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自己是深圳援藏干部人才而骄傲”

“察隅的猕猴桃今年收成怎么样,察瓦龙乡的路比以前好走些了吧?”不久前,记者从西藏察隅采访一周后返回深圳,刚见到陈加顺时,他便关心地询问起察隅的近况。

现任深圳市市政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总站办公室副主任的陈加顺,曾作为深圳市第八批援藏工作组组员,于2016年7月至2019年7月挂任西藏察隅县发改委副主任。“援藏三年,激情担当,刻骨铭心,让我留下了受用一辈子的精神财富。”

“我为自己是援藏干部人才一员而骄傲,为深圳援藏队伍精诚团结而欣慰,为深圳特区援藏的担当而自豪。”他说。

一座“彩虹桥”成察隅“新名片”

西藏察隅,是林芝市最偏远、深度贫困的边境县,从县城到市区的路蜿蜒盘旋,最快的车程也要10多个小时。道路,无疑是阻碍察隅发展的关键所在。

记者在察隅县城看到,察隅河上,色彩明艳的嘎巴二桥如一道彩虹,连接起老城与建设中的嘎巴新区。这条打通察隅县城交通环线的桥梁,有效改善了县城交通,解决了群众出行问题,当地藏民称赞其为“彩虹桥”。

“这是察隅第一座单跨下承式钢筋混凝土拱桥,称得上是察隅的新名片。”提起嘎巴二桥,陈加顺说,这是深圳援藏项目中的一份“得意之作”。

项目建设过程中,也并非一帆风顺。C50混凝土在当地找不到,桥梁桩基位置下部存在流沙层,枯水期时间短且水流量依然大……施工难题一个接着一个。

面对困难和挑战,深圳市第八批援藏工作组攻坚克难。为抢抓嘎巴二桥施工“黄金期”,各参加单位24小时昼夜奋战,终于在汛期来临前,桥梁平稳进入上部结构施工阶段。

如今,嘎巴二桥横亘在察隅县城,将为畅通持续增长的客流、车流,促进察隅河东西两岸整体发展发挥积极作用,也见证着当地藏族老乡迈向小康生活的幸福笑颜。

十个“小康村”实现藏族老乡安居梦

“回到深圳后,请一定向加顺问好,告诉他察瓦龙的亲人们都很想他。”在察隅县察瓦龙乡,聊起乡里的几个小康村建设,乡长吴明军说,和陈加顺共事三年,见识了深圳援藏干部人才敢打硬仗、敢啃硬骨头的特区精神,大家也早已成为了人生挚友。

扶贫攻坚,关键是要精准发力。小康村项目,就是深圳市第八批援藏工作组精准帮扶察隅脱贫的重要抓手之一。

“我们调研察隅县三乡三镇后发现,古拉乡、察瓦龙乡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属于深度贫困区,一些村庄还不通路、不通邮,人畜居所未分离,亟须改善居住环境。”陈加顺说,针对这些问题,深圳市第八批援藏工作组将10个小康村建设放在最偏远、深度贫困的古拉乡、察瓦龙乡。

古拉乡、察瓦龙乡地处高山怒江峡谷地带,山高、谷深、坡陡、弯多,小康村项目建设面临各种自然条件限制,尤其是个别村庄不通路,材料运输极其困难,加之大雪封山、雨季泥石流、塌方等自然灾害,建筑材料往往只能靠人背或马驮等方式运输,给工程建设带来极大难度。

可是,这并没有让援藏工作组“打退堂鼓”,“马上就办、真抓实干、办就办成、滴水穿石”,深圳市第八批援藏工作组与察隅县委县政府共同协调解决施工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稳步推进小康村建设项目。

三年间,在这些连片深度贫困区,援藏工作组先后完成了10个小康村建设。

吴明军说,小康村建设不仅让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让村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质的提高,感谢深圳人民的无私援助,感谢援藏干部的倾情付出。“生活越来越有奔头,一定会越过越好的。”

三年援藏践行“来了就是察隅人”诺言

来了就是察隅人,来了代表深圳人。这是深圳市第八批援藏工作组组长顾东忠与全体组员进藏时立下的诺言。陈加顺觉得,“战友”们可以一起拍着胸脯说,已经倾尽全力,三年援藏兑现了诺言。

回忆三年援藏历程,除了漂亮的成绩单外,少不了路途奔波、处境凶险。2017年11月,安巴小康村建设涉及重大设计变更,事关老百姓切身利益,事情紧急。而这时天气恶劣,通往村里的路途需要翻越海拔近5000米的折拉山,山上到处是积雪,行车非常困难。

面对这种情况,陈加顺没有退缩,而是在工作组的安排下,及时协调相关单位前往处理。一路上,海拔3000米以上道路完全被积雪覆盖,平常2至3小时的车程,花了5个多小时才到达。肚子饿了一整天,一行人在下午5点多才吃上一顿泡面。

时隔不久,在一次下乡途中,陈加顺意外跌倒左手脱臼,为了不给项目建设“拖后腿”,他在左手复位的第二天就赶去上班。

高山峡谷之间,终得百炼成钢。陈加顺说,正是在这种艰苦环境磨炼下,他才真切感受到身上沉甸甸的担子,认识到所从事工作的重大意义,体会到援藏使命的无上光荣。

“深圳到察隅几千公里,援藏干部人才带着深圳人‘感恩改革开放,回报全国人民’的情怀去到那里,有幸在这样美丽的土地上奋斗,不正是我们的诗和远方吗?(记者张光岩 通讯员莘祖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