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天,想起了这位“当代花木兰”,也向她所在的英雄队伍致敬!

英雄天兵七十载
乘风踏浪啸九天
2020年9月17日
是中国空降兵成立70周年纪念日
作为一支奋战在无数场战役中的英雄部队
中国空降兵始终出现在最关键的时刻
战斗在最危险的地方
用忠诚和热血铸就起
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
在这样的日子
不得不提起一位特殊的空降老兵
马旭
图片
马旭端起奖杯 图片来源:央视“感动中国”栏目组
她是中国首批女空降兵
参军72年,跳伞140余次
她曾与黄继光一个部队
参加过辽沈战役、抗美援朝
她是2018年感动中国人物
她一生清贫
却将所有积蓄一千万捐献给教育事业
她行为无声,却给人无穷的力量
乌龙事件背后的千万之谜
若不是那场美丽的“误会”
鲜有人知道她的事迹
图片
银行工作人员向马旭核对确认捐款数额
2018年9月13日
85岁的马旭和老伴
与另外两名外地同志
一起到武汉的一家工商银行网点
给一个很远的地方捐款
由于二老年数很高
且捐款数额巨大
银行工作人员一度以为
老人遇上了电信诈骗
百般劝阻她,最后甚至叫来了警察
经查证才确认是虚惊一场
马旭夫妇当真是要把全部积蓄1000万
都捐给家乡用于教育和公益事业
图片
马旭夫妇给家乡的300万捐款证书
图片
办理完700万元的汇款手续后,马旭夫妇与湖北省军区第七干休所、木兰县工作人员以及银行工作人员合影
捐款如此大方的马旭夫妇
生活却并不富足
老两口无儿无女
离休后放弃了部队安排的住房
两人住在武汉市黄陂区
城北30公里处的木兰山
一个极其简陋的小院里
院内种着果树,种点菜自给自足
餐桌上最常见的
是土豆、南瓜、咸蛋、馒头、面条
图片
家里没有几件像样的家具
墙皮剥落,客厅吊灯也年久失修
沙发多处崩线
露出破麻袋和棉絮
被褥破旧发黄
二老共用着一部
用了十多年的翻盖手机
马旭自认为最好的一双鞋
是一双仅值15块钱的靴子
老两口从未去商场
为自己额外添置一身衣裤
身上穿的从来都是部队配发的衣服
图片
就这样
她与老伴一辈子省吃俭用
工资加上著作版权收益和专利等
30余年攒下了千万积蓄
全部都捐给了家乡黑龙江木兰县
马旭说
“有人觉得我们日子过得苦
但我觉得拥有知识就是拥有财富
买书我舍得
只要有好书我就想办法买了
多少钱我也买
我把毕生的积蓄
都回馈给当年送我参军的故乡
不为别的
就是希望更多的人能获得知识的力量”
身高仅1.53米的当代花木兰
1933年,马旭出生在黑龙江省
哈尔滨市的木兰县农村
马旭小时候,父亲早逝
生活全靠母亲说书维持
马旭的童年时光
是听着母亲的说书度过的
她最爱听花木兰的故事
于是,14岁的她主动参军了
图片
她参加了辽沈战役、抗美援朝战争
枪林弹雨中,她多次负伤,也多次立功
先后被授予抗美援朝纪念章
保卫和平纪念章和
朝鲜政府三等功勋章
从军医到空降兵
身高只有1.53米,体重仅70斤的马旭
在万人嘲笑与不信任中
并不服输,她每天练习五六百次
创造了3项中国之最
第一个跳伞女兵
跳伞次数最多女兵
参训空降年龄最大女兵
图片
为减少空降训练伤病和风险
她与老伴从1983年开始
潜心钻研医学科研
在军内外发表了
100多篇学术论文和体会
撰写了《空降兵生理病理学》
《空降兵体能心理训练依据》
研制的“充气护踝”“单兵高原供氧背心”
先后获得国家专利
填补了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空白
图片
图片
耐得清贫,永葆赤子之心
千万捐款事件让马旭夫妇成名了
二老的生活却并未改变
每月退休金等各项收入并不低
但开支仍旧一两千
早餐依旧舍不得花7、8块去外面买
说自己做早餐1块钱都不到
可以省下不少
于是天刚亮就起床做早餐
中晚餐还是蒸土豆、青菜或咸鸭蛋
每个月两人会坐公交到批发市场
买些食物和生活必需品
天气好时,两人一起打打拳
骑自行车下山转转
或者去老年大学
学学电脑、跳跳舞
图片
“毕生节俭,只为一次奢侈
耐得清贫,守得心灵的高贵”
这是2018年马旭
被选为感动中国人物时
组委会对她的评价
图片
领奖台上
两人仍旧穿着那身迷彩
和那双只花15元买的
开胶又补好了的旧鞋
老人说
“我觉得这样挺好,够用了”
图片
一位传奇的女空降兵
一点一滴攒下来的一千万
毫无保留地捐出
对自己的生活
她“小气”到近乎苛刻
对公益事业
却“大气”到令人难以置信
这份赤子之心
足以让所有人敬仰!
今天
祝中国空降兵70华诞生日快乐
也向马旭这样的空降兵楷模致敬!
本文由“壹伴编辑器”提供技术支持
来源:时代楷模发布厅综合我们的天空、中国军视网、人民网、婚姻与家庭杂志