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乡愁 迎来幸福

图片
村民们在齐西村“土布坊”进行纺织作业。
8月12日傍晚,宝鸡市陈仓区慕仪镇齐西村很是热闹。党建文化广场上,一群年轻小伙子打着篮球,旁边有老人在下象棋;“土布坊”里,几位妇女正忙着织布作业,不时传出阵阵笑声……
这样的场景,在慕仪镇早已司空见惯。近年来,慕仪镇以“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为抓手,外修“颜值”,内炼“气质”,使全镇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美了环境,暖了人心
驱车在齐西二村行进,记者瞬间被道路两边的花带吸引。孔雀草、月季等沿路向远方延伸,一眼望不到头……
“沿路花带,是我们整治村容村貌、打造宜居环境的创新。这几年,通过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我们在村里建了垃圾填埋场,让村民门口的‘三堆’下了岗。此外,我们还大力栽植绿化苗木、建设花带花海,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美景。”齐西二村党总支书记谭宽让告诉记者,为建立卫生管理长效工作机制,齐西二村专门成立了一支卫生保洁队伍,吸纳村民尤其是贫困群众加入。这样一来,街道敞亮了,环境整洁了,村民的收入也提高了。
美了环境,也要暖人心。近年来,由于年轻人外出务工,齐西二村留守老人偏多。闲暇时候,老人们喜欢三五成群聚在一起,聊聊天、下下棋,打发时间。可是,这种由老人自发组织的活动多属于“小打小闹”,时间、地点不固定,很难形成规模。
如何把老人集中起来,建成属于他们的“幸福院”,成了齐西二村“两委”班子不断思考的问题。
2016年,通过多方协调,齐西二村对村委会闲置房间进行改造,建成了齐西二村“幸福院”,为老人提供日间照料等服务。这样一来,齐西二村400余名老人有了就餐、娱乐的场所,真正实现了老有所依、老有所乐。
看电影、下象棋、写毛笔字……“幸福院”建成后,成了齐西二村许多老人文化活动的“新据点”。在这个大家庭中,锣鼓队、秦腔自乐队、秧歌队等也纷纷成立,并定期开展文化娱乐活动。“幸福院”里,老人们各显身手,唱出了别样夕阳红,舞出了精气神……
净了乡风,淳了民风
几乎每天清晨,齐西村党建文化广场上都会出现这样一幕:年过七旬的齐侃见推着轮椅,陪老母亲聊天散心。
齐侃见家住齐西村,年轻时,在乡镇企业当过会计,办过砖瓦厂、建材厂。退休后,他更是一刻闲不下来。一说起他,自然绕不过几个词:孝顺老人、团结邻里、热心公益。
由于母亲年迈,又长年卧病在床,齐侃见和兄弟姐妹几人就带母亲四处看病,在病榻前忙前忙后,照顾了12年,是街坊邻居公认的“孝子”。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齐侃见还十分重视青少年健康教育问题。他经常利用空闲时间,搜集整理关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相关知识,为村里的娃娃们义务讲解,帮助村里10余名学生纠正了不良生活习惯。2019年,齐侃见家被评为“十星级文明户”,成了全村人学习的榜样。
在齐西村,像齐侃见一样的榜样还有很多。近年来,齐西村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村范围开展评选表彰活动,通过发挥道德模范的示范带动作用,真正实现乡风文明。截至目前,该村共评选“十星级文明户”35户、“好媳妇、好婆婆”3人,“优秀党员致富带头人”4人、“身边好人”2人。此外,齐西村还重新修订村规民约,把以前的口头约定变成接地气、可操作的规章制度,引导村民把文明乡风融入日常生活。
“去年,我们把镇上一些老党员、老教师等组织起来,建立了一支15人的乡贤文化骨干队伍,邀请他们整理慕仪镇的历史故事和发展历程,争取把好的文化传承下去。”慕仪镇党委书记杨亚博说。
鼓了口袋,富了群众
洞坡村沙盘、叫不上名字的老物件、村史大事记、村民对未来的寄语……在洞坡村村史馆里,新与旧的碰撞下,一段段乡村记忆被铺陈开来。
近年来,受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农民技术水平有限等因素影响,农村普遍面临谁来种地、谁能种地、如何种好地等问题。可在洞坡村,村民们明显感觉到,近几年返乡就业的人多了不少。是什么吸引了这群人“归园田居”?
是乡愁,更是机遇。
“从2013年起,我们开始转换思路,和宝鸡市陈仓区利民秸秆机械化加工利用专业合作社合作,通过土地托管制度,把农民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规模作业。”洞坡村相关负责人一边介绍,一边给记者盘算:有了土地托管,村民们只需要提供土地和劳动力,不仅生产成本降低了,收入增加了,还能接受免费的技术培训,可谓是一举三得;合作社负责生产,为村民们提供关键技术指导,并积极对接市场。这样一来,大大提高了村民们种粮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截至目前,该模式已吸纳176名农民及返乡青年就业,累计惠及群众1100户。
不仅如此,洞坡村还积极和宝鸡市陈仓区利民秸秆机械化加工利用专业合作社合作对接,不断加大对贫困群众的帮扶力度。据统计,目前该模式已为52户低保户实行免费耕作,使428名贫困群众受益。这些举措,不仅让村民们鼓了钱包,更为其提供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切实提高了群众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