,只要有我就看。当初洪瑞做商业的时候,我就知道他能干好,可没想到,他会干这么好,把店都开到天津了。
采访组:那么多年过去了,您还记得第一次见到张洪瑞的情景吗?
夏相臣:跟洪瑞相遇很有意思。那是上世纪70年代,我在城关公社当书记,工作忙了中午几乎不回家,吃完饭就在办公室眯一会儿。赶上那天中午下雨,我正在公社大办公室坐着,这时候进来一个小伙子,他说避避雨,见我在屋,就聊了起来。
当时,他不知道我是谁,我也不清楚他是谁。但是我感觉这个小伙子不一般,自信,眉宇间透着英气。我问了很多,他对答如流。尤其是对搞生产特别用心,很在行。
采访组:他说了什么让您有这种感觉呢?
夏相臣:一聊种地,就感受到他很兴奋,话停不下来。洪瑞说他抓生产有个特点,“爱青苗”。
他怎么爱青苗?不是靠蛮力,是用心钻研。那时候种地,上哪里弄那么多肥料啊,他不嫌辛苦,跑海堡上去拉鱼粉。还有那会儿化工厂用棒子瓤作原料,他发现剩下的下脚料作肥料正合适,就到工厂去收。人家正愁这些“垃圾”没法处理呢,他主动上门拉着走,正好处理了“废品”,不收钱,他回去当宝贝,省下肥料钱。他的生产队为什么比别人干得好,单是这点就能看出高下。
采访组:听说当时张洪瑞带领的生产队年年先进,还经常在全县四级干部会上介绍经验。
夏相臣:他那时候是楼西村生产二队小队长,那个小队真是年年先进。不光各个村跟他学经验,当时的县委书记白沐也对他格外关注,经常给他“吃偏饭”。
采访组:怎么“吃偏饭”?
夏相臣:白书记觉得洪瑞是个好苗子,隔三岔五地,就让我叫着洪瑞去他办公室,给他看最新的政策、讲外地的先进经验,听他说自己的想法。那时候,一个生产队长哪儿那么容易见到县委书记呀,但洪瑞就成了县委书记办公室的常客。
采访组:从农业到商业,从农村到县城,可以说您见证了张洪瑞的这个重要转变。
夏相臣:1984年,那时我是黄骅常务副县长,跟着沧州地区代表团去了石家庄元氏县、保定徐水县等地学习考察,回来后县里打算建个新兴市场,把市场经济这块儿搞起来。当时洪瑞家里有个皮鞋厂,他来找我,想租个门市卖鞋。我就劝他:“现在允许农民进城了,你过来建个楼开家大商场不是正好吗?”他心里没底:“我行吗?”我没打哏,说:“你一定行!”谈了一会儿,洪瑞还是拿不定主意,我让他回去再考虑考虑。
过了几天,他又来找我,说下了决心干这个事儿。我一问才知道,他从我这走了以后,心里还是打鼓,就去请教在当地商界德高望重的贾毓忠老先生,问:“我就是个农民,对经商一窍不通,从小一说谎就脸红,怎么能经商呢?”贾老先生就说了四个字:“大商不奸”。听到这几个字,洪瑞定了心。后来的事,大家就都知道了。国营的人民商场、集体的供销商场、还有个体的信誉楼都规划在那了,三家比着干。
采访组:正是一直以来坚持诚实守信,信誉楼才成为走出黄骅,足迹遍布河北、山东、天津,拥有35家分店的大型商业集团。在您眼里张洪瑞是一个怎样的人?
夏相臣:我当时就认定洪瑞能干好,他这人踏实、有智慧,但是我真没想到他如今能干这么好。当时建楼的时候我问他有多少钱,他说凑了十来万元。其实他可以申请政府扶持资金,但是洪瑞始终没有张过嘴,就靠着这十来万块钱建起了信誉楼。洪瑞就是这样,自己能解决的事,绝对不给别人添麻烦。
采访组:大道至简。大家对张洪瑞的评价中,总是提及真实、简单,您觉得是这样吗?
夏相臣:确实。就说吃饭这件事吧,洪瑞请客,甭管跟谁,每人最多就上一道菜,不上山珍海味,更不铺张浪费。
自从在公社办公室认识以后,我对洪瑞很是欣赏,让他有时间家来吃饭。洪瑞没客气,以后就经常到我家来。我的招待也很简单,赶上什么吃什么。有时候就捋一把小葱、喝点小酒,两人聊得挺畅快。
有一天他到我家来,我和老伴儿在厨房准备饭,就听见小孙子在客厅笑得咯咯的,出去一看,洪瑞在客厅拿大顶逗孩子呢。之后我每次带着小孙子逛信誉楼,小孙子都要问一句“是去拿大顶的那个表大伯那儿吗?”洪瑞就是这样,任何人面前都真实简单,从来不端着。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