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电影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电影《家在黄河……

渭南日报 记者 单江鹏 文/图

“再怎么着,我也不会用你从牙缝里抠出来的钱买房子!”镜头前,古渡村前任村支书王生茂一家三口正围坐在小桌子旁剥着苞谷。儿子王长河是一名返乡大学生,在担任村支书后,决心带领乡亲们种植冬枣脱贫致富。曾带领乡亲们成功改造盐碱地的父亲王生茂不愿儿子再受苦,一家三口发生冲突。   黄河进入大荔后,河面逐渐变得宽阔起来,如同一条白练静静流淌。不远处的高崖上,大荔县范家镇雷北村笼罩在初秋的夜色中。8月31日晚8时,村支书王民理家的院子里灯火通明,院外监视器的屏幕闪烁着莹莹的蓝光。

“开机!”

“停!”

导演王明军院内院外来回穿梭,拿着步话机不断地吼叫着。

由西安视变影业公司和大荔县委、县政府联合出品的黄河三部曲之二的电影《家在黄河边》正在这里紧张拍摄。

这是继首部《黄河入海流》之后,在大荔县拍摄的第二部黄河题材电影作品。

导演王明军在拍摄现场

导演王明军:“梦中长辈们的呼唤,把我喊回了家乡。”

8月初,“明军回来拍戏了!”的消息传遍了雷北村。26日开机仪式之后,剧组开始在雷北村拍摄。村支书王民理告诉记者,王明军是两宜镇东高城村人,与雷北村相距不过20里地。作为西安电影制片厂的著名编剧,王明军的父亲王吉呈上世纪七十年代曾经在雷北村里蹲点体验生活,村里的老人都很熟悉。听说王编剧的儿子回来拍电影,乡亲们都很期待。

据了解,王吉呈1966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长期从事编剧工作。编剧作品电影《一个和八个》被誉为国内第五代导演开山之作;电视剧《喜鹊泪》曾荣获首届金鹰奖优秀单剧本奖。创作的上百篇以家乡大荔为题材的中短篇小说结集为《黄河岸边人》出版。作为西影厂著名导演,王明军说,这次在家乡拍摄《黄河三部曲》,也是向父亲的致敬之作。

王明军认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华文化的根就在黄河流域,而黄河的心脏地带就在渭南这一段。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为黄河文化发扬光大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自然景观、风土人情、民俗、民居、华山、古渡、老腔、梆子,黄河流域渭南这一段的文化资源不仅丰富,而且独具特色。大荔县委、县政府提出打造陕西影视文化基地的设想,非常具有战略眼光。

作为大荔走出的著名导演,王明军深具家乡情怀。他说,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也需要大量人才,果木成林的家乡美景需要宣传。只有大批有文化的年轻人返乡,农业才能后继有人,农村才有希望。未来10年,他计划把镜头对准家乡,对准家乡文化,用手中的镜头展现家乡的美,希望用底蕴深厚的黄河文化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返回家乡,带动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虽然15岁就离开了家乡,但是童年时代的家乡味道,深深镌刻在了王明军的记忆里。乡音、乡情、家乡的味道,都让他深深地迷恋。

“明军……明军……无数次梦中,长辈们的呼唤把我喊回了家乡”。王明军深情地对记者说。

苏国涛:将黄河岸边农村的深刻变化通过艺术形式反映出来

王生茂的扮演者苏国涛是国家一级演员。苏国涛告诉记者,1986年拍电影《道工》时,因为需要一组贫困村的镜头,自己曾随剧组来大荔取景。这次重回大荔,看到群众通过种植冬枣发家致富,很多农民群众甚至比城里人还要富裕,三十多年的变化是“翻天覆地”。

国家一级演员梁丽、苏国涛剧照

“作为艺术家,真心想将改革开放以后黄河岸边大荔农村这种深刻变化通过艺术的形式反映出来。”苏国涛说。

从1980年进入西安话剧院,苏国涛一直从事表演工作,先后塑造过上百个不同类型的角色。他说一辈子只想干好表演这一件事。作为一名表演者,应该把演员这个职业升华为一种信仰。他认为,做表演一定要注重生活积淀,内修外炼,先接近角色,才能很好地完成角色。场记张浩告诉记者,进入剧组之后,苏老师每天晚上要把第二天的戏想透,做足准备,往往要到两、三点钟才睡觉。

在这部戏中,苏国涛扮演老支书王生茂。苏国涛认为,作为老一代村干部代表,王生茂心理上表现出两个特点,一个是“认命”,一个是“认卯”。这个角色具有老一代农村干部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和大荔男人生、冷、硬、倔的性格特色,正是这种性格和气场让他成功带领群众改造了盐碱地。但是,作为父亲,他又不想再让儿子长河受这种苦。在王生茂身上集中体现了农村新旧观念的冲突。因此,在表演中,他最注重的是塑造出角色的这种“质感”。

“孙二娘”梁丽:每次出场都让观众很期待

王生茂的妻子李淑文的扮演者是国家一级演员梁丽。曾在98版《水浒传》中扮演“母夜叉”孙二娘、《神医喜来乐》中扮演喜来乐妻子胡氏。由于塑造的强势女人角色更多一点,梁丽又被称作“母夜叉专业户”。梁丽认为,表演是一个伟大的,艰难的职业。成为一名演员很容易,但要成为一名表演艺术家却很难,这需要对生活的理解和对角色个性的精准把握。在表演时,表演者对剧本进行二次创作非常重要。在90分钟的观影时间里,如果角色的每次出场都让观众很期待,演员的作用就出来了,角色也才真正从剧本中“立”了起来。表演者要通过自己的理解和努力,赋予角色生命,让角色和自己融为一体,这样观众才会喜欢看,角色才能变得鲜活起来。

按照梁丽的理解,在李淑文身上,集中体现了关中女人的特点和黄河岸边母亲的伟大。在她的身上,具有农村妇女可爱、善良、淳朴的特点,同时,在古渡村,她又是个“狗见了都会摇尾巴”的角色,因此,她身上同时具有泼辣的特点,这就让角色体现出一定的喜剧性。

制片人史佳:以电影的形式讲好新时代的黄河故事

这部影片是继电影《黄河入海流》之后第二部在大荔拍摄的本土电影,由史佳担任制片人。

史佳说,黄河及其支流洛河、渭河,在滋养大荔这片沃土和人民的同时,也孕育了大荔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大荔是黄河西岸一座美丽的城市,这里的人民敢于冒险、敢于尝试、勇于担当,成就了集体创新的习惯,形成了一种难能可贵的强者思想。脱贫攻坚完美收官后,广大农村面临如何高质量发展,如何振兴的课题。在这方面,大荔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尤其是作为支柱产业的冬枣,每年近50亿元产值,涌现出多个亿元村。主创团队采访了多位冬枣产业的代表人物,发现他们的经历就是黄河文化孕育出的勇于挑战、坚韧不拔精神的缩影。

这部电影以大荔冬枣故事为主线,浓缩乡村振兴过程中这些代表人物的传奇经历,尝试以电影的形式讲好新时代的黄河故事,集中展现黄河儿女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创业史,集中展现大荔与黄河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变迁史。作为制片方,他们也希望通过这部影片,深度挖掘黄河文化,全面展示黄河沿岸的风土人情和自然风光、民俗文化、非遗文化,塑造城市形象。

史佳介绍,影片拍摄完成后,将通过国际在线与我市合作共建的“世界你好,我是渭南”渭南新形象全球多语种传播平台,面向全球,让国外观众看到电影中的大荔故事。作为《黄河三部曲》的第三部,《黄河风铃》的剧本创作目前已经完成,主要反映黄河岸边农村60年的历史变迁。

黄河滔滔,不舍昼夜。黄河岸边,朝夕奔梦。黄河流域迎来了千载难逢的重大发展机遇。我们相信会有更多的艺术家,乘着这股新时代的强劲东风,创作出更多的优秀文艺精品,共同唱出一曲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

让我们共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