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尺高低左右,细苛方圆精准!大地作布,上海测绘员为大歌剧院“画像”

图片
“-56.099米、-6199.483米、16.571米”一串数字闪现在竺欢欢的测绘手簿里。无数个点位数据叠积于一起,市重大工程上海大歌剧院建设项目的基准坐标呼之欲出。
如果将工程建设比作一条龙,“走在龙头,站在龙尾”就是测绘人的自我定位。近年来,西气东输、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等,每一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工程,在奠基的第一锹土之前,最先提供的服务保障就是测绘,这就是“走在龙头”。但他们的辛苦和努力又隐在暗处,“站在龙尾”由此而来。
拥有70年历史的上海市测绘院,不仅承担着全市基础测绘实施,也为各类大大小小的城市工程建设项目提供测绘服务,只有准确掌握地形、地貌等地理要素,才谈得上后续的规划与建设。
把好第一道关,是职责追求,也是事业坚守。时维八月,炎暑当空,待垦之地宛如大晒场,豆大汗珠砸在地上立刻没了影。只步为尺、测天量地,测绘人踏向一片又一片新天地。
执尺左右高低,追求方圆精准
图片
去年底,上海大歌剧院破土动工。从效果图上看,如同一把缓缓展开的“中国扇”,巨大的白色阶梯螺旋状上升,延伸到空中,尽显中国风建筑之美。毫无疑问,“中国扇”落成之后,定将成为申城新的建筑地标、风景地标、文化地标。
制一把扇子,必先搭好扇骨。测绘人员的工作,就是获得“扇骨”的实地资料。他们扛着测量设备和脚架,到达测量点,移尺、打点、扶正,瞄准、调焦、读数,一招一式,一气呵成,然后再快步前往下一个测量点。这一系列看似简单的重复动作是外业测量最重要的基本功,也最考验团队合作。
市测绘院第三分院重大工程科的谢威任测绘项目负责人,竺欢欢担任观测手,徐文卫、丁洪建、任鹏飞几位老法师做辅助工作。在测绘队里,基本功都是由师傅手把手教徒弟,徒弟成长为师傅,再传给新一代徒弟。去年进来的大学生刘超就在现场学习老师傅们的操作。
图片
市测绘院第三分院副院长胡国生告诉记者,一项建设工程在竣工使用前,测绘人员是最早进入工地,也是最后一批撤离。其间,他们做大量的测量、复测、监测和检测工作。工程交付后,测绘人员也闲不得,还要继续为其做“体检”。
今日工作内容是施工控制成果复测。施工过程中,地基难免受到搅动,要实时掌握位置偏差。复测频率视工程的重要级别、难易程度、实际情况而定,几个月或半年一次不等。
外业测量必须头戴安全帽,身穿安全标识服,随时提防蚊虫和杂草,还经常为了寻找最佳通视角度,爬水塔、上屋顶。户外工作结束后,测绘员也不能立即休息,紧接着是忙碌的内业整理。胡国生介绍说,测量人员对测绘成果要点点清、站站清、天天清,一丝一毫提升测量精度。
肩扛钢标三角架,何惧沼泽与险滩
图片
谢威入行33年,在测绘外业晒了一身黝黑的皮肤。项目一个接一个干,几乎跑遍了上海每个地方,从南浦大桥、虹桥机场、浦东机场、地铁2号线、磁悬浮列车,再到眼前紧抓的长江隧桥、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项目、轨交崇明线。谈起过往,每每被后辈致以敬意,老师傅的皱纹里都漾着笑意。
老一辈测绘人面对到处是芦苇塘、烂泥坑的工地,二话没说就跳将下去,趟着泥巴过河。当然这些都是过去时了,现在仪器越来越精密,航摄、无人机、无人船轮番上阵,着实帮了不少忙。然而,很多情况下,依然需要测绘人员亲临一线。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项目的深基坑超过80米,测绘人登高爬低,已是家常便饭。
从海之畔到山之巅,从沼泽到戈壁,从繁华到荒芜,从青春年少到耳顺之年,从大地到天空……只要任务需要,测绘人无所不往,为城市变迁、经济发展绘制底图。年复一年,申城大地处处留下测绘人行走的脚步与坚守。
作者:史博臻
图:史博臻、上海市测绘院
编辑:祝越
责任编辑:唐玮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