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祁连山非法采煤 隐形富豪背后多少隐形“保护伞”

舆情背景
在青海省,紧邻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的木里煤田,是该省唯一的焦煤资源富集地。一家名为青海省兴青工贸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兴青公司”)的私营企业,盘踞在木里矿区已经非法开采14年,获利超百亿元。
2017年,甘肃祁连山因生态环境被破坏问题,3名省部级干部被问责。为何3年后,毗邻的青海祁连山生态环境被破坏、疯狂盗采乱象仍无法遏制?目前,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已有多人接受组织调查。舆论希望对兴青公司如此大规模顶风非法开采14年背后的“保护伞”,一追到底。
舆情事件
“开膛破肚”式采挖触目惊心
海拔4200米的木里矿区聚乎更煤田,地处青海省天峻县,紧邻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是祁连山赋煤带的资源聚集区,为青海唯一的焦煤资源富集地。木里煤田由四个矿区组成,聚乎更煤田由七块井田组成,聚乎更一井田是其中面积最大、储量最多的井田,焦煤储量近4亿吨。据《经济参考报》记者调查,兴青公司于2005年介入聚乎更矿区一井田煤矿,2006年后半年开始煤炭开采,其非法开采活动已持续14年。
目前,兴青公司有四个采煤队、120台机械、近300人在聚乎更矿区一井田煤矿5号井开采作业。2020年7月下旬初,《经济参考报》记者在兴青公司露天开采现场,放眼望去,“开膛破肚”式采挖形成的巨型凹陷采场,自东南向西北方向蜿蜒5公里,形成一条宽约1公里、深达300米到500米的沟壑,犹如在高原湿地上劈出的一道巨大伤口。开挖剥离出的地下冻土、岩石、煤矸石,在矿坑附近堆起四五十米高的渣山,掩埋了大片草地。
《经济参考报》记者置身于此看到,远处是碧草如茵的自然湿地、珍珠般洒落的羊群和白雪点缀的山峰,近处则是一片狼藉的煤堆、渣堆和触目惊心的巨坑,对比之下像是绿色的高原草甸被遽然撕裂,黑色煤炭和渣土如伤口外翻的血肉,令人不忍直视。
14年非法开采获利超百亿
2005年至今,兴青公司参与了木里煤田三轮煤炭资源整合,先后加入了松散型的青海木里煤业有限公司、青海天木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和青海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由于“整而不合”,实质是兴青公司及其全资子公司兴青天峻能源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兴青天峻公司”),单独自行在聚乎更一井田煤矿5号井实施煤炭开采。
记者从青海省自然资源厅一工作人员处了解到,截至目前,兴青公司、兴青天峻公司均未取得聚乎更一井田煤矿的采矿许可证,其开采行为属于非法盗采。
兴青公司董事长马少伟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兴青公司、兴青天峻公司都“停产配合整合,没有生产”。
而根据青海省政府相关文件显示和当地专业人士测算,自2006年底到2014年6月底,兴青公司在聚乎更矿区一井田煤矿非法开采优质焦煤2000多万吨,收入110多亿元。
《经济参考报》记者从兴青公司内部获得的2019年11月26日至12月29日《挖机挖煤结算表》显示,在此约一个月期间,10台挖机合计产煤11.25万吨;2020年5月26日至6月25日《自卸车车数统计表》显示,此期间产煤4.1万吨。
由此可见,自2006年到2020年的14年间,兴青公司从木里煤田非法采煤2500多万吨,获利150亿元左右。
非法盗采竟被作为生态恢复治理样板
2016年2月,中央有关部门《关于青海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和木里矿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调研报告》引起高度重视后,青海省政府出台木里煤矿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实施方案,整治工作进入最为严厉的时期。相关资料显示,就在当年,兴青公司从聚乎更矿区一井田采煤100多万吨。
2017年8月8日至9月8日,中央第七环保督察组对青海省开展环保督察。《经济参考报》记者获得的大量图片、视频资料显示,此期间兴青公司在聚乎更矿区一井田煤矿的非法开采仍旧热火朝天,停采时间仅一周左右。
2019年7月14日至8月14日,中央第六环保督察组对青海省开展环保督察。据兴青公司内部人士透露,督察组到天峻县开展下沉督察,兴青公司在聚乎更一井田煤矿的开采停了三天,督察组离开的第二天即恢复开采作业。
“每逢领导前来视察、检查工作和执法检查,兴青公司就临时停产一两天,并将采煤机械设备全部转移到渣山整形工地,用矿渣堵死通往采煤区的道路。”兴青公司内部知情人士对记者说,经常是白天迎接检查、夜间组织开采,或者上级领导、执法人员前脚刚离开,后脚就恢复生产。并且,每次有领导和执法人员前来矿区,公司都能事先得知消息。
兴青公司为了利益最大化,开采中采富弃贫、采厚弃薄、采易弃难,“采一吨扔五吨”,挑肥拣瘦,超过6000万吨煤炭资源被白白扔掉,估值高达360亿元左右。但是,就是这种掠夺性非法盗采严重破坏草原湿地生态环境的行为,马少伟却对记者表示:“在聚乎更矿区一井田的环保工作得到省政府肯定,作为生态恢复治理样板,经验在木里矿区推广。”
木里矿区分布着大片冻土及高寒草甸等湿地植被。聚乎更矿区所处的位置,既是黄河一级支流大通河的源头所在地,同时也是青海湖入湖径流河重要的发源地。粗放野蛮开采破坏的,不仅仅是矿区周边,随之而来的草场退化和地表荒漠化,将导致黄河上游和青海湖区域生态环境的恶化。
舆情观察
1、舆论拷问:非法采煤14年谁在撑腰
8月4日,《经济参考报》刊发题为《青海“隐形首富”:祁连山非法采煤获利百亿至今未停》的报道后,引发社会关注。截至8月15日24时,该舆情信息在网络上的信息量已经超过190万条,“青海隐形首富”“祁连山非法采煤”“青海木里非法煤矿探访”等均进入微博热搜榜单。
“大美青海旅游净地”是青海打造的一张亮丽名片,近年来,为保护三江源和祁连山的生态环境,国家和青海省可谓下了大力气。当地7月30日公开的新闻报道称:“在青海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努力争取下,近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达我省2020年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综合治理工程中央预算内投资9.7亿元。据了解,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综合治理工程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沙漠化土地防治、黑土滩治理、湿地保护、森林草原有害生物防控、生态监测、培训等项目。自2013年两项工程启动实施以来,已统筹落实资金180.1亿元,各项工程进展顺利。”
然而,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该新闻报道发出仅仅5天后,媒体曝出青海隐形富豪祁连山非法采煤14年获利超百亿,给祁连山生态环境造成严重伤害的新闻。
一边是努力争取上级资金治理三江源祁连山生态环境,一边是非法盗采长达14年,给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恶化。因此,青海隐形“富豪”马少伟大张旗鼓,打着生态修复大旗进行掠夺式开采,并不是这家企业有“隐身大法”,而是有层层“保护伞”在为其效劳卖命。
非法采矿14年,谁在背后撑腰?这是舆论关注的焦点,也是网民期待的真相。
2、舆论希望高规格问责一查到底
在该舆情中,有几个重要时间节点。舆情事发后,青海省主要领导第一时间作出批示,三名副省长任副组长,直奔现场,开展调查核实工作。8月6日下午,青海省针对此舆情事件召开新闻发布会;5天后,青海省两名厅级官员被免职,马少伟被采取强制措施;事发第9天,其中一名厅级官员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在该舆情形成的词云中,隐形富豪、祁连山、生态被破坏、14年非法盗采、上百亿等等,都是关键词。位于人烟稀少的青海祁连山再次曝出人为生态灾难时,面对种种疑点,公众很容易集体患上“信息饥渴症”,对于事件的真实性、发生原因、确切经过、责任主体、处理进程等真实信息有急切的渴求。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相关部门不能及时出面发布确切信息,而是采取消极被动的应对方式,广大公众极易滋生不满情绪,也给了部分心怀不轨的造谣者活跃的空间,导致舆情周期不断拉长,有关部门的公信力也会大打折扣。
在该舆情事件中处置中,青海有关方面面对强大的舆论压力,回应迅速。但是,尽管当地官方想尽快缩短舆情周期处置积极迅速,但舆论对此仍不买账,舆情因各种疑问交织而持续发酵。因为三年前,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就被中央通报过,而甘肃因祁连山生态问题被通报时,青海同样的问题却仍然被隐瞒了下来。并且,负面典型被伪装成“修复样板”愚弄民众。
对此,来源于澎湃新闻的评论称:2017年,甘肃“祁连山环境破坏”曝光之后,触发了“最高规格”问责。此次,青海祁连山非法采煤2500多万吨,事件持续14年,其严重性同样不容低估,希望来次更高规格的问责。
截至8月15日,青海祁连山非法采煤已经有一名厅级官员被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而舆论普遍认为,兴青公司长达14年疯狂盗采顶风而上的背后,恐怕不仅仅是一个木里煤田管理局局长所能“保护”的,“隐形富豪”背后,是否还有更多的隐形保护伞?
3年前,甘肃省因祁连山生态遭严重破坏,甘肃原省委书记王三运不当回事,是因为当地不少层级的官员和企业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利益关联,连他自己也牵涉其中。最终引发官场的震动,同一座祁连山,同样的非法采矿问题,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对此,青海已经成立专项调查组,并声称:“对核查中发现的违纪违法行为,不论涉及谁,不论涉及哪一个层级,都将一查到底,绝不姑息隐瞒。”
如何一查到底?对此舆论希望结果别让人们等待太久。
3、监管放水利益链条究竟有多长
在该舆情事件中,兴青公司之所以能长达14年疯狂盗采获利上百亿元,在新闻报道中,有一条重要的舆情信息:官方曾下达了三次对青海省生态环境的整治,并且下派督察组进行督查。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据该兴青公司的内部知情人员称,督查期间就停止动工和采挖。一旦确定督查人员离开,就立马动工。甚至将矿体和挖出的煤炭,用土掩盖、用绿色盖土网覆盖,竟能躲过检查。
在兴青公司非法采煤长达14年中,直接的监管部门有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交通运输、水土保持等部门,任何一个监管部门如果依法履行职责进行监管的话,都不会出现违法现象。但是,兴青公司大规模的顶风违法开采,不但没有上述这些部门的依法依规监管,反而有人给问题企业一路大开绿灯,通风报信,阳奉阴违,帮助企业违法开采,使其“持续多年不被发现和追究”。
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监管信息化、科技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监管手段越来越先进透明。但是,就是在“天上看、地上查、探头探、群众报”的立体化、全覆盖的监管模式下,兴青公司竟然能躲避过层层监管违法开采14年,可谓是“奇迹”。
监管坍塌的背后,一定有一条长长的利益链条,实际上也是一条反腐线索。对此,新华社发文质问:青海“隐形首富”非法采煤赚百亿,谁在监管放水?谁在通风报信?希望深挖非法“黑金”背后的监管“黑洞”。
舆情点评
生态旧债未还,祁连山又添新账。
打着修复治理的名义进行掠夺式采挖,无论是兴青公司还是当地政府,是在明目张胆唱着只要“金山银山”,不要绿水青山。
其实,这家盗采国家资源的兴青公司披着诸多荣誉:省上缴税收先进企业、中国最有潜力的民营企业、中国诚信企业等等。并且,似乎在公益方面做得也很出色:捐资60多万元用在了建希望小学上,捐资600多万元用于救灾。另外,其经营范围还多样化,投资2200万元用于天骏县城市建设。
青海祁连山生态环境的灾难,其实是当地政治生态环境出现了问题。是时候对祁连山生态环境彻底清算了。(新闻来源:新华社)
本文来源:民主与法制网
本期编辑:李 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