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外祖父的南京记忆!侵华日军后代新书寄语和平

现代快报讯(记者 张然 卢河燕)2020年9月9日,是南京受降仪式75周年纪念日,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收到一份特别的礼物——新书《南京安魂曲 寻找我失去的时间》。作者田中保成是日本人,曾在2019年来南京,寻找他的外祖父在南京战俘收容所生活的足迹。作为一名侵华日军的后代,他对于和平有什么样的理解?9月9日,现代快报记者采访了田中保成。
图片
△田中保成在旧尧化门站
走访南京,寻找外祖父在俘虏营生活的足迹
“我的外祖父和田信藏曾经是个二等兵,昭和20年,也就是1945年8月15日,他在上海迎来了侵华战争的终结。之后,他在南京的战俘收容所内度过了5个月,最终被遣返复员回到了日本。”今年62岁的田中保成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外祖父虽然不曾对家里的晚辈提起过这段经历,但是却以随笔的形式,记录下了当时的情况。凭借着这些随笔,田中保成踏上了寻找外祖父记忆的旅程。
图片
△和田信藏
2019年春节,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迎来了一名特别的参观者——从日本远道而来的田中保成。馆长吴先斌特意打开馆门,热情地接待了他,“当时我带着他在馆内资料室里,看了很多战俘收容所的老照片。”吴先斌回忆说。从田中保成发给记者的行程表上来看,那趟寻找记忆之旅,他还去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雨花台烈士陵园、梅园新村纪念馆等地。
图片
△田中保成(右二)和吴先斌(左二)合影
“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就是南京近郊的尧化门站,现在那里是一个货物站。”田中保成告诉记者,昭和21年,也就是1946年1月15日,他的外祖父在这里登上了开往上海的复员列车,随后从上海乘坐复员船回到日本。2019年,田中保成与尧化门站拍了一张合影,这张照片成为了他新书的封面。
图片
△《南京安魂曲 寻找我失去的时间》
回国后,田中保成将这段经历写成了《南京安魂曲 寻找我失去的时间》。这本日文新书刚刚在日本发布,他就给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寄来了一本,以感谢去年的接待与讲解。在书中,他描述南京的街巷是“非常深邃的街道”,因为“这些南京的街道承载着中国非常重要的历史。”关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他在书中写道,“这座纪念馆并不是中国人对日本人憎恶的象征,而是寄托对大屠杀中牺牲者们的哀思,安抚牺牲者们的冤魂,并且起誓不再让屠杀行为再度重演的地方。”
“不愿当兵!”他的外祖父曾在随笔中写道
时光流逝,记忆封存。由战争亲历者口述历史已经变得越加困难,他们在战争时期写下的回忆录便显得尤为珍贵。“我是昭和19年(1944年)8月19日收到应召,来到大阪的部队接受新兵教育,随后就被派遣到中国,在上海参加了最后一战。”在这本书里,引用了部分和田信藏在侵华战争中写下的从军随笔。
图片
△书中日本战俘老照片
随笔中,有一般战史资料中无法得知的内容,特别是对于普通士兵生活的描写特别生动。据和田信藏回忆,进入大阪的部队后,他受到了初步的军队教育,因为军队特有的残酷和猛烈,身体落下了一些病,因此经常接受军医检查,之所以能活下来,多亏了军医。“那个时候实在是没有办法,每天经受着猛烈的训练,有的时候眼泪一直在掉。”
战败后,和田信藏记录下了他的困惑和反思,“日本究竟为什么成了现在的状态?今后日本将变成什么样?我们今后该如何做才好呢?那时候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到祖国,这种军队生活的体验,在我的人生路上,一定会是减分点吧。”
“我的外祖父在随笔里写道,当时的日本已经没有国力了,老百姓很穷,其实不少日本人都不愿意当兵。” 田中保成告诉现代快报记者,他的外祖父毕业于关西大学,战败归国后经营着幼儿园,1969年,还被授予“国家贡献教育者”的勋章,1983年6月29日去世,享年75岁。作为一名侵华日军的后代,田中保成对于战争有更深刻的理解,“没有和平,就没有家人的幸福。”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