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杂谷”8年长成和硕县“金色”产业

“张杂谷”在新疆巴州和硕县推广种植8年来,这粒谷种已由单纯的种植项目,变为当地农牧民脱贫增收的“金色”产业。9月5日,张家口市农业科学院谷子研究所新疆分所在巴州和硕县挂牌成立,对发展壮大“张杂谷”产业,推进区域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图片
“张杂谷”又获丰收。
图片
“张杂谷”在和硕县推广种植8年,形成了产业链。
图片
赵治海指导“张杂谷”种植。
张家口新闻传媒集团记者魏民通讯员任全军贾莉
“张杂谷”出塞
9月5日,张家口市农业科学院谷子研究所新疆分所在巴州和硕县挂牌成立。
全国人大代表、“杂交谷子之父”、市农科院研究员赵治海,与他的团队培育出了世界上抗除草剂杂交种“张杂谷”系列杂交种,是我国继杂交水稻之后对世界粮食安全的又一重大贡献,它把干旱地区粮食亩产量从200公斤至300公斤提高到400公斤至600公斤。“张杂谷”攻克了谷子杂优利用的关键技术,并应用于生产,最高亩产810公斤,填补了世界空白。
在河北、巴州两地的共同努力下,“张杂谷”科技援疆项目结出丰硕成果。“张杂谷”种植技术逐步完善,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粮食产量稳步增长,越来越多的农民得到了实惠,“张杂谷”已经在南疆大地深深地扎下了根。
成立河北张家口市农业科学院谷子研究所新疆分所,对于发展壮大“张杂谷”产业,推进区域经济发展,意义重大而深远。
杂粮可以在不适合种植主粮的土地上种植,可以更有效利用土地面积,农民也容易从杂粮种植获得更高效益。
新疆分所将进一步挖掘“张杂谷”在制种、粮食和饲草生产方面的潜力,发挥“张杂谷”在抗病耐旱节水、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类健康多方面的优势,探索“张杂谷”高效能产业援疆新模式,为科技援疆做出更大贡献。
“张杂谷”在新疆巴州和硕县推广种植8年来,这粒谷种已由单纯的种植项目,变为当地农牧民脱贫增收的“金色”产业。
一粒谷种带来的变化
2011年初,我市第一批援疆干部来到和硕县,发现当地土地沙化严重,且干旱缺水,农业种植收入不高。援疆干部邀请来专家,最终确定将市农科院科学选育的抗旱节水、产量高、抗逆性强的“张杂谷”,推广到当地种植。
2012年,和硕县在北部山区试种50亩“张杂谷”,当年亩产200公斤,取得初步成功。
种植试验表明,在和硕县,1亩小麦滴灌需500立方米水,而“张杂谷”仅靠天然降水即可增产。在荒地上种植的“张杂谷”每亩产量200公斤,如果每亩浇水100立方米,亩产能到400多公斤。同时“张杂谷”的秸秆可做饲草,喂养牛羊等家畜。
如何激活“张杂谷”的巨大潜能?我市援疆分指挥部与和硕县着眼于“张杂谷”的附加值、市场效益和扶贫能力的提升等,推动“张杂谷”下游产业发展。
2017年,和硕县成功申请注册了“张硕”商标,2019年通过绿色食品认证,目前正在申请“天山小米”原产地地理标志和自治区农产品绿色认证标识。
如今,真空包装的“张杂谷”走进了秦皇岛、深圳等地的超市,还与京东等知名电商企业签订了供销合同,建立了绿色通道。得益于光热资源,和硕种出的“张杂谷”小米含油量高、富硒,营养丰富、口感香糯,广受消费者欢迎。
日食杂粮125克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带给我们许多思考,增强免疫力、提高身体素质,是人们抵抗传染病的基础条件。
赵治海表示,杂粮饮食,有利于身体健康。
杂粮是主粮的有效补充,而杂粮饮食有利健康也已得到世界公认,世界知名医学刊物《柳叶刀》研究指出低杂粮饮食在造成疾病负担因素方面排在各种因素的第一位,推荐每人每天食用杂粮125克。
赵治海建议,让杂粮成为中国人餐桌上的日常食品,将杂粮日常消费占主粮的比例由目前的3%至5%上升到10%至20%,消费量在100g至200g之间,构建适合中国居民的合理膳食结构。
杂交谷子亩产可以稳定在500公斤,轻简化栽培技术可以实现种植上千亩规模。谷子耗水量低,仅为小麦和玉米的60%左右,特别适宜在西北、中原、东北等天然水量很难满足小麦和玉米高产生长的旱作区种植,对于丰富我国粮食种植结构,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同时谷子的耐储存性是玉米的4倍,是水稻和小麦的3倍以上。
赵治海认为,推动谷子等杂粮的主粮产业化,培育国内市场,同时统筹杂粮的全球市场化布局,让谷子等杂粮通过体制创新和科技支撑形成具有独特竞争力的大宗粮食作物品种,为我国粮食安全保障提供有效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