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化县:内源式脱贫攻坚浇开撒拉之乡脱贫致富奔小康“幸福花”

央广网消息 作为西部民族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深入落实省委“一优两高”战略,克服资源禀赋差、基础欠账多、群众致富门路少的严峻挑战,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于2018年9月宣布脱贫,成为全国唯一的区域性整体脱贫摘帽的撒拉族自治县。在脱贫摘帽奔小康的探索实践中不等不靠,创造了以党建引领、因地制宜、民族团结、政策扶持“四位一体”内源式脱贫攻坚的循化模式。
一、党建引领,构造内源式脱贫攻坚的强大思想合力
1.坚持党建引领,增强党员干部脱贫攻坚的行动自觉。正确的政治方向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保证。县委、县政府构建“一联双帮三治”工作机制,形成了县有指挥部、乡有工作站、村有工作室的攻坚组织体系,给农村培育了一支永远撤不走的工作队,成为推动脱贫攻坚、加速乡村振兴的先锋力量。同时,全面实施“1+8+10”行业扶贫规划及农村党组织能人引领工程,推行“支部+村集体经济+农户”模式,引导村党支部创办领办村集体企业或专业合作社,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使党员聚在产业链,让群众富在产业链,切实筑牢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让党旗高高飘扬在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战场上。
2.塑造民族品格,激发广大群众创业就业热情。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县委、县政府特别重视发挥群众的主人翁作用,教育引导群众塑造自强不息,敢闯敢拼,劳动光荣,勤劳致富的精神品格,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动广大群众办企业、育产业、兴家业,全县形成了个个谋创业、人人可就业的局面。2016年精准扶贫工作实施以来,全县累计发放各类创业贷款5亿元,培育市场主体7921家,共注册各类商标达386件,其中“中国驰名商标”7件、“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3件、“青海著名商标”12件,是全省著名的商标县。
3.重视扶智扶志,提升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为引导群众从“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把扶智扶志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一方面聚焦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抓教育,开展了规模和力度史无前例的“控辍保学”工作,力争不让一个孩子失学。经过三年多的努力,群众的教育观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教育扶贫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和最大共识,全国控辍保学现场观摩活动今年5月在我县举行。另一方面抓好劳动者技能培训,确保每户有一个致富能人,每个劳动力掌握一项致富技能。脱贫攻坚期内,累计投入3379.263万元,实施贫困家庭“职业教育+就业培训”、农村电商培训、妇女手工刺绣培训及拉面“带薪在岗实训+创业”培训等群众易参与、见效快、收益好的技能培训项目,培训总人数达33940人(次)。
二、因地制宜,打造内源式脱贫攻坚的特色产业支撑
1.坚持“政府主导+大众创业”,使拉面成为了脱贫的主导产业。多年来,县委、县政府把拉面产业作为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来打造,通过政策引导、金融扶持、技能培训、跟踪服务、提档升级等立体式保障措施,培育壮大产业规模,推动品牌连锁经营,拉面的功能从糊口变营生、生计变生意。广大贫困群众亲帮亲、邻帮邻、能人带大伙,走出山门,走进城市,走上了一年当跑堂、两年做面匠、三年成老板的“123”脱贫致富奔小康之路,7500家拉面馆遍布国内200多个大中城市,年输出劳动力4万余人,约为全县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年实现拉面经济综合收入20亿元以上,年人均收入5万元以上。拉面产业释放出巨大的脱贫效应,广大群众闯了路子、换了脑子、创了牌子、挣了票子、育了孩子,变了一种活法,拉面成为广大贫困群众的致富面、和谐面、幸福面、小康面。
2.创新“投资拉动+群众参与”,文化旅游扶贫成为增收新渠道。县委、县政府坚持“旅游立县”战略,树立旅游富民导向,依托资源禀赋独特和民俗文化多元优势,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做好旅游扶贫的大文章,积极开发撒拉族、藏族民俗风情体验和红色文化体验等特色旅游资源,推动乡村旅游业加快发展,帮助贫困群众实现就近就业增收。2015年以来,整合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各类民间投资15亿元,通过专业合作社、能人大户、旅游企业带动、群众入股分红等形式,实施了撒拉尔民俗文化扶贫产业园、十世班禅大师故里藏文化旅游扶贫产业园、撒拉尔水镇旅游扶贫产业园等5个旅游扶贫产业园建设项目和查汗都斯乡红光村等12个乡村旅游扶贫项目,形成了户有增收项目、村有集体经济、县有扶贫产业园的“三位一体”产业扶贫格局。坚持“文化搭台、旅游唱戏”,加大对外宣传力度,连续15年举办了国际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赛事溢出效应使群众文化旅游致富路越走越宽阔。仅2018年,全县接待游客260万人次,同比增长16%,旅游收入达15.7亿元,同比增长20%。
3.强化“三位一体+入股分红”,特色产业扶贫成为创业就业新路径。群众持续稳定增收是高质量脱贫退出的关键所在。为此,县委、县政府重视发挥产业脱贫的“稳定器”作用,确立产业化方向、市场化模式、品牌化路子,大力发展以“一核两椒”为主的特色种植业和农区生态畜牧业。鼓励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家庭牧场、种养大户、龙头企业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其他涉农资金投入形成的资产,折股量化给贫困村和贫困户,支持贫困户将土地、草场等生产资料折股量化到产业扶贫新项目,鼓励贫困户以订单生产、务工方式参与产业发展,形成利益共同体。2018年全县实现特色种植19万亩,出栏牛羊达到18.2万头(只),带动8096名贫困群众就业。抢抓中央和省市光伏扶贫试点机遇,投资2.7亿元积极发展贫困人口收益的光伏扶贫产业,项目前四年每年向1000个贫困家庭年均分红3000元,后十六年在此基础上将受益贫困家庭扩大至1200户,将累计增收达6960万元。2018年全县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662元,年均增幅位居全市前列。
三、民族团结,营造内源式脱贫攻坚的和谐社会环境
1.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为脱贫攻坚创造稳定社会环境。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认真贯彻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和青海省委“三区建设”的新要求,科学认识民族团结进步的极端重要性,全面落实各类惠民政策,全力促进公共服务均衡发展,持续补齐各民族发展短板,有效解决了一大批涉及教育助学、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生态环境等各族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使各族群众充分享受精准扶贫成果,各民族在脱贫实践中交往交流交融,“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观念深入人心,在成功创建全省示范县的基础上,继续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全县宗教和顺,社会和谐,群众和乐,民族团结成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根基。
2.率先开展移风易俗,为脱贫攻坚营造良好社会秩序。近几年,县委、县政府把最大程度地给贫困群众减轻负担,倡导社会公序良俗,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脱贫攻坚的有力抓手,自2016年以来在全省率先开展移风易俗活动,破除农村红白喜事大操大办陋习,动员全县所有村(社区)成立了由村“两委”负责人、村党员、宗教人士等成员组成的红白理事会,研究制定出台《循化县深入推进移风易俗指导意见》和《循化县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奖惩办法》,通过村规民约等制度形式加以固化和推广,并在县、乡、村层层设立监督员,实行严格的监督考评,保证活动落地见效。现在,全县城乡结婚综合费用不超过12万元,丧葬费不超过3万元,据统计,自移风易俗活动开展以来,全县仅此一项群众减负1.5亿元。广大群众从此挥手告别“一个媳妇半条命,一场丧事两头空”的落后时代,实现了转观念、减负担、树新风。广大群众说:移风易俗是最大的扶贫,小切口换来了大民生,纷纷给各级政府敬献锦旗,循化经验在省内全面推广。
3.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脱贫攻坚夯实社会发展基础。县委、县政府把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来抓,致力于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短板,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群众幸福感。几年来,全县通过政策集成和项目捆绑,整合各类资金23.22亿元,先后实施了92所学校“全面改薄”、35个高原美丽乡村建设、24个村的村道硬化提升工程和便民桥建设、101个村的人饮改造提升、92个村的农网升级改造、113个村级活动中心建设、88个村的村级公共文化项目和全民健身工程、20个村的污水管网、4个乡镇垃圾集中填埋场、43个村的环境综合整治等项目,全县所有行政村安全饮用水全部达标,村道硬化、安全生产生活用电、标准化村卫生室、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全县4G无线信号覆盖率达到95%以上,宽带网络覆盖率达90%以上。
四、政策扶持,创造内源式脱贫攻坚的最佳组合效应
1.用好国家扶持政策,补齐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短板。精准聚焦“全面小康路上一个民族也不能少”的重大要求,结合县情实际,县委、县政府创造性贯彻落实国家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政策,制定专项规划,优化项目设计,确保工程见效。2009年以来,国家民委每年拿出3900万元发展资金,现已累计投入3.98亿元,共实施了以农村水电路为主的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工程1332项,撒拉族聚居区彻底实现了“四通五有三达到”,生产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圣驼刺绣、岗拉唐卡、博艺石画等为代表的一批民族文化企业和产业得到全面发展的同时,还带动2300名贫困群众就业。
2.强化帮扶措施,不断创新点单式扶贫新路子。党中央“东西扶贫协作、携手共建小康”制度安排为我县如期脱贫退出注入了强大动力,县委、县政府强化措施,抢抓机遇,为贫困户量身打造点单式脱贫保险产品的同时,持续拓展协作领域,实施了产业合作、劳务协作、人才支援、助医助学等扶贫项目,受到良好社会效果。中投公司下属中再集团与我县签订了《2017—2020帮扶框架协议》,创新以保险扶贫为核心,教育扶贫、生态扶贫等为配套的“1+N”帮扶模式的同时,从去年开始,县委、县政府和中再集团就做大做强拉面产业,促进拉面产业提档升级进行战略合作。自2016年起,确保每年帮扶资金不少于3000万元,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大病医疗保险、民政医疗救助、大病医疗商业补偿救助四道防线,贫困户医疗费用基本实现100%报销,中再经验成为全省脱贫攻坚工作中的一大亮点。在与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的东西部协作帮扶中,两地教育、卫健、就业、残联等部门以及4个乡镇、6个村社区、9所学校、5家医院之间建立结对帮扶关系,年帮扶资金达到2000万元以上,精准开展招商引资、捐资助学、劳务用工等活动,还依托“扶贫实训店” “无人律所” “互联网+医联体”等载体,进行智库扶贫、旅游扶贫、消费扶贫。县域内更是积极行动,全民参与,通过单位结对帮扶、开展“百企帮百村、百企联百户”行动以及“两代表一委员”带头捐款等形式,有效解决贫困户生产生活困难,各类帮扶形式多样,务实高效,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3.坚持扶兜结合,确保整体脱贫奔小康。县委、县政府全面深刻理解和把握“两不愁、三保障”要求,本着“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可持续”原则,对因病因残致贫和缺乏劳动力的贫困户因户施策、因人制宜,按照“扶兜结合”思路,促进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与精准扶贫相结合,对底子最薄、条件最差、脱贫难度最大的群体予以政策性保障兜底,对难以通过产业扶持实现脱贫致富的贫困群众纳入到相应的保障网中来。统筹推进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校生15年免费教育全覆盖和贫困人口参保全覆盖工程,落实大病救助、社会养老、助残济困等政策,确保扶贫扶到点子上、扶到根子上。2017年底,全县62个贫困村1934户7950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退出,全县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089%,2018年经国家第三方评估验收宣布全县脱贫摘帽,随即全县进入三年巩固提升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