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一场浸入式演出,这支来自南京的乐队是怎么做的?

新音乐产业观察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作者 | 赵大卓
现场摄影:1073Studio
剧照摄影:黄敏敏
后期:陶傲慢
舞台蒙上一层半透明的幕布,故事主人公王狄的形象投射在上面。画面里,他身着病号服,在精神病院的走廊里摸索。舞台的背景则是延伸的精神病院走廊,污浊的窗户、模糊的尽头,和幕布上的画面组合出纵深感,好像舞台在无尽延伸。随着灯光和压抑的音乐,隐身在幕布下的乐队逐步现身。
这场名为《如何在风中》的演出,是野外合作社乐队第一次浸入式演出的尝试。表演以线上直播为主,和现场观感略有不同。乐队用预先拍摄好的剧情视频串联起整个故事,希望观众通过跟随王狄身影的镜头,可以深入整个情节之中。
图片
主唱兼吉他王海洋、贝斯小菊、 鼓董宇
让观众浸入在故事中
王海洋对浸入式戏剧演出的兴趣源于一年前。他在上海看了浸入式戏剧《不眠之夜》(Sleep No More),大为惊叹。他一直想把音乐带到剧场表演,呈现出更有仪式感的现场。这种浸入式演出的形式刚好满足他与观众互动的预期。
《不眠之夜》是基于莎士比亚经典《麦克白》的一次重新解构。观众进入剧场麦金侬酒店后,看到的是一个6层大楼,90多个房间。观众在其中主动探索,可以触发不同的剧情,表演则发生在房间、街道、楼梯等各个地方。王海洋由此开始构思,如何通过剧场表演完成一次音乐叙事。
剧情的创意源自经典电影《飞越疯人院》。电影里主人公麦克墨菲挑战精神病院森严的规则,开启自己的“飞越计划”。王海洋刚好也写过一篇名为《陀螺》的小说,主人公是叫王狄,有着双重人格,背景设定在医院。他把两者融合,尝试重新构思了一个故事。
图片
野外合作社《如何在风中》剧照
这场名为《如何在风中》浸入式演出中,观众随着王狄的三重梦境,切换着两种人格,在医院里经历医生的治疗、和病友的交流。在这个精神病院里,医生与病人、现实与梦境,各种界限都是模糊的。本该治病的医生会把日期说成“14月11日”,把北京房山区的河北镇误当做河北省,还要让精神病人纠正。而对摇滚圈和现实世界的种种直白的隐喻,充斥着荒诞感。
王海洋也承认,剧情创作对自己是新的尝试,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譬如后半部分更多用表达而不是用冲突来推进剧情。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给音乐的发挥留有更大的空间,让音乐在剧情中呈现出全新的观感。
因为深受Pink Floyd影响,野外合作社获得成功的第二张专辑《台风》,也是一张拥有情节的完整概念专辑。《台风》中的音乐成为这次演出的音乐主线。王海洋把专辑中的音乐重新组合、编排,形成了四段完整的音乐。由《等待》开场,经《平流层以下》、《平流层以上》和《暖层》完成对影片基调和氛围的铺垫,由《台风》1到3完成演出中最具撕扯感冲突感的情节,《复活》则达到剧情的高潮,也是最具仪式感的部分,最后以新编的巴萨诺瓦版《南京之声》形成剧情的开放式结尾。
图片
野外合作社《如何在风中》现场
最终的呈现,是一场音乐、电影、舞蹈、话剧、新媒体在live house舞台上的大融合,这对野外合作社和所有主创来说,都是一次疯狂得有些冒险的尝试。
音乐和多重艺术的融合
相对于剧情,对一场浸入式演出来说,更大的困难还在于视觉的呈现。这也是项目筹划以来,修改最多的部分。
对于野外合作社来说,《不眠之夜》那样的布景显然是可望不可及的。乐队和公司曾考虑过复杂的线下设定,比如在live house中设计动线,观众穿过医生诊室、病房等不同的功能区,甚至考虑到多媒体的交互方式。但往往因为场地方的变动,预想无法实现。
图片
野外合作社《如何在风中》剧照
最后,演出决定在南京欧拉艺术空间以直播的方式呈现,这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会折损交互感,但对效果也更有保障。9月7日演出当天,主创团队还是在现场保留了部分交互体验,以满足团队的初心。譬如,现场仅有的十几位特邀嘉宾,穿过坐着病人的走廊来到护士台前,从护士手中接过药丸才能真正进入这座“精神病院”。
整场演出在多个团队的协作下得以最终实现。
为何Forwhy团队负责直播和现场导演,也负责演出中视频画面的摄制。创始人李亚光说,为保障播出效果,前期团队和王海洋进行了丝丝入扣的排练和磨合,最终剪辑成片。作为业余演员的王海洋,光故事开始时病人王狄的脸浸泡在水中的镜头就拍了多遍。为此,王海洋也要求在宣传中强调“直播加部分录播”,确保不让观众产生误解。
T&P studio 负责全套视觉设计和搭建,主理人赵慧儿曾为野外合作社“台风来了”巡演做过开场动画。“沉浸感首先来自于创造一个有别于现实的时空,以及这个时空对观者感官的刺激。”她决定去掉琐碎的设计,在舞台上呈现一种抽象的“海洋”的感觉。第一首歌时,视觉呈现出诸多气泡,到最后呈现彩色海洋起伏的感觉,暗喻主人公从被淹没到试图挣脱的过程。
图片
野外合作社《如何在风中》现场
独立导演王育臣在前期剧本和拍摄期间提供了诸多指导意见和帮助,协助实现王海洋个人的想法。引述他的原话就是,王海洋想做的是“尽力打破屏障,让听者睁开眼睛,调动五觉”。
除了视觉和音乐,来自上海的舞者吴海琪还为演出加入了现代舞的元素。她第一次参与乐队演出,用更具视觉刺激的舞蹈方式,在演出后半部分表现出主人公内心的挣扎。“来吧 / 跳一跳舞吧/反正你也找不到出口此时此刻/我们都是安全的”舞台上,吴海琪在那一刻替代了王海洋的位置。
待升级的2.0版本
野外合作社背后的以太厂牌则是整场演出实际的运作者。这个南京本地的独立厂牌实际刚诞生2年多,实际员工只有个位数,主理人陶傲慢是个出生于1995年的年轻人,以强大的执行力推动着整个项目进行。
图片
直播现场(右一为陶傲慢)
她拟定了十六七页的执行手册,详细列出演出执行进度、设备清单、舞台布局等等。最终统计,当天参与整个直播项目的现场员工达到36人。
图片
陶傲慢的项目执行手册
对一个新的团队来说,操盘这样一个项目已经拼尽全力。除了个别小bug,比如因为技术原因一度出现的声音延迟问题,整场直播效果还比较圆满。
陶傲慢说,2020年是野外合作社破碎的、艺术的一年,这也正是最好的时机,可以全力且心无旁骛来推进这个泛艺术类摇滚项目。到2021年,希望乐队回归到摇滚乐的状态,推出新的专辑,进行更大规模的巡演。
这场演出对当下的野外合作社确实也是一次新的蜕变。演出筹备期间,吉他手刘遥离队,此前的编曲方式和乐队的演出呈现都要重新调整。在王海洋看来,这有些可惜,但确实又会带来新的可能性。
特邀吉他手周亮另一个身份是木马乐队的吉他手。在演出的前一天,他还在《乐队的夏天》的节目录制现场,演出当天他从北京赶回南京,完成了这场对于他来说也是“第一次”的演出后,又连夜坐火车回北京继续录制节目。
图片
工作照(王海洋和赵慧儿)
陶傲慢说,短期内找到完全替代刘遥的吉他手,基本不可能。“为了保证现场和编曲,需要两三个熟悉野外合作社风格的吉他手,能参与乐队排练,对乐队现场也有把握,随时能够顶上,保证乐队一切正常就好。”她说。
王海洋也积累了很多动机和素材,只是还没有整理成歌曲。他希望在乐队新的阵容下,可以尝试更多的风格。实际上,在《如何在风中》的舞蹈段落,他已尝试了 Drum n’ Bass电子元素。虽然他的歌词创作因带有强烈的诗意备受好评,但他更希望突出音乐性,用声音本身构建强大的叙事可能。
图片
《如何在风中》现场,图为舞者吴海琪
《如何在风中》是尝试的一小步。当然,这离主唱王海洋预想的浸入式演出还有差距,无论是live house场地本身,还是舞台和观众的交互,都还存在诸多局限。他把这个初次尝试命名为1.0版本。
直播视频会在72小时后在网上免费向大众发布。此外,乐队已确定了杭州、上海、深圳三场线下演出。王海洋说,他们会总结这次直播中的问题,对呈现效果做出些许调整,在线下推出升级后的2.0、3.0版本。到时候,观众可以切身体验到,穿过幽暗的精神病院走廊,进入一个扭曲的梦境世界,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图片
野外合作社《如何在风中》现场
*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