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克:曾经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

微美芒市—芒市最具影响力的公众号
每当看到《国家记忆》里老航校的那些片段,88岁的盛克总是热泪盈眶。1949年,在党中央“一定要把航校办起来”的决心感召下,老前辈们胸怀“千难万险何所惧,愿为航空献青春”的豪情,创造了人推火车、马拉飞机、直上高教机等世界航空史上的奇迹。
图片
(盛克)
盛克于1932年1月出生在上海市南汇县一个富商家庭,年轻时就一直追求进步,初中时就和进步青年一起发过革命传单。1949年9月,他从华东松江军分区入伍,同年12月任中队文干。1950年4月,他有幸被军分区推荐为5个飞行员之一。
盛老回忆说,当时的生活条件很艰苦。伙食不分空勤地勤,一律6人一桌,一盆没有多少油水的汤菜,主食是苞米碴子、高粱米饭,食堂里连个凳子都没有,大家围着桌子站着吃饭。一个星期改善一次伙食,可以吃到一顿白面馒头。豆腐就是最好的菜了。
图片
(盛克)
冬天牡丹江一带是一个冰天雪地的世界,气温常常在零下40℃左右,说是住在“冰窖”里并不过分。白天还好点,夜里很难熬。夜晚,飞行学员、教员和地勤人员全挤在一个旧榨油房的二楼,睡的是破木板搭就的通铺。由于行李单薄,常常冻得难以入睡,只能弄些乌拉草铺在木板下御寒。洗脸盆里盛点水,第二天早晨就冻成了冰块,睡觉时身子裹得紧紧的,脑袋露在外边,半夜醒来嘴巴上结了一层白霜。每次警卫站完岗回来都浑身冰雪,头发眉毛都是雪白的冰花。
盛克是上海人,长期享受着温和的海洋性气候,一下子进入这个酷寒之地,寒冷成了他面临的最大困难,但还是咬牙坚持着。
然而,事与愿违,盛克因学历和身体原因,与遨游蓝天的理想失之交臂,于是他做了一名地勤维修人员。飞天之梦破灭了,虽然他心里有些遗憾,但只要是为革命奉献力量,做什么工作都行。
图片
(盛克)
1950年6月,他到杭州笕桥机场华东空军预科总队学习,年底调入本科,在苏联顾问指导下按苏联模式起居学习。1951年底,毕业分至航空编空军第四师一团一大队入朝抗美。
盛克在部队服役期间,曾多次立功受奖。立集体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在抗美援朝期间,荣获抗美援朝军功章2枚,荣获“五好荣誉证书”等殊荣。
图片
(盛克的部分奖章和纪念章)
抗美援朝战争中,看着昔日航校里的同学在战场上击落一架又一架敌机,让地勤部队未能参战的盛克羡慕不已。
但他没有气馁,而是心甘情愿为飞行员作嫁衣。每天凌晨3点起床,将自己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发挥到极致,重复检查座位、机身、机翼、座舱盖,保养发动机,对机油、汽油进行点检和补充,擦洗火花塞,查看线路接头。确认一切就绪之后,再进行一次次发动机的运行。他将这些枯燥而单调的工序完成得流利娴熟,能一听声音就精准地辨别出螺旋桨声音中哪一颗螺丝松了。他学习刻苦,对电学、物理学这些样样精通。在筹建航校的初期,建设者从各地搜集到的飞机几乎只剩下残破的机壳,零部件缺失非常严重,所以在日常的训练中,机翼、螺旋桨、发动机这些常常是拆东墙补西墙,几架飞机轮番使用,这样的飞机,让一些国民党空军起义人员感到非常吃惊。
图片
(盛克的部分荣誉证书及纪念册)
盛克充满自豪地回忆说:中国共产党是一切侵略者的噩梦,是任何反动派都战胜不了的!
老航校在建立初期经历过无数的困难,都是用“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顽强精神来面对的。航校人员在克服困难的同时,千方百计地改善条件,自己动手修建机场、伐木盖房。仅两个月的时间,他们就修好了一座机场,盖起了一个能容纳1200人的教室和能存放400多个车皮器材的仓库。干部、学员、战士齐动手,利用训练间隙和业余时间,开荒种地、饲养家畜;节假日里组织学员上山打猎,下湖捕鱼。
我们共产党人创造了人推火车、马拉飞机、酒精代汽油、直上高教机等世界航空史上的奇迹。美国虽然有喷气式飞机,但是中国的飞行员很勇敢,他们招架不住,从东北老航校走出来的飞行学员,从最初的零基础,突破重重难关,终于成了祖国蓝天的捍卫者。
历史逐渐远去,但是那段艰难而又光辉的历程将永远被世人铭记。
图片
(盛克的部分荣誉证书及纪念册)
1966年4月,盛克服从组织安排,转业边疆芒市工作,后分配至芒市糖厂。
1969年,接手糖厂工作时难度极大,甘蔗产量低,每年榨季仅三四天,年榨量仅5000至6000吨。经过努力,在盛克主持工作的6年里,芒市糖厂的收益一路攀升,为芒市人民的国民生产总值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即使是今天,这些“老革命”仍然闪耀着光芒,在他们身上所体现的奉献精神、牺牲精神、实干精神,是新时代奋进的重要动力,是中华民族永远需要的不竭源泉。
wentu:芒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来源:史话芒市微信公众号
责编:张崇喜
审核:李 静 石喃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