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富源:电力照亮山里路

深入生猪养殖场提供用电服务
“我们寨子能发展到今天,几乎每一步都离不开电力的大力支持!”在云南省曲靖市富源县十八连山镇茂铎村,年近五旬的王显安谈到村里的变化时,对供电部门声声言谢。
十八连山镇位于富源县城东南130余公里处,毗邻贵州省兴义市和云南省罗平县。镇如其名,全镇群山环绕,地形复杂。茂铎村属十八连山镇的行政村,位于集镇东面约6公里处,全村约100户人家,全是彝族。
2017年,王显安在距离村落约700米的山坳里建起了养猪场。如今,养殖规模已达300多头,仅母猪就养了27头。在猪价偏高的市场背景下,养殖场盈利颇丰,年均利润40多万。
养殖场每天需要加工500公斤包谷面,并掺杂其他饲料搅拌后进行喂食。如此规模的工作,王显安妻子一个人就能全部承担,全靠电动机器来支撑运作。白天忙于工作的王显安,只是早晚协助帮忙。养殖场里,共有1台饲料粉碎机,2台搅拌机,还有一个仔猪保暖室。
“只要推上闸刀,节能省下大量劳力。要是没有电力的话,聘请几十个工人还不一定能忙得过来。”王显安说。
尤其是仔猪保暖室。刚出生的猪仔都要在保暖室保暖,热天20天,冷天一个月。通过保暖,仔猪成活率可接近100%。如果不用保暖室的话,夏天成活率只有80%左右,冬天只有约10%。
“猪仔成活率是企业创收的重要部分。所以,电力帮了我们大忙。”
养猪之初,王显安想着养殖场距离变压器太远,装表接电需要高昂的费用,没向供电所申请,自个儿买来发电机。在那时候,他每星期用于发电的钱,就达300多元。
后来,王显安遇到到村里运维线路的十八连山供电所所长魏兴展,得知申请用电无需自己出钱。于是,王显安马上跑去供电所营业厅办理相关手续,短短一周不到,从700多米外的老村子变压器架设到养殖场的线路就开工建设。现在,他一个月总的电费还不到300元,供电所供电人员还不时到养殖场了解用电情况,帮忙解决用电问题。
“如果说村里通电是让我们看到光明的希望,那现在的供电服务就是让全村人走在了致富的阳光大道上。”王显安清楚地记得,茂铎村正式通电是在1996年。
那时,王显安还是村里小学的代课教师。有着高中文化的他,是村民眼中的知识分子,因此被聘为村里的电管员。入村的三相电,他和杨成佳各人负责维护一相,另外一相由每家每户轮流着维护。
“其实,那时的我,对电也只是一知半解,而村里又找不到其他更合适的人,只能硬着头皮上。”王显安说,那个时候,村里经常停电,不少时候,一停就是一个多月,也常因停电不能正常收听收看电视。尤其是电费高得离奇,他当时的代课工资是45元每月,而每度电的费用竟高达2元。绝大多数家庭,照明用的灯泡只是15瓦。
除了照明,电力并没有给当时的茂铎村带来其他变化,村民的生产生活依旧如故。至于生产生活取暖,依靠的仍是上山砍柴。可大量林木被破坏后,水土流失给庄稼种植带来严重影响,雨水季节,经常发生土地、庄稼被洪水破坏的情况。王显安家种了3亩土地,每年都有半亩左右的庄稼被冲毁。全村500多户人家磨面,都需要跑到全村唯一的磨坊,偏远的人家距离磨坊有着近10公里的路程,加工一次玉米需要一整天的时间。
2004年开始,村里开始农网改造。尤其是后来地方电管所和电力公司上划南方电网后,大规模的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在村里如火如荼地进行。
如今,每家每户都有了钢磨、猪草机,耗费了十八连山不知多少代人的磨面、猪食砍剁等活计,被电力送入历史。以前,每个人一天只能敲打出四五百斤的包谷粒,现在,所有人家都买来了电动脱粒机每天能脱离3、4吨。电饭煲、电磁炉、洗衣机、冰箱等生活家电,在整个村子得到广泛普及。
“城里人过上了啥日子,我们也都过上了啥日子。”56岁的郭加胜感慨地说,昔日因林木砍伐而光秃秃的山坡,现在正因电而变得草丰林茂,每户人家的牲畜养殖规模也得到了大幅提升。
云南网记者 杨之辉 通讯员 杜明彦 张莉 冯智勤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