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洗脚”下的乐山城

暴雨下了两天。
洪峰一次一次过境,大渡河沙湾流量4500-6500m³/s,通江流量11000m³/s,三江汇合肖公嘴流量32000m³/s……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箭齐发”之下,乐山大佛被洪水淹至脚趾……
“大佛洗脚,乐山城睡不着。”凤洲岛、犍为县、易坝村……一个个村镇被洪水侵袭。人们爬上了屋顶,躲进了邻居家,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雨过天晴。临时安置点里,嘈杂的声音充斥在所有人的耳朵里。有人彻夜未眠,有人拿着手机不停刷信号,希望获得家人安好的消息。
洪水袭击了乐山这个好客、爱吃的城市,这里的人们则在尽力抗洪救灾。甘愿成为人梯,让孕妇踩着背登上橡皮艇的消防队员;踩着共享单车背后贴着“需要帮助请叫我”,淹到下巴却记不清帮了几个人的“金鱼”小伙;把妻子送上救援转运船,扭头登上冲锋舟给救援人员当向导的村民……
洪水毁损了很多辆车,熄灭了万家灯火,但没有浇灭人们心中一直藏着的希望。
破晓:宁静背后,有记录以来最大洪水悄然来临
8月17日下午,雨开始下了起来。张公桥美食街上的“正宗苏稽跷脚牛肉”还在做生意,“这里的雨不大,我记得天气预报说只有70mm降水量,没想到从上游过来那么大的水。”老板抹了一把汗。平时晚上10点关门,下雨,客人逐渐减少了。在店铺干活的刘阿姨把签子收拾好,锅碗瓢盆刷干净,卷帘门一关,像往常一样收摊。等她再来到店铺上班,已经是19日的下午。
8月18日6时,乐山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启动全市I级防汛应急响应。据乐山水文局预报,青衣江夹江水文站8月18日7时30分,洪峰水位414.2米,洪峰流量17000立方米每秒,洪水重现期50年一遇,为1955年有水文记录以来的最大洪水。
而悄然断电的五通桥区易坝村,并不知道这些。易坝村18日清晨的安静,是被一声声呼喊打破的。“洪水来了!”早晨6点刚过,张女士听到邻居的喊声。推开门,看到院子里已经进了红褐色的水。
张女士的第一反应,是拿起手机提醒附近的朋友们。然而因为断电,手机一晚上没充上电,她赶紧跑出门叫别人。出门时,水漫过脚踝。回来的时候,水已经达到了大腿。自家是平房,可能躲不过了。她赶紧收拾一些积蓄,和丈夫一起跑到邻居家二楼。那时,洪水已经涨到了腰部。
消防车的警笛声打破了乐山的宁静。眉山消防救援支队早上6点多接到前往乐山支援的通知。通往乐山的路异常坎坷,每个支援的分队都要换三四次导航。原本一个半小时的路程,绕道变为两三个小时。随着时间流逝,绕的道路也越来越远。
眉山支队的任务是前往五通桥区的冠英养老院和附近的易坝村进行救援。橡皮艇被蔬菜大棚的顶棚刮破,洪水翻过地下的坑洼形成一个个小漩涡,浪头考验着皮划艇上的每一个人。没办法启动螺旋桨助力的时候,艇上的两名消防队员就跳船做人力马达,拉着皮划艇上的绳子走。
早上7点多,市里的出租车司机吴师傅还在正常出车,市中心的水不深,刚刚到脚踝,他开了几趟。中午看着水越涨越高,吴师傅决定回家。机敏的他刻意把车停到离家三四公里之外的高处,然后慢慢淌水走回家。“几天前有一波降水形成了一些积水但是不深,这是第二波,我害怕会比较深。”如他所料,家门口的车已经被淹到了引擎盖。而他的朋友没有这种幸运和警惕性,现在需要把车拖去维修两个月。
谚语:大佛洗脚,乐山城睡不着
受暴雨和上游洪水影响,乐山岷江、青衣江、大渡河水位迅速上涨,8月18日上午10时许,洪水已经漫过乐山大佛脚趾头。这是自1949年以来,乐山大佛首次被洪水淹至脚趾。在乐山流传着一句谚语:“大佛洗脚,乐山城睡不着。”
一江之外的凤洲岛上,洪水冲进村民家中,将几吨重的车辆卷走。连接凤洲岛与陆地的桥被洪水淹没,凤洲岛成了在大渡河中央的一座孤岛。
船,来了。
没有信号,没有电,嘶吼成了救援队员和受灾群众对话的唯一方式。把嗓子喊哑的不仅是救援人员,还有岛上的居民。18日上午10点过,家住凤洲岛大佛坝村的黄文正和妻子跑到屋顶,“咣咣”敲打锅盖求救。在消防队员准备用冲锋舟将夫妻俩送上大船转移时,黄文正选择了留下做向导,告诉消防队员哪家有老人,哪家有病人。夫妻俩再次见面的时候已是10个小时以后。一天时间,黄文正把自己的嗓子喊到说不出话。
五通桥区易坝村六组3个平时一起“耍”的年轻人,商量着拿出其中一家的小船,划船转移了一对老夫妻和一个年轻人。他们还想往地势低的几个组划,村支部书记邓必谦劝阻了他们,“你们划去那么远不安全,消防官兵来了交给他们。”
图片
8月18日居民在街道上划船前行。
皮划艇从易坝村来来回回,两个眉山支队的消防队员一趟能带走四五个人。时间、地点、名额都很有限,谁先走?“看到他们,我们就喊哪家里有老人和小孩。”虽然没有得到第一时间救援,但是张女士还是能理解,“我们趟水总比老人趟水好。”
晚上不适宜救援,眉山支队在晚上9点决定从易坝村收队。截止到收队一共救援668人,大部分为老人和小孩。看着易坝村水往下落了,冯女士一家打算趟水走出易坝村。
9岁的儿子在父亲背上看到身边一片漆黑,止不住地哇哇哭泣。“我们哄半天也哄不好,其实我们自己心里也害怕。”一天没吃饭,晚上10时多转移到高地,买了一些粮食。次日凌晨1点多,冯女士才把孩子送到五通桥区的亲戚家。
易坝村的张女士在临时安置点一宿没睡着,早上6点多就开始往家里走。她知道,对于她家来说,战斗才刚刚开始。
水回落了,冯女士也开始往家走。“17日晚上,通信公司发了洪水预警通知,但是我们都没有在意。七八十岁的老人都没遇到过这样大的洪水,谁会想到这件事会落到自己头上。”她的婆婆举起清淤用的铁锨向上示意,水漫过一层的门,在两三米的地方停下。墙上的水渍还没有干,污水把白墙染得仿佛干裂的土地。
水涌上来之前,家里几个人一起把冰箱抬到垫了几块砖的桌子上,但还是被淹了。煤气灶也来不及抢救,被水冲到了路上。水涨得快,他们只来得及把一些日用铺盖拿到二楼。回到家里,第一时间去找孩子的书,已经全被泥巴糊住了。
家里的男士找村外的亲戚家四处借了水管,从附近的沟渠引水到家冲洗地面。冯女士在院子里把被洪水淹过的衣服整理出来,给每个家人洗出一套可以更换的,剩下的全部都扔掉。“这次至少需要一个礼拜才能把家收拾出来,收拾完我想先把孩子接回来,一家人做点好吃的。”
住在涌斯江附近的李大爷恢复了日常遛弯。涌斯江是岷江的支流,江上横着5座桥,以前被称为“五栋桥”,现在改为“五通桥”。六旬的他每天都会顺着涌斯江溜达两万步。
8月18日,为了看看外面的情况,他骑着自行车绕了很远去拍摄五通桥的样子。“平时岷江和涌斯江都很温顺。这次会给大家一些教训,让大家记得大自然的威力,要善待大自然。”江边用混凝土筑成的厚重隔离护栏被洪水“连根拔起”,一段一段冲到了低一点的平台上。
生长在涌斯江边,五通桥成为李大爷的留恋。清代诗人李嗣源曾经称赞五通桥附近“烟火万家人上下,风光应不让西湖”,故其有了“小西湖”的名字。
图片
8月19日洪水过后的涌斯江。
生机:等乐山恢复了,一定要来尝尝这里的美食
8月19日上午8点30分,乐山大佛的脚趾露了出来,水位已退至佛脚平台以下。雨过天晴,远处峨眉山山脉映了出来,像海市蜃楼一样卧在天空。
图片
8月19日雨过天晴,在乐山大佛旁可以看到峨眉山山脉。
乐山大佛石窟研究院负责人彭学艺,已在景区工作30多年。乐山大佛守护着乐山,他们守护着大佛。这也是他第一次见到大佛湿脚,经过几天的勘察,他初步断定乐山大佛本体总体安全。受洪水冲击影响,佛脚脚踏2001年修补的捶灰附加层出现小面积脱落,九曲栈道有少量落石。“之后会有专家组对大佛进行更专业的勘察。”
8月20日晚,乐山大佛官方公众平台发布声明:乐山大佛景区已完成清淤修复、防疫消杀等工作,即日起恢复游山票销售。
“冬瓜2.5元一斤,甜玉米6元一斤……”小摊贩在张公桥桥头吆喝着。早上6点,桥头已经有零散的商户在卖蔬菜、水果、肉类等食物。张公桥临时过渡市场里还有积水和淤泥,他们不得已只能把摊位转移到道路旁。
图片
摊贩在街边临时摆摊。
在岷江的一条支流旁,形成了张公桥美食街。乐山张公桥修建于康熙年间,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张公桥自古商贾往来,人流如织,见证了乐山的沧桑繁华,也见证了周围餐饮美食的兴起。慢慢地,这条街变成了“美食街”“好吃街”。然而因为地势低,支流里的水倒灌似地从河中冲了出来,将“好吃街”一口吞没。
水随着大佛脚趾露出渐渐退去,清障车在“好吃街”转移被水淹的车辆。每家店铺都在清理屋中的水和淤泥。没有清理完淤泥的,没办法开张,老板和伙计就捧着自己家做的豆浆和包子站在店铺外吃。
8月20日上午8点37分,“好吃街”上的李嬢嬢甜皮鸭做了洪水过后第一单生意,附近居住的老顾客购买了一份鸭肝。街道里,只有少量推车店铺可以开张营业。
图片
8月20日张公桥“好吃街”上,顾客在仅开的几家店中购买食品。
旁边的“正宗苏稽跷脚牛肉”,刘阿姨不舍地拿着勺子把刚放进锅里不久的牛油盛出倒掉。她是负责制作跷脚牛肉的厨师,19日下午,家里通上电,她才知道“好吃街”受损如此严重。
经过一天多的清淤,跷脚牛肉已经把店铺内的淤泥打扫干净。刘阿姨特意来早一点,用牛油、生姜、桂皮等调料熬了一大锅汤。然而汤中的水还没开,老板就决定还是暂缓营业。“外面的淤泥和垃圾还未清扫干净,路面上味道很臭,老板怕砸了招牌。”同时物业告诉他们,还要再停电10天左右,距离店铺恢复还有很远的路。
乐山市民爱美食也懂美食,“好吃街”上的夜宵可以延续到夜深。刘阿姨很怀念以往顾客坐满两层楼的桌子的时候。老顾客会点个跷脚牛肉、钵钵鸡,在店铺里一坐就是一个晚上。来得多了,大家也就成了朋友。
离开的时候,刘阿姨拉住记者的胳膊,“等到乐山恢复了,你一定要回到这里尝尝。”她笑着转头,继续打扫。
红星新闻记者 马天帅 实习记者 郭懿萌 摄影报道
编辑 彭疆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